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榮 潘世梅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生語文知識獲取的重要途徑,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培養學生對閱讀信息中的知識轉化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在閱讀內容中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表達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學策略,關注文本內容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互動。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思辨教學模式,這也是核心素養下閱讀教學的有效嘗試。本文從小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究在閱讀教學中開展思辨教學的意義,進而提出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辨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43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發布,教師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內容,錘煉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等六大素養全面發展的人。其中,核心素養中科學精神可以理解為學生在知識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思維方式轉變。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不僅是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探究過程。我們常常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體現思考對于每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思辨性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重在培養學生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理性辨別的水平,這對于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義務教育階段對于語文課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語文課程要讓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有序地養成實事求是、崇尚求真的科學態度。”我們應把學生的“發展思維”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來培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中圍繞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思辨性閱讀也成為當下教師推崇的一種閱讀模式。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一步加工提取和捕捉,通過思維的辨析能力轉化為具體和條理清晰的深層次閱讀感悟。
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側重于語言教學,重視字詞的運用能力,側重對閱讀問題的訓練,卻忽視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感知和獨立的判斷能力,以朗讀感悟、品讀賞析為主,重在讓學生積累字詞句,忽視閱讀表達上的理性素養和獨立評論能力。由于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文本內容較少,閱讀內容多半是從文學作品中節選的一小部分,這種碎片化的閱讀形式很難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發展空間,也很難從深層次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閱讀文本的剖析多是以教師為主的講授,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體驗學習時間不足,無法達到理想的閱讀理解效果。
二、思辨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學習的好奇心
小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引發的閱讀思考是最有效的思維碰撞。借助思辨能力的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感知和思維形成。沒有思辨能力的閱讀教學是枯燥的,更是沒有活力的。在一定的思辨能力的指導下,可以激活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從而喚醒學生的閱讀活動中的探究和思考過程,達到閱讀效果與思維活動同步的效果。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生對閱讀學習的理解力。
(二)可以引發學生對閱讀問題的有效探究
小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需要問題的引導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借助閱讀問題的引導,可以提升學生在閱讀環節的思辨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展的閱讀活動,能夠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思維活動,從而對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提高閱讀學習的效果。思辨能力的出發點是問題的創設,而探究的過程便是思辨意識形成的過程。借助思辨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對閱讀中隨機生成性問題展開思索,借助已有知識對閱讀中的問題形成串聯思考,進而進行有效的探究活動。
(三)可以激發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創造性思維
思辨能力應是思考意識和對問題的辨析等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離不開對學生想象力的拓展,也就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單純讓學生熟知作者所用的表達方法和技巧,掌握新的生字詞,并不是閱讀教學的全部內容。通過思辨能力的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對文本信息進行質疑和比較,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單靠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方法,無異于閉門造車,沒有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留白,會影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
三、借助思辨能力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善于設疑,在閱讀教學中留白
要發揮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就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閱讀教學亦是如此。需要引導學生去感知,盡可能給他們更多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體味閱讀中的情節內容、人物特點等等,所以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善于留白,讓學生自己捕捉閱讀中的相關信息,從而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提供較多的準備時間,能夠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閱讀教學的學習中。閱讀教學中自我探究意識的培養,能夠讓學生結合句子之間的聯系,激發問題意識,隱藏在閱讀內容中的精髓和奧妙通過探究的方式就容易被挖掘出來,充分彰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例如,在講解課文《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敘述故事情境,然后在課文講解完之后,可以設置一系列問題:瓶子旁邊的石子太大放不進瓶子里怎么辦?烏鴉還可以借助怎樣的方式喝到水?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頭怎么辦?通過一系列問題,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更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在問題的引導下,聯系閱讀內容中的啟發,能夠使學生有目的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留白則是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能夠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下展開想象,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辨能力。
(二)教師可以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通過平日的閱讀教學發現,在課堂教學環節適當創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反應能力,包括學生思辨能力的激發和培養。基于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結合閱讀內容,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情境,使得閱讀教學的課堂有聲有色。那么該如何創設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呢?
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問題,善于和學生互動交流,及時捕捉來自學生層面對于閱讀內容的感悟和信息反饋,采用適合學生理解水平和接受程度的教學情境。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情景教學方式主要以講授式為主,通過單純的文意歸納和中心大意的概括,沒有過多考慮學生的閱讀體驗,誤導了學生的閱讀感悟,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極其不利。
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觀念,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每個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問題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以趣引導,運用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營造輕松舒適的教學環境,還學生一份自由的空間。學生只有在適宜的閱讀環境下,通過創設自由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激發更多的疑問,才能助長學生的思辨能力。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喜愛,從而轉化為更為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例如,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采取分組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續寫故事等不同的閱讀教學方式,提高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閱讀活動的引導下,自然而然會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進而會在閱讀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能夠將課堂所學內容和閱讀中的問題有效地銜接起來,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有效達到了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重構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圍繞閱讀教學進行的教學活動占很多時間,這些閱讀內容中,或啟迪心靈,或贊美大自然,但閱讀教學的主要著落點應該在于激發學生更加自主的思想意識,通過閱讀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平時的社會生活中,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充分地運用起來,以此來建構更加完善的閱讀學習過程,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構閱讀內容中教學的呈現方式,需要教師重新審視閱讀文本的重要性,從解讀閱讀內容開始,而不單單是讓學生會讀和熟記閱讀內容為主,只有建立在更高層次的閱讀體驗中,才能夠引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情感認知,激活學生對文本真實的情感需求和深層次體驗。
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借助不同形式的教學情境,重構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借助多媒體教學,讓閱讀內容轉變成一個個短小的視頻或者圖片,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方式呈現,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閱讀學習的新環境,學生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思維探究活動,會對閱讀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會形成一種持久的閱讀積極性,這對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入思辨教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施美蓮.基于思辨的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模式探析[J].語文課內外,2020(15).
[2]李東清.基于思辨的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模式探析[J].亞太教育,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