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景明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多種新型教育理念呈現在教師面前,為教學模式的優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數學是一門主要學科,其中包含大量公式、定理,對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著一定的困難性。數學源于生活,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新課改背景下要想打造數學高效課堂,教師則應將學生熟知的生活化元素有效地融入至教學中,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也得以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在教學過程當中融入生活化的實踐,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很少關注生活實踐在數學學習中的運用,導致學生體會不到成功的樂趣及數學的潛在魅力。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只有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學生輕松地理解,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才能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總能看到一些數學現象,通過其本質與規律進行總結、梳理,形成了現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由此能直觀地感受到生活與我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有著密切關聯。回顧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邏輯思維還未全面開啟,加之數學知識抽象,邏輯性強,而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小學生理解困難,會感覺學習比較吃力,逐漸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對課堂知識的掌握不理想,教學效率也難以提高。這種情況下要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還需數學教師將生活化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創設適當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為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景都能被加工,用來創設教學情境。在學習本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與小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小麗去超市購物,帶了50元錢,需要購買面包、牛奶和面粉。經觀察發現面包每個3.5元,牛奶每個6.5元,面粉每袋35元,為保證所需支出不超出50元,最合理的購買方法是什么?這樣的教學情境,能快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積極自主利用所學知識及一定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學知識,達到了培養小學生實踐能力及開發思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二、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實踐
日常生活作為數學知識的重要來源,在小學教學中,數學作為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門學科,其理論知識抽象且枯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善于開發小學生的思維,還要運用生活化的實踐引導學生學習,從而掌握課堂知識。數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理論知識,更注重的是在實踐中能夠靈活運用,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于數學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由于小學生年紀小,數字思維還沒完全形成,對于教師的講解不能領會其意。這就需要教師把教學知識簡單化,而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更易理解。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其能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并解決問題,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以《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例,教師可結合教學上的內容,讓學生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找尋生活中的多邊形,并自己動手測量,用所獲取的數據進行計算。這樣不但可以鞏固課堂所學,還能實現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從而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還能激發出學習熱情,使其能積極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小學生的應用能力,突顯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三、設置生活化的教學問題
小學生思維較活躍,對于外界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若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設置一定生活化的問題,則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及興趣,并能積極自主地進行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規范化、理論化,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這樣的問題設計會讓其感到深奧難以理解,學習興趣則很難激發,這就造成了課堂教學效率不理想,難以掌握所學知識。為了讓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應用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趨于生活化,這樣才能讓小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了解數學知識的具體形成過程,并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達到提高小學生應用能力及學習效率的目的。
以《統計》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統計知識,并提出一個有關統計的問題,用剛剛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如一個月的天氣變化情況、全班同學家中電器的擁有情況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統計的知識來解決,而且沒有太大的困難,又比較切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貼近日常生活。不但激發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及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
數學的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同時也能讓小學生運用所學的課堂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并且要符合學生學習水平。例如在學習了《測量》一課,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量一量家里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或者量一量家里人的身高等;或者在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之后,讓學生購買一些日常所需或學習用品,同時記錄自己購買的種類和所用支出。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加深對所學課堂知識印象,還能起到鞏固課堂所學的效果。真正理解日常生活與數學的親密關系,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提高小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而使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結束語: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提高應用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熱情,使其能積極自主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水平的提升,同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彩香.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0,(4):25.
[2]周永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J].學周刊,2020,(4):95.
[3]裴傳晶.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20,(4):73.
(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西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