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坤
摘要:本課題基于普通高校整個教育體系,重點剖析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情況。針對轉型后理工科院校展開情況調查,從藝術教育的現狀分析出發,進一步探討影響其發展的主客觀因素,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實驗,進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本文的研究是為了理工科院校實施藝術教育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藝術素養? 藝術教育? 應用型理工科學院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3-0130-03
就目前的基礎教育體系來看,藝術教育異常薄弱,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忽略程度更為突出。
藝術教育得不到重視,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闡述:藝術學科教學局限在院校內部,課程實施方面比較片面;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本身藝術素質較低,對于藝術課程的學習也異常消極;站在老師角度,片面追求教育目標的實現,機械移植基礎和專業課程,忽略了藝術本身的審美性和藝術性,沒有從審美角度進行帶入式教學。
綜上分析,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體系存在嚴重性的問題,需要針對其教育目標進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行美育,不斷完善,這也是藝術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難題,需要抓緊完善和改進。
一、國內外藝術素養發展狀況與趨勢
(一)國外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概述
21世紀以來,伴隨著政治經濟大環境的改變,再加上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教育體系日趨同質化,也達到了一定的統一高度。而國家教育體系愈發注重教育質量,這也引發了廣大學者和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為了提高其教育質量,也為了更加科學的施行人才培養戰略,確定新的教育目標是必然途徑。借著改革大潮,各國學校也在積極響應,基于新的課程標準和教學體系等方面分析的基礎上,對藝術課程重新定位,找準其價值和地位所在,旨在通過系統化的改革徹底改變藝術教育體系的混亂。
(二)我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概述
根據現有資料分析可知,全國各大高校均有開設藝術課程,其涵蓋面也越來越廣,從單一到多樣化教學,教材的設計也更加多元化,既包括知識體系的學習,也充分結合實踐進行教學。但問題依然存在,領導層面不注重藝術教育,甚至不懂藝術教育。相關的機構也是臨時搭建,措施明顯不到位,重視程度普遍較低。這些問題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無疑加大了教學的難度。
1993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這是美育教育第一次出臺法規文件,具有劃時代意義。這一綱要中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強調了美育的作用,這為藝術教育的改革打開了新的局面,從法律法規層面獲得了支持,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藝術教育迎來了改革新局面。
2002年7月25日,《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頒布。這標志著藝術教育打開了法制化的新局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的教育部部長令形式頒布。這一行政規章讓藝術教育迎來了春天,也進一步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藝術教育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綜上,在這些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下,藝術教育體系愈發完善,也在經過改革之后更加正規。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部分至關重要,對于豐富大學生的情感世界作用巨大,既是精神上的洗禮,也是審美能力的提升。藝術教育既賦予了大學生更加高尚的情操,也是對其藝術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
二、藝術素養在應用型理工科院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應用型理工科院校”的概念界定
追溯到1952年,大學院系進行文理和工科的劃分,工程專業劃分得更加具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倚仗于專業的集中性,過于分散對學習不利,不便于學生針對性的進行應對形勢的學習。
伴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好的契合市場需求,理工科院校在學科結構方面做了相應調整,基于專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資源等條件進行改善,形成了工科、理科、文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綜合型大學。
因此,目前提到的“理工學院”實質上是一所以理工科為基礎,融合人文社會科學、醫學等學科的綜合學院。由于其鮮明的理工科特殊性,各科相互滲透,培養的人才更有鮮明的特點。
(二)應用型理工科學生藝術素養的特殊性
大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藝術素養高低直接左右著下一代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不僅包含傳統的優勢學科,藝術教育也是綜合素質的一方面,理應受到重視。沒有藝術教育就無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理工科院校通過近四年的發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眾多因素的局限,仍處于摸索階段。由于理工科院校的特殊性,學生專業性質以及知識結構的影響,藝術教育需要進行針對化設計。
傳統基礎教育局限了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理工院校學生大多來源于理科,這是文理分科不可改變的局面。從高中以來他們對于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知識結構嚴重不均衡。長期接受自然科學教學,養成了收斂型的思維狀態。而藝術教育又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一點上明顯不足。從男女性本身來說,男生對藝術較為遲鈍,他們更加注重理性的論證思維,而女生更為敏感。理工院校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衡,藝術氛圍弱成為既定的事實。因此,需要通過藝術教育來不斷豐富這些學生的想象力,改變其思維模式,打破較弱的局面。
三、應用型理工科學生藝術素養現狀及問題
(一)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的現狀
本文針對黃河交通學院中汽車工程學院、交通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三所院校展開調查,以問卷為主,訪談為輔,目的是為了摸清當下藝術教育的現實情況。問卷部分:針對藝術類具體課程、設施以及老師配備等進行問題設計。訪談部分:約談在職藝術教師以及機電等專業學生,主要是對課程以及藝術活動進行了解。
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如下:(1)藝術教育在這三所院校都有開展,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態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藝術教育卻異常薄弱;(2)藝術教學從教材設計到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嚴重落后。另外,對于藝術教學管理也存在不規范的問題。
(二)機構設置
絕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相應的藝術教育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負責藝術相關的工作,如課程設置,公共基礎課和選修課的安排工作。第二課堂的教學工作也在其職責范圍之內。
(三)課程設置
對于理工科院校而言,公共藝術選修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藝術的領悟,培養他們的鑒賞和創造能力。在開發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藝術素質,豐富情感的同時也能使學校生活更加多元化。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僅僅針對理論知識,更應該融合民族特色,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審美的同時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在教授多元化藝術課程的同時,更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對于以后學生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處。
(四)教學硬件設施
教學的開展離不開硬件設施的支持,是質量提升的必然保證,教學輔助手段必須完備。硬件資源缺乏的原因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領導對于藝術教育的不重視,沒有深層次的認識;經費較少,大部分經費用于其他教育,沒有專門的書畫等作品展示廳;藝術活動沒有對應的獨立空間,教學活動大多依靠其他教育資源,音響、樂器等都明顯不足;由于設備資源不夠,老師應付教學,學生也無法真正融入課堂,都是交差了事;對于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阻礙巨大,不利于美育的發展以及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
(五)師資隊伍的結構
師資是教學的保障。理工科院校對藝術教育普遍不重視,其師資構成也極為不合理,教師隊伍亟待充實和改善。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夠,人數較少,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需要迫切解決師資隊伍問題。
從表1分析可知:(1)教學機構不健全、師資嚴重短缺。對于大部分高校而言,雖然上級明確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機構設置極度不完整。比如領導未意識到其重要性,或者硬件設施嚴重不匹配等等,這些都會導致機構不健全。上表中教師總數23人,專職僅為20人。這遠遠達不到國家規定標準,也無法滿足本學校的教育需求;(2)公共藝術課教師地位尷尬。理工科院校對公共藝術課極為不重視,導致老師地位非常低,被邊緣化。原本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被邊緣為“點綴”作用的課程。這樣的教學地位,也是師資問題出現的原因。老師教學越來越困難,其重要性完全被忽略,極度打擊了老師的積極性;(3)師資不足,層次較低。特別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講師以上所占比例僅為20%。說明黃河交通學院繼續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同時教學實踐經驗豐富,足以引領整個學科的發展。(4)在專業的結構層次上不夠完善。在專業門類設置上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學生要求。
四、對應用型理工科學生藝術素養培育途徑對策的思考
(一)更新教育觀念、加強領導重視
作為學校的決策者,校領導對于藝術教育需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摒棄老舊的觀念,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它帶給學校的絕對是一筆財富,有助于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所以,必須大力推行藝術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的發展方針,科學規劃學科。公共藝術課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課程,不能將其邊緣化。在課程構建方面必須重點突出,視為核心課程進行規劃,要和其他課程視為同等重要。
(二)整合和貫通藝術教育內容,完善藝術教學課程框架
由于理工學科的特殊性,在藝術教育內容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做到藝術與科學、人文的高度融合。針對第一課堂課程設計,各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因此在設計上應該更加注意融合;針對第二課堂課程活動設計,要注重各種類型教育活動的融合。課程設置不僅僅針對理論部分,還需要注重實證設計,通過討論、交流實現民主。另外還可以挖掘校外藝術資源,融合理論學習,將知識運用到實際藝術中去。在藝術課程為“點”的前提下,融合專家藝術專題講座為“面”,建立整體的課程結構,完善藝術教育課程框架。
(三)加強藝術教學硬件設施的建設
教學的開展離不開硬件設施的支持,也為教學創新和實現教學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中多媒體設備是教學目標完成的重要手段,但也不能完全表達教學效果。因為僅靠平面圖片的展示,或者多媒體呈現播放資源,是無法表現出銅雕、大理石雕特有的質感,這種感覺類似于油畫和水粉畫的區別。而大多數“世界名畫”的教學呈現,也僅僅是在特定光線等條件下拍攝的照片。照片和顏料等組合起來的美學是有本質區別的,復制品始終是復制品,并不能真正完全展現出作品的視覺效果。因此,應該有藝術的范本,才能真正的讓學生領略到藝術作品的特色魅力所在。不管是對范本的線條感知,還是親手的彈奏都會讓學生拉近和音樂的距離。由于藝術教育的特殊性,開放多媒體和視聽教室,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其高雅色彩,還能讓他們得到第一手的藝術體驗,這樣的設計絕對是一大亮點。
五、結語
針對理工科專業的藝術教育必須考慮本身專業的特殊性,采用相互融合式的教學模式。我國的理工科院校也開始重視藝術方面的教育,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有,西南交大成立了藝術與傳播學院等。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了藝術和技術、情感與理性的高度融合,是比較理性的教學模式。由于其本身專業的特殊性,進行藝術和不同學科的嘗試本身就是必然的需要,將藝術融合進校園文化,也會讓理工科學生素質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綜上,理工院校的藝術教學必須明確目標任務,擁有屬于本校的藝術系,以藝術通識教育為前提,揚長避短,培養真正的綜合性理工科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緒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探析——評《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22).
[2]章丹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藝術教育實踐初探——以行業舞臺劇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6(08).
[3]肖雪梅,夏光富.高校藝術教育問題研究——評《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