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庚 譚紫菱
摘 要:習近平就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其語言藝術主要體現有三:一是特有的話語原則、話語邏輯和話語表達,均富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底蘊;二是卓越的高屋建瓴、引經據典、深接地氣的語言風格,均展現出嶄新的時代特色;三是構建思想政治工作專業話語體系、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話語影響力等思政語言藝術創新思路,均呈現出強烈的中國化話語風骨。
關鍵詞: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語言藝術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1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1-0096-05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話語彰顯出了嶄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藝術魅力,為思想政治工作語言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樹立了光輝典范。
一、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底蘊
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底蘊,是其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所展現出的深邃思想風格,展現為其特有的話語原則、話語邏輯和話語風格。
1.話語原則
話語原則是話語的基本規范。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所體現的原則主要為:
(1)堅持馬克思主義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掌舵人,習近平同志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方面,其思政話語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話語長期奉行的根本性、長遠性重大原則。習近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一方面,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優勢和前進方向,決不能出現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背離的話語。另一方面,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把握科學的、本質的話語規律,學會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描述問題,決不出現違背社會實踐的本質與規律的胡話陋語。
(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習總書記指出:“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2]”在政治方向上,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絕不允許與中央唱反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進行黨的理想信念、路線方針思想教育,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在政治立場上,堅決維護中央權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引導人們,努力詮釋黨中央關于形勢的重大研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推動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強起來。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實際上是一個釋疑解惑的過程。[3]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藝術必須講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話語中,首先要把握人民利益,了解人民群眾需要什么、喜愛什么,多宣講人民群眾的榜樣模范與感人事跡,契合實際的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運用喜聞樂見的話語形式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深入淺出、深入人心。特別是要堅定人民立場,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確保思政話語永遠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來說,永遠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2.話語邏輯
話語邏輯主要指話語遵循的推進關系。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話語邏輯主要體現為:
(1)以實踐為依據 這是習近平同志思政話語的邏輯起點。習近平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4]”明確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話語必須以實踐為依據。一方面,習近平同志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是第一性的觀點,堅守“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5]”認為語言的產生與發展本身必須來源于實踐需要;另一方面,習近平同志經常深入生產生活第一線,自覺堅守思政話語的科學性、真理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話語作為思想政治工作內涵的詮釋載體與思想政治工作價值的實現中介,認為其必須來源于社會實踐、服務于社會實踐,如果不以實踐為依據,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存在意義。
(2)立足于群眾生活 習近平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使用的話語,其內容邏輯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反對“假、大、空”。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要堅決克服有些宣傳報道脫離生活、不接地氣、同群眾貼得不夠緊的問題。[6]”還語重心長地強調,思政話語既不能過于單一、死板,過多運用專業術語,與人民群眾說套話、打官腔;又不能脫離生活,浮于表面,缺乏針對性和現實性。要通過思想政治話語展現思政工作者對于人民群眾的關懷態度,彰顯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情懷。
(3)以問題為導向 這是習近平思政話語的重要形式邏輯。一貫認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認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先把其存在的問題搞清楚,確保思想政治工作語言能精準、有效的傳遞觀點,積極引導輿論、切實解決問題。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多層次、高密度發布權威信息,正視存在的問題,回應群眾的關切”。并要“引導群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心,著力穩定公眾情緒”[7]。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凸顯的社會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矛盾往往集中顯現;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話語常常發揮出至關重要的調節、指導和凝聚人心的關鍵作用。
3.話語風格
話語風格即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話語在表達方面所具有的獨特風格,其主要為:
(1)講究意蘊深遠 習近平同志認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堅定中國立場、宣傳中國特色,其思政話語也特別凸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積淀、精神追求、文化優勢以及時代發展的進步要求,講究意蘊深遠。習近平同志在許多重要講話中,常常援引經典事例、古詩名句、諺語格言,敘述過往故事以警鑒今人今事。[8]
(2)注重喜聞樂見 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不斷推出群眾喜聞樂見、貼近大眾生活的形式多樣的理論宣傳作品,讓理論為億萬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9]”一貫主張思想政治工作話語要充分體現出正能量、大眾化;也常常利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將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講清楚,使其被群眾所認同、為群眾所吸收、經群眾所使用,充分展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獨特功效。
(3)堅持先入為主 習近平曾提出:“我們要主動發聲,讓人家了解我們希望人家了解的東西”[10]。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形象更加鮮明、立體。但由于我國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形象難以短時間逆轉,我國的思想宣傳工作對于國際形象的塑造也確實存在一些短板,國際社會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和誤讀。所以,習近平同志主張思想政治工作要讓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掌握話語的主動權,占領輿論高地,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
二、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語言的時代特點
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語言的時代特色,是其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所展現出的時代風采,主要表現為高屋建瓴、引經據典、深接地氣等新奇創意。
1.高屋建瓴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著眼大局,具有很強的引領和指導意義,其主要體現在:
(1)高端站位 黨的十八大之后,就如何深入解讀十八大精神,習近平曾一語道破真諦:“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1]其話語站位高峨、鞭辟入里,為當時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站位高,善于抓住本質、一針見血,能簡明、扼要的將觀點表述透徹,正是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思政話語藝術的真諦所在。
(2)客觀全面 把握客觀性、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把準全局更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深諳其理,明確要求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12]”且以身作則,確保話語的客觀、嚴謹。
(3)要言不煩 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從領導機關做起,大力整治文風會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力戒空話套話。[13]”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作報告,非常注重提煉,善于概括和總結,盡量使用精簡的語言,讓人聽得進、弄得懂、記得住。
2.引經據典
習總書記的話語常常引經據典,具有很深厚的歷史縱深感,主要體現為:
(1)古為今用 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而且要經常講、反復講。[14]”自身也經常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利用一個個簡單經典的傳統故事承載道理,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聯結,諸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領導干部在作風建設上需要作出表率的要求時,就講述了“錢俶進寶犀腰帶”和“李后主令嬪妃纏足而舞”兩個一正一反的故事[15],通過傳統故事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關聯,起到超奇的正面引導作用。
(2)旁征博引 習近平同志在報告和講話中,除了常援引經典事例、古詩名句,還常巧妙地引用諺語、格言和俗語。201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講述了一個“半條被子”的故事。“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16]”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利用經典故事,將不同時代的精神進行聯結,產生共鳴,將思想政治工作化于無形之中傳遞精神,潛移默化的感染人、激勵人。
(3)推陳出新 習近平經常強調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17]”引經據典的最終目的是要推陳出新。閱讀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因地制宜地運用古代典籍,將傳統故事、古詩、諺語等融入新時代語境。諸如通過引用國學大師王國維著作《人間詞話》中關于“治學三境界”的一段話,闡釋理論學習的不同階段和境界,并與時代相結合,豐富其新的內涵提出新的“治學三境界”,啟發領導干部帶頭學、深入學、持久學各類理論知識。一方面將其賦予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話語以文氣,另一方面為傳統文化增添新時代“風味”。
3.深接地氣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接地氣,彰顯出平等、親民的作風,與群眾心心相印的感情。其特色主要體現為:
(1)樸實直白 習近平曾指出:要講符合實際的話,講實用的話,講有感情的話。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方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溝通困難的問題,有時兩者難以貼心交流。只有在思政話語中融入情感,交流才有溫度、才能感人。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往往都用親切的語調和語言,宛如“嘮家常”般娓娓道來。這種樸實、真切、平和、自然、可親之風撲面而來,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敬佩。
(2)平易近人 肢體語言作為非語言信息,同樣可以增強語言溝通的效果。在思政工作中溝通的態度不能高高掛起,而是應該平易近人,甚至可以通過一些親切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習近平總書記基層調研時與老百姓挨著坐,聊天式、談心式地展開思想政治工作,迅速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其平易近人的態度無形地產生出無窮的親和力。
(3)幽默生動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思政語言的又一大特點。他善于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且語言表現形式幽默生動、貼切形象。不論在國內開展基層調研、還是在國際交往舞臺,不論是面對普通群眾、還是與國際友人交流,習近平總書記總是以幽默睿智的表達方式,贏得聽眾的認可、接受和愛戴,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覺。
三、思想政治工作語言的創新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語言藝術創新,積極倡導構建思想政治工作專業話語體系,注重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方式,強調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話語影響力,以其獨特的中國化話語風骨,為思政語言藝術的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
1.彰顯勁道,構建思想政治工作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思政話語體系,內涵以下三種思想勁道:
(1)高舉意識形態旗幟 習近平在談到思想輿論領域時劃分了“三色地帶”:“紅色地帶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帶主要是負面的東西,要敢于亮劍,大大壓縮其地盤;灰色地帶要大張旗鼓爭取,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18]”其實質就是強調思政語言要高舉意識形態的旗幟。要保持政治話語、理論話語與實踐話語的統籌協調,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1)蘊含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豐富思想政治工作內涵,其本身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原理和方法論的根基與源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打下傳統文化烙印,用原汁原味的中國話去闡釋基本原理,用傳統文化經典故事來豐富加深理解。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深植傳統文化中,使思政話語避免陷入單一匱乏的語言困境之中,凸顯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特質,彰顯中國思政話語的獨特魅力。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倡導思想政治工作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并身體力行、堪稱典范。
(3)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是習近平思政話語所內涵的重要藝術勁道,是其話語魅力的內在淵源之一。總書記高度重視并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貫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想、凝聚意志。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侵蝕的當今社會,強調要堅定的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幫助人民群眾深刻理解內在差異,積極引導人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能厘清與西方普世價值觀的本質區別,通過自身的工作努力,將社會主義價值觀內化于人民群眾的精神,外化于人民群眾的行為。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都是如此,強調“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人無信不立,企業和企業家更是如此”[19]等,將“愛國”“誠信”“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話語中,體現出了人民領袖對企業家的積極勉勵與殷切期望。
2.情感轉向,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方式
(1)扭轉“話語平庸” ,確保語言實效性 習近平同志曾對“話語平庸”的現象進行了概括:“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20]”思想政治工作中“話語平庸”,實際上是話語表達缺乏實效性,講的話沒有意義自然沒有人愿意傾聽。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要產生實際的影響,要增強思政工作話語的個性化與針對性,減少話語中的“萬金油”,面對不同的群體受眾說不同的話,說有意義的話,說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話。
(2)摒棄“一板一眼”,增強語言感染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要求,把思政課講到學生心坎上,讓思政課不僅“有意義”更“有意思”,是每一位思政課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言語大多都是極富理性,一板一眼的,這樣的話語就很難使人接受,如果使用一些已經為大眾所熟知的語言,接地氣的流行語、網絡用語,就可以使原本沒有溫度的語言更富人性化,更加感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每一次新年賀詞中都展現出一道道亮麗的“話語風景”,常常出現“蠻拼的”“點贊”等一些網絡語言,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的充實與美好,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語言的感染力。
(3)寓“理”于例 ,增強語言飽和度 習近平指出:讓思政課有滋有味,應長于寓理于例。光講大道理往往使思想政治工作蒼白、刻板,難以被人所接受。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善于利用事例來講理,且注重案例新穎性,不老生長談;同時其應用的案例非常貼近生活,常選取一些真實發生的事例,讓人富有現實感。2014年10月,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述了自己走30里路借書的故事。以自身經歷生動地說明了文學的力量,勉勵青年抓緊時光多學習。這種將思政工作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將思想和道理融于一個個真實有趣的案例當中,既講清了道理,又充分展現了思政語言的藝術力道,使思想影響深刻。
3.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話語影響力
(1)著力體現中國立場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21]”講好中國故事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理論為邏輯起點,立足于國際意識形態偏見、西方文化霸權和國家政治經濟利益博弈的國際話語權逆差語境,堅定地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中國人民的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
(2)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 習近平曾指出:“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22]”中西方由于語言不同,其語言規律、特點、習慣都不盡相同,按照中國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在國際社會塑造中國形象往往備受阻礙,因此,要善于將國外受眾想聽的與我們想講的結合起來,采用創新的對外表達方式來訴說中國故事,將中國的國際形象滲透于對外話語中,讓世界領悟中國特色、感受中國溫度。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中,深情講述了外國友人與中國人民并肩作戰的故事,一下子建立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情感關聯,以此強調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的觀點,大大強化了習近平思政話語的藝術魅力。
(3)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是人們在一定社會語境中形成的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形式。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能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立不完善,往往會在國際社會上處于劣勢,造成有理說不清、說話沒人聽的局面。用西方價值觀和話語體系來評判,我們將永遠無法掌握主動權。因此,我們要努力貫徹踐行習近平思政話語的思想,努力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好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要通過講述中國歷史、中國故事,刻畫一幅幅生動的歷史人物畫像吸引國際社會來了解魅力的中國。同時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用中國話語來彰顯中國特色,用中國理論來介紹中國主張。2014年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時用了一個中韓之間的感人故事:2008年,中國骨髓捐獻志愿者張寶與韓國患者配型成功后遭遇了車禍,但他住院治療康復后,繼續為這位韓國患者捐獻了骨髓。這個溫暖的小故事不僅拉近了中外民眾的心理距離,而且重新定義了中國官方外交話語體系的新風格、新溫度,全新展現了大國擔當的光輝形象,充分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國際關懷。
參考文獻
[1][2] 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J].傳承,2013(10):4.
[3]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摘編[J].共產黨員(河北),2017(24):33.
[4]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4-7.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6] 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N].人民日報,2013-08-27(1).
[7]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J].當代兵團,2020(5):4-6.
[8] 李傲霜,婁淑華.習近平語言藝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的路徑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1):14-16.
[9] 習近平.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J].人民論壇,2017(S2):12-13.
[10]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209.
[1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
[12]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3(10):4.
[13] 習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風? 積極倡導優良文風[J].求是,2010(10):3-7.
[14] 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J].先鋒隊,2012(34):21-24.
[15] 習近平.生活情趣非小事[J].西部大開發,2013(4):5.
[16]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黨史文匯,2016(11):4-9.
[17]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9).http://news.12371.cn/2016/05/19/ARTI1463594345596569.shtml.
[1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28.
[19] 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J].社會主義論壇,2020(8):4-6.
[20] 習近平.要群眾信任,決不僅僅靠權力[N].人民日報,2005-05-30(10).
[2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22] 陳力丹.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新聞界,2018(2):99-100.
[責任編輯:張學玲]
收稿日期:2019-07-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研究”(18BKS174);中南大學“高端智庫”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研究”(20200507)
作者簡介:劉新庚(1956—),男,湖南邵東人,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譚紫菱(1999—),女,湖南邵東人,中南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