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娜
摘 要:近年來,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然而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卻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博物館事業,文章針對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的現狀,分析人才隊伍存在的現實問題,探討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的策略,以期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增強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現狀;建設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3月在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確提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币虼耍Wo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016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賀信中也明確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p>
新時代文物保護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文物行業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專業水平明顯提升。
1 博物館事業發展情況和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現狀
博物館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收藏保護機構、科學研究機構和教育傳播機構。
1.1 博物館事業發展情況
截至2018年底,我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將近5000家,平均每28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省市級博物館和重點行業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類型多樣化、主辦主體多元化的博物館體系。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數已達855家,其中一級博物館130家、二級286家、三級439家。據《2019中國文化和旅游統計年鑒》的資料顯示,我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超過4000家,舉辦展覽2萬余個,年參觀人數超過10億。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不斷加強,2018年舉辦各類教育活動30余萬次,未成年人參觀博物館超過2.6億人次。
就內蒙古自治區而言,截至2018年底,全區博物館共109家,舉辦展覽500個左右。2018年舉辦社會教育活動3000余次,年參觀人數超過1000萬,未成年人參觀博物館人數超過450萬。
就赤峰地區而言,境內現經登記注冊的各級各類博物館24家,其中國家二級博物館2家,三級博物館4家(含三級古建博物館1家)。除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外,其余23家博物館均已向公眾免費開放。無論是博物館數量還是可移動文物數量均占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分之一。2018年,各個博物館共舉辦展覽90余個,社會教育活動百余場,年參觀人數超200萬,未成年人參觀人數超50萬。
綜上,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新時代、新形勢、新需求下,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博物館人才隊伍方面的問題亟須調整、以完善博物館自身定位,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1.2 博物館人才隊伍現狀
據《2019中國文化和旅游統計年鑒》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18年,全國博物館4918家,從業人員10750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8327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正高級職稱1990人,副高級職稱5332人,中級職稱15167人。
就內蒙古地區而言,根據《內蒙古文化和旅游年鑒(2019)》統計,截止到2018年全區博物館109家,從業人員1782人,較上一年度增加0.45%。其中,專業技術人才908人,包括正高級職稱43人、副高級職稱157人、中級職稱378人。
就赤峰地區而言,2018年度全市博物館24家,從業人員16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1人,包括正高級職稱6人、副高級職稱21人、中級職稱79人。
綜上,博物館人才隊伍總量和高水平人員仍呈不足狀態,平均一個博物館僅8個專業技術人員、1個高級職稱人員、3個中級職稱人員,很顯然,目前人才隊伍現狀已經不能滿足博物館日常的業務開展。
2 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存在的問題
基于對博物館人才隊伍發展現狀,嘗試從專業人才、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人才結構、人才經費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問題。
2.1 基層博物館專業人才匱乏
大部分基層博物館兼著博物館和文物保護的雙重工作任務,文物保護包括考古都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需要許多專業人才。然而,當前的情況是基層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中屬于本專業的鳳毛麟角,人才隊伍整體學歷水平和專業能力有待提高,博物館學、考古學等專業性人才嚴重匱乏,直接導致博物館的研究轉化成果較少。根據《2019中國文化和旅游統計年鑒》統計,2018年全國博物館完成省部級及以上科研課題僅497個,專利162項,專著或圖錄1117冊。而內蒙古地區僅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個,專項為0,專著或圖錄11冊。長此以往,不利于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基層博物館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不健全
基層博物館的人才管理模式往往是“論資排輩”,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十分不健全??己藱C制形同虛設,考核等級除去優秀,其他人都是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幾乎沒有,還有的單位甚至優秀等級不是靠工作業績,而是輪流“坐莊”。職稱評定的標準仍然是重文章、重學歷,輕工作業績,甚至評定職稱就是評材料、評論文。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留住人才,很多考上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后期都調走了,即使留在基層崗位的人員工作積極性也不高。
2.3 基層博物館人才結構不合理
目前,基層博物館人才結構已經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的節奏,從全國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僅占從業人員的35.6%,高級職稱僅占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19.1%。從整體而言,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嚴重偏低,而且很多基層單位存在“在編不在崗”的情況。根據《〈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實施意見》的規定,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應不低于崗位總量的70%,可見目前博物館的人才結構不是十分合理。而博物館是個綜合性的公益單位,包括藏品征集、展覽策劃、文物保護、社會教育等業務,專業技術性強,對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很高。上述這些方面的不完善導致很多基層博物館不能充分地履行自身的職能。
2.4 基層博物館人才培養經費不足
人才的培養需要足夠經費的支持,就基層博物館而言,很多單位都面臨著“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尷尬處境。部分基層博物館的專項經費只夠博物館的基本運營,沒有專項經費支持人才培養。沒有經費的支撐,人才的培養只能是紙上談兵。
3 加強博物館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2020年是《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下文簡稱《綱要》)實施的收官之年,《綱要》中明確指出,把人才隊伍的建設作為博物館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因此,應加強博物館專業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人才支撐的作用,加強博物館領域的基礎性研究,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增強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創新能力。
3.1 建立與高等院校的長期合作機制,優化基層博物館人才結構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博物館應與高校建立長期、深遠的合作機制。例如,赤峰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敖漢旗博物館、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等單位與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已建立合作機制,作為高??脊艑W、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等專業的實訓基地,每年赤峰學院都為文博系統培養歷史類的專業人才??梢姡咝E囵B博物館專業人才,應創新學科和培養方案,以博物館專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以“應用型+創新型”職業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科學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培養計劃,做好館校結合,形成聯合培養模式。
同時,針對部分基層博物館在職人員不是本專業而博物館工作專業性又相對較強的現實情況,建議文物主管部門牽頭與設置有博物館管理等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合作,將基層博物館在職人員送入高校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脫產教育。2018年起,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委托西北大學每年舉辦“內蒙古自治區文物業務骨干人才培訓班”,班期1個月,班額30人,旨在對基層文物單位的業務人員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以提高人員隊伍素質。
3.2 鼓勵以實踐帶動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鼓勵博物館在職人員“走出去”,利用館際交流的機會,學習先進地區博物館管理等專業知識。同時,積極參與國家文物局和省、市、自治區文物局舉辦的各級各類培訓班。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多數為考古發掘而來,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支持在職人員參加考古發掘工作,通過切身參與考古發掘和現場專業老師的講解,更快地了解和熟知文物的相關知識,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館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2017年起,經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協商,赤峰市文物局每年都會在全市范圍內選派業務干部列席“城市考古開放工地高級研修班”,以提升業務人員田野考古的能力和水平。
3.3 爭取發達地區博物館對基層博物館的對口幫扶,加快應用能力轉化
發達地區的博物館從專業水平到管理模式都是比較先進的,建議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牽頭與發達地區博物館建立有效聯系,策劃對口幫扶方案。一方面,發達地區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可以到基層博物館掛職,將發達地區博物館的先進管理經驗帶到基層;另一方面,基層博物館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分批次到發達地區的博物館學習交流。這樣形成雙向互動,可以更好、更快地提高博物館的整體水平。
3.4 發揮“傳幫帶”的作用,促進基層干部成長
針對基層博物館人才斷層的現狀,要充分發揮好“師帶徒”新作用,引領“傳幫帶”、共同成長。充分發揮本地老專家和退休文博老館長的作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返聘這些專家或者邀請他們進行培訓授課和實踐指導,以提高在職人員的綜合素質。
3.5 推動人才激勵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人才效能
201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完善了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評價制度。2018年10月,《關于加強文物保護改革利用的若干意見》要求創新博物館人才機制,健全人才使用、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
基層博物館要著眼于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構建激勵干部發展的長效機制,留住人才,但是單單依靠基層博物館一己之力,恐怕是舉步維艱,還得依靠當地政府的重視,與人社、財政等部門聯合建立。
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關于深化文物博物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文博專業人員是文物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傳承的中堅力量,明確了文博專業人員職稱評價的基本標準。各地區在落實這一政策時,應當在不違背頂層設計的同時充分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情況,更加人性化、更加公平地實現職稱評聘。中央組織部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8年頒布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規定》指出,對工作業績可以進行及時獎勵。各地區在落實這一政策時要與財政部門協調,提前建立專項經費以順利兌現。
3.6 加強多部門聯動,增加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和編制設置
2020年是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年,根據中央編辦《關于印發建立健全事業單位機構編制標準體系意見的通知》《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財政有關政策的意見》和各地區、各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對公共博物館機構編制設置和經費投入更加規范、科學。2019年,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公共博物館機構編制標準》,就博物館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配備、人員結構、職數和內設機構等方面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其中人員編制配備從展廳面積、館藏文物數量、珍貴文物數量等參數綜合測算,規定人員結構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不得低于70%。同時要求各級財政部門應根據公共博物館工作正常業務需要、人員編制、實有人數提供相應經費保障,從制度上保障人才編制和經費。
4 結語
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是博物館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本文從建立與高等院校長期合作機制、鼓勵以實踐帶動人才培養、爭取發達地區博物館對基層博物館的對口幫扶、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推動人才激勵機制的建立、加強部門聯動、增加對人才培養資金的投入和編制的設置等方面就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給出了思路,以增強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推動引領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方燕群.談基層博物館人才綜合素質現狀與對策[J].客家文博,2017(3):69-72.
[2]劉媛媛.加強縣級博物館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東方收藏,2019(13):110—111.
[3]王飛.博物館青年人才激勵機制研究[J].管理觀察,2019(19):60—63.
[4]劉付茜.對博物館人才培養問題之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5(7):267—268.
[5]楊霞.博物館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J].現代經濟信息,2016(2):85—86.
[6]王麗娟.博物館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職業教育,2017(4):98—100.
[7]雷學剛.劉華成.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及對策思考[J].博物館研究,2019(1):3—7.
[8]林曉平.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24):287—288.
[9]張偉明.中國博物館人才隊伍現狀與培養機制初探[J].博物館管理,2020(2):63—69.
[10]司秀琳.王蓓.博物館人才評價及其問題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9(4):9—15.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中國文化和旅游統計年鑒[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
[12]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2019內蒙古文化和旅游年鑒[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9.
[13]劉玉珠.青年與新時代中國博物館[J].博物院,201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