楊惠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深化改革背景下,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適應當前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凸顯自身教學的局限性和缺失性,所以作為一名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教育站位,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根據學生實際學習進度,提出實際、有效的教學方式,既要契合學生學習實際的需要性,也要有效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真正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有效發展。為此,本文基于小學語文實效化教學方法的研究為題,通過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上,談論自己的教學思路,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效化;方法研究
小學語文實效化教學方法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線教師溝通追求的理想目標,如何使得課堂教學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也要有效地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雙贏結果。為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和學生觀,能夠建立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學習反饋,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針對性,從而實現教之有效、學之高效的課堂。鑒于此,本文基于小學語文實效化教學方法的研究為題,通過以故事問題提出,誘導學生積極回答;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提高學生直觀理解;以小組合作出發,發展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三個方面的研究中,希望能夠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效果,從而實現保證學生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的協調化、健康化發展。
一、以故事問題提出,誘導學生積極回答
故事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設計相關的課文故事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好奇心,利于師生之間產生知識的雙邊互動,還能夠利激發學生回答的積極性,進而營造出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教學過程,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探究意識,幫助學生輕松化、愉快化地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學《天窗》一課上,教師可以提出在一百多年之前,在我國南方的村莊中,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天窗,哪里是小孩子下雨天的集結地,也是小孩子們的秘密場所,當小孩子都長大成人后,說到自己兒童時期天窗的回憶,都會會心一笑。在課堂中通過教師娓娓道來一個情境化故事,這將會大大激發學生的閱讀好奇心,然后教師在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就是要閱讀一篇記錄自己在童年中與天窗的故事。我們一起進入教學,探索其中藏著的那些秘密,然后在學生好奇心的驅使下,教師再不斷提出符合學生學習好奇心的問題,自然會大大提高自己課堂教學過程的掌控力,從而推動學生一一實現對課文中心思想的認識與把握。
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提高學生直觀理解
信息技術是集合圖片、文字、影像、聲音為一體的教學工具,是一線教師最常用到的一個信息化工具,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中,將原本文本靜態化的知識表現轉變為形象化、立體化、直觀化、動態化的可視化界面,這樣不僅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知識,還能夠將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實現課堂仿真化處理,突破傳統課堂的時間性、空間性的限制,這將會大大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刺激學生多感官的學習投入,保證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愉快性學習體驗,循環往復下,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現語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深度喚醒學生對語文的追捧與熱愛,這樣自然更好地利于教師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上,其語言的藝術性、抽象化,使得學生不易更好地開展有效閱讀,不利于學生真正深化對課文的認識,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注意力分散,導致課堂高消耗、低成效的教學結果。為此,教師可以將課文的情境,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在課堂中進行高度還原,實現學生直觀性理解作者所描述的鄉下人家的畫面,然后教師基于圖文并茂的教學引導下,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直觀理解能力,從而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與學的高效化、優質性。
三、從小組合作出發,發展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程改革以來的一大亮點,是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教學途徑之一,通過教師將班級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能夠根據“一個優等生、二個中等生、一個后進生”的人員配置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這樣很容易產生小組之間良性競爭氛圍,促使各小組積極踴躍地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同時也利于優等生帶動后進生的積極學習參與,從而實現不同學生都能夠獲取最大化的知識收益和能力成長。所以教師應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積極融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提高課堂的教學功效,以此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發展。例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一課上,在帶領學生初讀課文上,幫助學生基礎的認知框架,然后教師提出相關的小組學習問題,如: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的是園中的景物。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寫的是“我”和祖父在園子里的活動。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寫太陽下的園子和園中的景物。以此類推下,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使得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不同段落所表達的含義,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總結全文,升華對課文的認識。此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各小組開展過程中,第一,問題設計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水平,從淺到深的設計,可以將每一部分的閱讀主題任務細分多個小點,利于學生更好地實現學習任務。第二,教師需要根據各小組階段性學習成果,給予極大的評價,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實效化教學方法的研究中,通過以情境問題提出,誘導學生積極回答;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提高學生直觀理解;從小組合作出發,發展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三個方面的研究中,能夠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性,能夠豐富課堂的教學表現,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動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從而實現實效化教學。
參考文獻:
[1]白華.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吉林教育,2018(36):77.
[2]劉懷梅.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吉林教育,2018(36):152-153.
[3]李益平.讓有效的閱讀指導滋潤學生心田[J].吉林教育,2018(36):157-158.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