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 建,楊盛茹,朱耀強
(1.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鄭州中糧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1)
201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要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要發掘、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貫穿職業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目標設計學科、教學、教材和管理體系,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目標來授課,學生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目標來學習[2]。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專業課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3]。新時代下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和方向對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提出更高要求[4],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是立足“三全育人”大格局,推進專業課德育及進行價值引導的有力舉措。
食品感官分析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食品的感官品質作為食品重要屬性之一,是食品生產、研究、消費等關注的焦點,通過對食品感官分析課程系統地學習,使學生具備進行食品感官分析的相關技能,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產品品質進行分析。食品感官分析課程實踐性強,與生活以及實際生產聯系緊密,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為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一定基礎。通過對食品感官分析課程進行思政改革,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不僅實現課程教學創新性發展,也為培養愛國愛黨、有責任肯擔當的具有專業素養、創新能力的食品專業學生提供一定的保障。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起源于1986 年開設的專科專業食品加工技術,曾獲得河南省省級特色專業、省級優秀教學組織、省級教學團隊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食品行業發展需要尤其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良好職業道德品質,掌握化學、生物、食品工程等領域的基礎知識和食品加工、品質控制、工藝設計、新產品開發、生產管理及科學研究等能力,基礎扎實、能力突出、繼續學習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能從事食品或相關產業的食品加工、品質控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管理、科學研究及教育教學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發布了《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其提出了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項目管理及終身學習共12 條通用標準,對學生畢業要求細化,食品感官分析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與專業畢業要求對應關系矩陣見圖1。

圖1 食品感官分析課程與專業畢業要求對應關系矩陣圖
根據現階段高等教育的要求,食品感官分析課程已開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但是目前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融合不夠緊密、滲透不到位,未在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方面進行有效深入的教學研究,強化“生硬加入”而忽視“有效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目標分化、定位缺乏有效性,融而未入,教學理念不夠清晰,課程思政教學指標性要求指向模糊,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融合的廣度、深度需要進一步提高拓寬。
為更好從事食品研發、生產技術管理、品質控制及科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目前在食品感官分析課程教學中,力求注重理論、突出技術,力求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存在著重實踐操作技能訓練而導致思政教育與實踐教學環節相互獨立的情況。實現二者的真正有機、高效融合,有利于提升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效果,以培養出具有正確價值觀、能適應新時代下食品工業發展需要,面向食品行業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實現畢業預期效果。
食品感官分析課程思政教育既不是生搬硬套、機械地達到思政模式,也不是盲目將課程矯枉過正地思政化,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思政教育的效果,應把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有效地融入。而考核評價、教學反饋方面仍是以傳統的形式進行,未形成體現思政教育的、有效的考核標準及機制,基于思政教育結果保障的過程性考核未有效實現,課程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具體效果無法有效、準確衡量,考核措施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明確。
食品感官分析課程思政,應立足全課程、全過程的育人格局,充分挖掘資源,發揮其課程優勢,將立德樹人、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始終,是將課程教學全過程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系統工程。針對以上問題,為充分發揮食品感官分析課程的思政功能,創新教學中課程思政環節,課程組主要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品質”“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責任意識、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及科學精神。而食品關系到人民身心健康,食品安全大如天,因此,食品感官分析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踏實肯干、團隊合作及愛崗敬業等職業道德素養。因此,課程教學目標中的思政目標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法律意識、創新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與科學思維,樹立民族自信,樹立專業自豪感、職業使命感、社會責任感[5]。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同時調查食品相關企業,分析畢業生就業崗位及工作任務,重新梳理、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教學部分主要由感官評定導論、人類的感官及其屬性、感官評定準備工作、食品感官評定的基本條件、感官評價的常用方法及食品感官評定的應用等六部分組成,實踐教學部分主要由味覺敏感度測定、食品的差別實驗、食品的排序(列)實驗及食品描述性分析檢驗等四部分組成。結合課程思政目標找準切入點,深度開發課程教學內容,深入提煉、挖掘課程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及承載的育人功能,潤物細無聲地實現課堂功能最大化,食品感官分析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具體思政教育設計如表1所示,實踐教學內容具體思政教育設計如表2所示。

表1 食品感官分析課程理論教學思政教育設計表

續表1

表2 食品感官分析課程實踐教學思政教育設計表
現代信息化教學是一種趨勢,在師生互動、評估測試、資源分享和答疑解惑等方面獲得較好效果[6],教師要克服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信息化教學,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把與專業內容相關的且能體現德育目的的教學資源通過微信公眾號、云課堂、學習通等平臺,讓學生瀏覽相關視頻資料、閱讀相關文章文獻,對其中的矛盾點、精選、熱點等展開討論,通過教師評價和引導,不僅擴大學生視野,又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積極采用案例導 入、情景模擬、任務驅動等方法,并通過小品、演講、辯論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同時改革考核方式,運用多種方式促進思政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主要采用線上、線下相混合的過程性考核方式進行評價(如圖2 所示),對學生課堂學習、實踐技能及日常學習表現和反映出來的態度、情感做出綜合評價,使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教學,以實現課程的思政目標。

圖2 《食品感官分析》課程評價考核方式圖
將思政教育融入食品感官分析課程教學全過程,從課程教學思政目標到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優化精進,在德育目標下對現有教學內容深度開發,潤物細無聲地提高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思政育人深度,進一步提高課程思政教育黏合度,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