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芝
【摘 要】錯誤是成功的階石。教學課堂上錯誤時有發(fā)生,教師應用發(fā)展的眼光正確的對待錯誤,重新對錯誤進行定位,挖掘其可利用的價值,使之發(fā)揮出特有的功能,讓學生以錯誤為明鏡重新對問題進行探索、實踐,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關鍵詞】錯誤資源;小學數學;思維意識
作為教師,無不希望每堂課都順順利利,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回答問題準確無誤,而事實卻并不能總是隨人愿,學生在課堂上經常錯誤百出,一度打亂教師的安排,這時,就要求教師能夠發(fā)揮個人教學魅力,扭轉局面,合理、巧妙的將錯誤轉化為可用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學生思維,充分挖掘學生智慧的潛能,促進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學生觸及知識的本質,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的豐富、精彩。
一、巧用錯誤資源,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課堂上錯誤時有發(fā)生。作為教師要正確的看待錯誤的出現,用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包容學生,換位思考充分了解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方法,幫助學生捋清思路、重新思考,尋找錯誤發(fā)生的轉點,突破思維局限,化錯誤為動力,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錯誤的熱情,展現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使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例如:有這樣一道思考題目:小明等三個人要合唱一首歌,大約需要3分鐘時間,如果是全班45名同學集體合唱這首歌,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呢?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多數給出了這樣的解題思路:三個人唱歌需要三分鐘,那么一個人唱只需要1分鐘,全班有45名同學,合唱這首歌就需要45分鐘。很明顯,學生的思路是錯誤的。這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認真思考,這三分鐘的合唱時間,三個人有沒有停歇?一位同學馬上想到,三個人是在合唱,也就是同時在唱歌,那么也就是說1位同學唱這首歌也要3分鐘唱完。有了這位同學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提出:唱一首歌的時間與這首歌的長短有關,而和唱歌同學的人數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全班45位同學一起合唱這首歌還是需要3分鐘時間。
教學中,錯誤發(fā)生時,教師不要急于去評判,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學生探尋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理性的對問題進行重新判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巧用錯誤資源,培養(yǎng)發(fā)現意識
傳統(tǒng)的教學認為,學生只要將教師講解的知識全盤接收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殊不知,接收并不是學習的最佳途徑,發(fā)現才是提升學習的有效捷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意識,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提出針對性及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換角度重新思考問題,自主發(fā)現學習中的錯誤,并改正錯誤,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給學生準備了10個小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厘米)和一個6cm,寬為5cm的長方形,讓學生利用這些小正方形去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學生略作思考就想到,可以將小正方形擺放在一起使其拼成一個長方形,但在具體操作時,學生發(fā)現,手里的小正方形數量不足,紛紛提出:老師,小正方形太少了,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教師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生進一步思考:小正方形不夠如何才能解決呢?有學生提出:可不可以沿長方形的長擺一橫行小正方形,其他行則用一個來代替,這樣橫行上的正方形個數代表長,行的個數則代表長方形的寬,長方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總數就等于長的個數乘以寬的個數,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案例中,在學生常規(guī)思維不能解決問題時,教師并沒有馬上給出正確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主思考,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轉化思維模式,從不同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問題,糾正自己思維過錯,深化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現意識。
三、巧用錯誤資源,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
墨守成規(guī)的教學只會讓學生的思維限定在條條框框之內,很難有所超越。教學中的錯誤則隱含著一種獨特的、超越智慧的光芒,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脫離框架的束縛縱向反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慧眼識珠,利用錯誤中的有效成分,挖掘學生智慧的潛能,幫助學生打開眼前迷霧,重新思考,挖掘出錯誤中的創(chuàng)新因素,充分體現創(chuàng)新思維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意識,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例如:在教學《找規(guī)律》一課內容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組有規(guī)律的數字,并進行課堂展示,學生積極參與,并匯報設計思想。這時,有一位學生露出猶疑不決的表情,教師請他展示自己的設計,學生慢慢舉起紙牌,上邊寫著1、2、3、4、3、4、9、5、6、16…… 學生立馬提出不同意見,強調這些數字并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言。教師的內心也存在著一定的疑惑,但還是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介紹自己的設計思想:第一、二個數字是1、2,第三個數字是2*2,第4、5個數字是3、4,第六個數字是3*3,第七、八個數字是5、6,第九個數字是4*4……解釋雖然較為牽強,但也不乏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說明學生經歷了認知思考的過程。這時,教師給學生提出合理建議,你能不能讓這組數字的規(guī)律更加簡單一些,比如說加入簡單的重復。學生稍加思索就想到將數字變?yōu)?、2、4、1、2、9、1、2、16……
教學過程中,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得到的結果不見得是最好的,教師要慧眼識珠,發(fā)現錯誤內部隱含的價值,讓學生嘗試重新思考、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
四、巧用錯誤資源,提高反思能力
教學一線的教師都知道,課堂上學生出現錯誤是常有的事情,出現錯誤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學生不會對錯誤進行反思,不清楚自己到底錯在了哪里。所以,課堂反思很是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學會自我否定,自我反省。通過學生不斷的尋找錯誤、討論錯誤、改正錯誤的反思過程,加深學生對“錯誤”發(fā)生過程的有效理解,使學生實現知識的正確掌握,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小亮早上去上學,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下午放學回來每分鐘走40米。求小亮往返家和學校之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學生不假思索的給出答案(60+40)=50米,這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對答案進行辨別,思考錯誤出現的原因,應該怎樣進行改正。學生快速的展開探討:這道題目的目的是取平均數,應該是路程÷時間=速度。如果將路程看作1,那么上學時間為1/60,放學回家時間為1/40,平均速度則為1÷(1/60+1/40)。學生醍醐灌頂般清醒過來,迫不及待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最終得出結果:用總路程2除以時間(1/60+1/40),結果則為48千米。
課堂上一道錯誤的題目,引發(fā)了學生的集體大討論,通過學生們積極的尋找、辨析、議論、改正錯誤,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總之,當教學中出現錯誤時,教師可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開拓思維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和進步,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意識,養(yǎng)成課后反思的習慣,使課堂因錯誤而變得精彩。
【參考文獻】
[1]羅玉麗.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利用[J].華夏教師,2020(12):71-72.
[2]桑德吉.小學數學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5):190.
[3]陳曉征.讓小學數學課堂因“錯誤”而精彩[J].華夏教師,2019(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