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晗 邵萍
摘要:音樂教育作為以審美活動為核心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強調對學生音樂感受、體驗、表現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音樂學科的性質與特點,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與變化。本文通過對初中音樂教學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實踐研究,對二者在促進初中音樂教學方面的作用展開深入分析,并針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初中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3-0108-03
初中生正處于從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是人心理發展的重要轉變期,他們的意志、情感、思維和個性方面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行為與態度的轉變則要求教學評價的內容、標準和形式要做到靈活與多變。《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強調,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音樂是一門強調審美性與過程性的學科,除了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之外,學生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音樂實踐活動的參與以及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等都是評價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針對評價內容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音樂評價方式,對二者的優缺點與差異性做到清晰明確,并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一、注重形成性評價功能,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評價,它立足于教學過程,并伴隨教學過程持續進行。形成性評價不僅可以激勵學生自我提高,幫助學生客觀正確的認識自我,也可以幫助教師通過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完善教學行為,是促進初中音樂教學、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音樂課程教學是一個審美感知、審美發現、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的過程,音樂課程的審美性與過程性,突出了音樂課程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強調學生學習過程參與的學科特點。因此,教師應在把握音樂學科特點的基礎上,用動態的眼光評價看待學生,積極探索音樂教學形成性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與評價方法的多樣化,發揮形成性評價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診斷、反饋、調節以及激勵等作用,促進學生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注重形成性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區別于傳統評價模式中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獲得的傾向,形成性評價強調學生音樂學習過程的體驗與感受,在關注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獲得的基礎上,更關注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與發展。在評價內容上,除了音樂知識與技能一類可量化的內容之外,音樂學科的形成性評價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表現出的學習態度、音樂課堂中的合作與互動、課外實踐活動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等非量化的內容。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等兩個方面出發對學生的音樂學習的情感、態度、過程等方面展開評價,力求評價內容的全面與完整。
課堂教學方面。音樂課堂教學是初中音樂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徑,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的紐帶。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行為與表現,例如音樂課堂互動的積極性、音樂的模仿與表現能力、小組內合作交流情況、音樂的探究與編創能力等。這些內容均是圍繞學生如何學習而展開的,強調的是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的生成性與開放性。教師在制定評價內容前,應與學生合作共同明確評價標準,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目標。此外,教師在針對學生某項內容進行評價時應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自身的變化與發展上,例如評價某位學生參與音樂課堂互動的積極性時,可以將學生本學期的表現與前一學期相比較、本學期現階段的表現與上一階段的表現相比較,幫助學生明確現階段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課外活動方面。豐富的音樂課外活動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初中音樂課外活動的類型豐富,包括合唱、民樂合奏、地方戲曲等類型的音樂社團、校園文化藝術節、高雅藝術進校園以及合唱比賽等。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音樂活動并及時關注學生音樂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活動結束后對參與音樂活動的學生進行客觀具體且富有針對性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態度、參與形式、參與項目以及獲獎情況等。
(二)注重形成性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形成性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決定了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方式的多樣,對于初中學生音樂學習的評價,教師可采用觀察、活動記錄、談話、提問、音樂表演、即興編創等方式進行,并針對不同評價內容選擇相應的評價方式。例如針對學生課堂中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與態度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共同確定討論主題或合作目標,明確小組成員的責任分工。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對各小組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促進小組合作交流的有效開展。此外,教師還應留意觀察學生在小組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合作態度與合作能力,以此作為學生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再如,學生是集體、教師是個體,義務教育階段初中音樂教師往往需要教授三個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面對數量眾多的學生,教師無法記住詳細情況。因此,想要準確掌握每一位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與變化,就需要通過借助《音樂課堂表現評價表》《音樂課外活動記錄表》或《音樂課堂積分表》等表格的記錄來直觀表現出學生本學期音樂學習的情況。教師在制定學生音樂學習的相關評價表與積分表前應明確各項內容的評分標準、評價等級的劃分依據以及課堂積分的獎懲機制等,并在學期結束對每一位學生評價表中所記錄的學生情況進行分析與總結,給予學生發展性、針對性、激勵性兼而有之的教師評語,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除了上述提及的評價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建立音樂檔案袋。檔案袋的內容由音樂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構建,其內容包括學生各學期音樂期末成績、音樂作業、教師與家長的評語以及上文提及的學生音樂課堂表現與課外活動參與的記錄表等。教師可以在每一學期或每一單元結束后進行一次集中的收集整理。以蘇教版音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草原情曲”為例,在這一單元學習結束后,學生的音樂檔案袋里可以收錄學生的課堂表現記錄表以及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成果,比如學生收集的蒙古族民族舞蹈的圖片、學生自己創作的蒙古族長調風格的小型歌曲等。此外,學生音樂檔案袋的評價與建立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設置學生自評環節、制定學生自評表并將其納入音樂檔案袋作為學期結束學生音樂學習總結與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學生以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音樂學習評價過程的評價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促進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與發展。
二、優化終結性評價內容,重視終結性評價反饋
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某一階段的音樂學習進行總計、回顧和考核,一般在每學期學年末進行。音樂課程的終結性評價主要是考察學生對本學期音樂教學中所學習的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關音樂文化的掌握能力。《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試行)》將學業指標的指標內容分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兩個方面,對七、八、九三個年級的音樂課本中出現的音樂常識、音樂作品及相關體裁、音樂家等基本知識與聲樂演唱、器樂演奏的基本技能進行考核與等級評定。在學生音樂學科終結性評價方式上,除了九年級下學期舉行的初中畢業升學藝術素質測評之外,每學期末結束教師也會通過隨堂技能考試、教師自編測驗等形式對學生的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考察。
(一)提高音樂測驗內容的效度與信度
曹理在《音樂學科教育學》一書中指出:音樂學習測驗最常用的是標準化測驗和教師自編的非標準化測驗。初中生畢業升學藝術素質測評是由測量專家制定的音樂學習標準化測驗,而每學期的期中、期末發放的音樂試卷、音樂技能隨堂測試等測驗形式均屬于教師自編的非標準化測驗。教師以本學期或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教材內容為測驗范圍,清晰、直觀的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教師自編測驗形式靈活,沒有統一具體的規定。音樂教師在編制測驗試題時可以以一個班級為測驗對象,由任課老師決定所在班級音樂測驗的形式與分值,也可以以一個年級為測驗對象,由音樂教研組共同制定測驗內容。
教師自編測驗的目的在于幫助音樂教師了解學生當前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并根據學生測驗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這也要求教師在編制測驗內容和形式時要充分考慮測驗的效度與信度。試題內容方面,音樂教師應緊扣教材內容,對每一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與總結,圍繞知識點編制試題,試題內容不宜過難或者過易。此外,教師還應充分考慮所在地區開設的特色課程與必修的樂器種類,并以該地區藝術素質測評的考試范圍與考試形式為依據,把握試題的科學性和標準性。以筆者所在的揚州市為例,揚州市統一將中音豎笛作為初中音樂必修樂器,并將中音豎笛演奏作為音樂技能考核的形式之一納入初中畢業升學音樂素質測評內容,學生可以選擇演唱歌曲和演奏中音豎笛中的任意一項作為音樂技能的考核內容。音樂教師可以參考其形式,在音樂技能的隨堂測驗中,采用演唱、演奏豎笛二選一的模式對學生進行考核。試題類型方面,教師應設計靈活多樣的題目類型來考察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調動所學知識的能力。例如,通過選擇、填空、連線等客觀題考察學生基本樂理知識的掌握,通過播放音樂和展示曲譜來考察學生的音樂欣賞與識譜記譜的能力等。
(二)注重終結性評價反饋,以側促教
音樂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設計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評價,其所提供的反饋信息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與學生學習起到激勵與調節的作用。不同時期的教學評價都有其相應的功能。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某一階段學習成果的全面總結,所獲得的評價反饋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否達到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也可以直接反映教師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通過評價結果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查漏補缺。
音樂技能方面。初中階段所考察的音樂技能包括歌唱與器樂演奏兩部分,教師可以組織隨堂測驗或開展小型的匯報演出作為本學期音樂技能的考核形式,考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學生的考核過程進行錄制,并在考核結束后對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評定。在完成學生個人成績評定工作的基礎上,教師應對班級學生的技能水平進行劃分,并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針對該劃分情況進行有目的的分層次教學。例如,對于受到嗓音條件限制而導致歌唱技能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下學期的教學中側重于其器樂演奏方面的教學,對于擁有良好歌唱條件的學生,教師可以加強其歌唱技巧與歌唱情感方面的教學,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合唱社團,為學生提供專業化學習的平臺。學生的測驗成績直接反映了這一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測驗成績了解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衡量其是否達到本學期教學目標的要求,并以此為依據綜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活動參與情況來為學生的期末成績評分。此外,教師可以對班級整體的失分點進行整理,并分析失分原因。例如以教材中的某一個單元為劃分依據,整理試卷中涉及該單元知識點的題目,并統計學生的失分情況,羅列出失分較多的單元。再比如以音樂欣賞、基本樂理或音樂常識等知識點為劃分依據,整理試卷中涉及其相關知識點的題目,并由高到低依次羅列出學生的失分情況,找出學生音樂基本知識學習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最后,教師應在總結失分情況之后從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兩方面分析失分原因,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做到音樂教學效果最優化。
音樂教學評價是考察學生音樂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必要環節。音樂學科作為一門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學科,其教學形式與教學過程較之其他學科有著顯著區別。音樂教師應立足于學科特點,打破傳統單一、量化的音樂評價模式,明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定位與功能,注重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為學生創建動態、發展、民主的評價環境。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更要重視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個性發展與個體差異,有效利用音樂教學評價的反饋、修正與激勵的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進步與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社,2012.
[2]《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
[3]曹理.學科教育學大系一音樂學科教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