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小學勞技課堂開展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建議教師通過分析教材,了解學情;科學分組,明確分工;給足時間,合理干預;給予認可,有效評價等策略,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勞技課程 合作學習 教學策略
勞動與技術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以下簡稱“勞技課”),是跨學科的學習領域,具有綜合性特征,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勞動與技術素養,教學形式有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網絡學習等多種。合作學習是小學勞技課堂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之一,主要指學生為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由2~6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組內有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目前,小學勞技課堂中的合作學習看似全員參與、氣氛活躍,但實際上往往是能力強的學生包攬全局,能力差的學生沒能有效參與,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沒有真正達到“有價值合作”和“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學勞技課堂中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呢?以下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分析教材,了解學情
我校一直以來使用的勞技課教材是由江蘇鳳凰科技技術出版社編寫的,舊版教材在2017年進行了修訂,新版教材在2018年下學期正式使用,起始年級由原來的三年級變為一年級。一、二年級的教材側重于勞動和職業準備的啟蒙教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家務勞動、簡單生產勞動、校園勞動和社區公益勞動等勞動種類,初步認識各種各樣的職業;三年級的教材側重于小手工勞動,突出手工制作的技術實踐;四至六年級的教材側重于家政和技術初步,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并習得手縫、洗滌、編織、烹飪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技術的一般流程。
低年級的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以無意注意為主,集體意識比較模糊;中年級的學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較好,但不夠穩定,有初步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高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喜歡和同伴合作,有較強的集體意識。結合學生的注意力特點,筆者對小學勞技教材內容和學生能力做了數據統計(見下圖),以綜合了解學生的學情。
圖表的數據說明,在小學勞技課堂中,低年級學生不適合開展合作學習,中年級學生能適度引導開展合作學習,高年級學生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還發現在技能探究環節,有的項目適合學生小組合作研究,如五年級下冊的《編網袋》;有的項目只適合教師演示學生模仿學習,如四年級上冊的泥塑課《泥蔬果》;在實踐環節有的項目適合學生小組合作分工制作,如六年級下冊的《插花藝術》;有的項目更適合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如三年級上冊的《剪紙團花》。因此,教師不能盲目開展“走形式”的合作學習,而應據實際情況而定。通常,簡單的技能學習任務學生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不需要進行小組合作;有些項目設計和制作比較復雜,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獨自操作難以完成,則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
可見,在小學勞技課堂中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教師需課前認真鉆研教材、細致了解學情,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在恰當的教學環節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二、科學分組,明確分工
在小學勞技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分組,明確合作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確定每個小組成員的分工。
首先,科學分組要注意小組人數的合理性,因為小組人數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任務的進程和完成度,人數過多可能導致一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分工,成為旁觀者;人數過少,則可能出現規定時間內無法完成任務的情況。所以,教師在分組環節要指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科學確定小組合作的人數,并引導學生合作前做好有效分工。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插花藝術》一課時,筆者給學生實踐環節預留了20分鐘,任務有切花泥、放花泥、剪花枝、插17朵花枝呈四個扇形面、插滿天星等。學生獨立操作時間可能不夠,安排2名學生合作完成比較恰當。正式開始插花前,筆者讓學生在1~2分鐘找好與自己合作的伙伴,并商量好具體分工。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一人切花泥、放花泥時,另一人剪花枝。由于剪完所有花枝需花費較長時間,處理完花泥的學生可以先插剪好的部分花枝。所有花枝都插完后,二人合作對插好的花枝進行微調整,使造型更好地呈現出扇形面。二人有效配合,部分步驟同時進行,時間就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實踐效率因而提高,這樣的合作學習是有效的。
其次,科學分組要考慮學生的意愿。通常,與自己樂意合作的伙伴一起合作,學生合作的熱情度就高,完成的效果更好。但科學分組也不能一味依學生意愿進行,因為能力和習慣的問題,有些學生自由組合起來是“強強聯合”,他們很快就完成了任務,而其他組可能剛剛進入合作狀態;反之,有些組合學生基礎均較差,別的小組都已經完成任務,他們可能還在摸索當中。這樣,教師很難把控好整個課堂教學的節奏。例如,在教學設計五年級下冊《編網袋》一課時,操作實踐環節筆者安排了學生2人合作。課前筆者對學生的合作意愿做了一次調查:①教師幫助確定合作伙伴;②學生自己找合作伙伴。結果是全班17%的學生想教師幫助確定合作伙伴,82%的學生想自己找合作伙伴。可見,大部分學生希望自己找合作伙伴進行合作學習,而小部分希望教師幫助確定合作伙伴的學生,是因為他們不自信或內向,不敢自己尋找合作伙伴。因此,課中筆者在考慮學生意愿的前提下,讓學生先自由組合,然后對部分小組進行適度調整,讓那些膽小又不自信的學生找到恰當的合作伙伴,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參與合作學習。在隨后的課堂觀察中,筆者發現自由組合的小組能快速進入操作實踐狀態,小組成員之間配合較好,遇到問題齊心協力處理,沒有產生矛盾。而由教師引導組合起來的小組,合作也能有序進行,內向又不自信的學生在伙伴的協助下慢慢地動手操作。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環節,學生呈現的作品豐富,質量也比較高。可見,分組設計時多花一點時間,盡量考慮學生的意愿,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合作學習起來更積極、更順暢、更有效。
三、給足時間,合理干預
小學勞技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通常是導入安排2~3分鐘,技能研究安排15分鐘,操作實踐安排15~18分鐘,展評和拓展安排5分鐘。如果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技能探究或操作實踐環節安排合作探究。而所給的合作時間如何確定呢?為了讓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對制作難度大、用時長的項目,應該給足時間讓學生合作研究步驟、操作實踐等,并且在這段較長的時間里,教師需要對小組的突發狀況進行及時的干預、調整、制止,使學生能夠通過互助學習切實解決問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校本教材四年級《創意紙球》一課時,筆者考慮此項目難度大,工作量也大,所以在操作實踐環節安排6個學生一組,給足20分鐘,要求小組合作完成一串創意紙球。為了讓小組合作能夠順利、迅速開展,動手前筆者讓每個小組先進行明確分工,建議他們3人剪圓片,2人折圓片的三邊并貼上雙面膠,1人組合成球。操作實踐剛開始時,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都能有序進行,漸漸地,有些小組里出現組員無事可干的現象,因為剪圓片的學生剪完所有的圓片后認為自己的任務完成了,合作也結束了。這說明,學生把分工內容公式化固定了,不懂得隨機應變,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效率難以提升。筆者發現這種情況后,及時進行了干預,引導暫停工作的學生觀察自己所在小組的任務進程,隨機應變地加入折圓邊、貼雙面膠或裝飾構思等工序,讓合作的流水線高速運轉。最后在規定的20分鐘時間內,每個小組都完成了一串創意紙球,小組合作學習效果非常好。
四、給予認可,有效評價
在小學勞技課堂中,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后,教師要進行有效評價,才能促進整個合作學習有效完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學生合作學習取得成功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評價。有效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合作實踐的感受、技能的掌握情況,也要關注學生合作設計的創新、技能的遷移等,即采取合作學習結果和合作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
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積極認可學生的作品或想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后,教師進行針對性評價,使學生既看到做得好的地方,繼續保持合作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能發現不足之處,及時糾正。同時,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適當評價激勵各小組成員的互動情況、作品的制作情況,從欣賞的視角積極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都能有收獲、提升。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鞭炮結》一課時,筆者在操作實踐環節安排6名學生為一組,要求每名學生都編織一個鞭炮結,最后將所有的個鞭炮結組合成一串鞭炮結。編織鞭炮結的主要技能是按逆時針方向做“井”字互套絲線,大部分學生在技能探究環節后,都輕松掌握了編織方法,但仍有基礎欠佳的學生存在搞不清的現象。所以,在實踐操作環節,筆者實時關注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不時鼓勵他們積極嘗試,引導他們回顧技能口訣,或者模仿旁邊同學的動作。他們這樣做雖然動作較慢,但也能做出來。做出來后筆者再表揚他們,他們會對自己更有信心。另外,筆者也觀察到有一組學生在反復打鞭炮結時出現逆時針與順時針混淆的情況,這時筆者并不著急否定他們的作品。因為一旦否定,學生肯定會拆了重做,時間上會來不及。筆者想了想,以欣賞的口吻肯定他們的創新點:“原本我們要求按照逆時針方向編這個鞭炮結,現在你們是按‘一正一逆的規律編,堅持編下去可能就是一種新款的鞭炮結。”在教師的有效評價下,這個小組的學生首先有被贊賞、被認可的喜悅,其次也意識到自己忽略了逆時針的編織要點。接下來他們根據教師的建議沉下心繼續琢磨‘一正一逆的編織規律。最后在作品展評環節,這個小組的作品居然是最富有創意的。可見,教師認可學生并及時評價他們的學習情況,教學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勞技課堂不能盲目地開展合作學習,而要從分析教材、了解學情、科學分組、明確分工、給足時間、合理干預、給予認可和有效評價等方面多研究,才能促進合作學習有效開展,真正達到“有價值合作”和“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江蘇省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2017年修訂)[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馬清凌.合作學習有效性在初中勞技課堂教學中的探索[J].文教資料,2010(11)
[3]周燕芳.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陸燕(1982— ),女,江蘇蘇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勞技課創意教學和勞技“微項目”課程開發等。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