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職院校中,語文作為傳統的基礎科目,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但縱觀現階段的中職教育,語文教學過于強調學科本身的學習,忽略了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在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推進的當下,我們要充分發揮大語文教學的優勢,為中職學生迅速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語文;中職語文;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7-0015-02
【本文著錄格式】陳媛.彰顯語文育人智慧? ? 提升學生職業素養[J].課外語文,2021,20(07):15-16.
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以技能培養為主的中職院校要想使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之外,還要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是提高其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這也是職業教育的初衷。本人將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與職業素養的培養掛鉤,彰顯語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實現就業目標。
一、職業素養的具體表現
職業素養從本質上來看,不僅是工作者具備的專業能力與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學習能力,更在于陪伴工作者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專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日常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也是社會與企業對人才考核的基本要素。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也是最關鍵的——自我學習能力,這是學生具備的基本技能,它能夠讓學生在固有知識基礎的前提下,吸收更多的教育資源,增加自身知識儲備,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這也是核心素養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其次——人際交往能力,這是體現學生社會能力的基本表現,有利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進行思維轉換,創新自身思維能力,以此發展自己;最后——團隊合作能力,這是建立在團隊合作基礎上,在團隊分工、各司其職下,實現個人學習、提升個人能力、提升團隊工作效率的目標,這也是學生步入社會后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
二、語文教學忽視職業素養的原因分析
從當前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實際出發,我們發現教師往往更關注語文教學的學科本身,往往忽略了語文教學與職業素養的結合。這也是導致學生無法平衡二者關系的主要原因。語文教學本是助力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有力工具,由于二者之間無法做到內容上的融合和形式上的交互,這也是導致語文教學沒有充分展現出其對專業教學的幫助和對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促進作用。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做出了以下分析:一方面,在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不是師范院校畢業,缺乏系統和專業的正規培訓,為此,絕大多數教師還將自己的上課經驗進行總結并與傳統教學方式下的教學理念進行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由此可見,他們的語文教學更注重自身教學與語文學科本身,忽略了素質教育與新課標理念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導致學生無法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這不僅嚴重限制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散,也阻礙了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中職語文教材并沒有體現與專業教學的融合,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雖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沒有深入到學生的職業素養中。
三、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中的具體運用
(一)深化大語文學習,為學生的職業素養注入人文內涵
職業素養的內涵并不完全體現在專業的學習上,也體現在對各學科、相關課外知識與技能的理解上,更體現在學生在進入工作后的工作能力上。因此,若想真正通過大語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必須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基于此,首先我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將大語文內涵在職業素養的培育中進行有效滲透,并將其充分融入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我們還應創新傳統語文教學方式,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職業素養的需要,設計語文教學任務,確保語文教學能夠與學生的職業素養相融合,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能力,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另外,在語文教學與學生專業素養進行融合時,我們更要注意對重點教學內容的運用,不能為達到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目的而讓整個語文教學計劃變得沒有側重點。除此之外,中職語文教師還應明確這點,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我們在借鑒普通語文教學方法時,應將職業教育的核心滲透其中,讓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實現大語文教育與職業素養的完美結合。
以“展望我們未來的職場——我的職業設計策劃會”實踐活動為例,我們在教學開始前,可以組織學生采訪不同專業的學生,依據給出的采訪內容讓他們設計具體的采訪流程、安排采訪環節;并要求學生根據“未來職場”這一主題,創新采訪內容,讓學生們將未來職業發展規劃與職業期許表達出來;鼓勵學生在問題設計與實際采訪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自由切換,設想如果自己是被采訪對象,應如何回答采訪者的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施因材施教,為學生的專業素養提供動力支撐
“大語文”教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實施因材施教,為學生的職業素養提供有力的支撐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首先對各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分析,依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針對性的語文教學。例如,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對數據、關鍵字等的理解能力與敏感度;于商貿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要培養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還應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于文秘專業的學生而言,更要求他們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人際交往能力。該類專業學生在實際工作應用中最常接觸到應用文,對他們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都有很高要求。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對文秘專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另外,還要著重鍛煉他們對說明文、匯報材料等的書寫,訓練該類專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由此可見,在大語文教學理念下,我們應借助語文學科的優勢,有力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三)組織實踐教學,為學生的職業素養提供活力
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出發,專業教學與語文教學都是立足于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的,以此為企業和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助力社會發展和企業進步。這不僅是“大語文教育”下的教學目標,也是職業教育的最初理念。我們在組織實踐教學時,為充分調動起學生對語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適當弱化教師的職能,將部分權力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完成目標,促使個人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到人才招聘市場實地感受競爭氛圍,讓他們切實理解用人單位對各專業人才的要求,讓學生為自己后續的語文學習與專業學習進行有效銜接奠定基礎,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
以“感受職業生活——與學長的對話”實踐活動為例,我們可以借助小團體形式,讓學生在合作中感受團隊力量,明確自身職責,在競爭與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團隊合作中,由組長指派任務,為其他成員的角色劃分和任務委派進行詳細的規劃。如記錄員、發言者等。其次,在與學長對話的過程中,發表自己對職業的看法。通過與學生的對話,感受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身的發展,以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自信心,強化他們獨立思考與團隊協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滿足社會與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也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實際工作中適應工作節奏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語文教學內容與各專業教學內容的結合,為專業教學注入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涵,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基于此,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師,還應從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吸收優秀的教學理念,更新自身教學理念,轉變僵化的人才培養方式,發揮語文學科在助力專業教學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上的最大意義與價值,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與魅力,更好地促進其就業。
參考文獻
[1]王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育人功能探索[J].新一代:理論版,2020(10).
[2]魏乙卯.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7).
[3]翟俊芬.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20(1).
作者簡介:陳媛,女,1985年生,福建建陽人,文學學士,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