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莉
摘 要:語文科目是初中教學中重要的學科之一,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古詩詞教學,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能力,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值得被研究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教育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也離不開古詩詞[1]。古詩詞作為詩歌的載體,口口相傳至今,使后人們充分領會到了前賢們的智慧與思想。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同時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
一、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意義
首先學習古詩詞能夠有效提升學習鑒賞能力,詩人極短的語句,反映了當時創作過程中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境遇。因此,學習古詩詞,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次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蘊修養,將傳統文化通過古詩詞,慢慢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生活中,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修養。
二、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我國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這個發展方向趨勢非常好,在這種情況下,只會讓教師和學生更加重視對古詩詞的教學。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
1.中學生對古詩詞學習興趣不高。為了有效地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解,對初中生進行了有關的問卷調查,已有結果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初中生對古詩詞的學習不感興趣,因為其相對別的語文學習內容來說,古詩詞屬于學習的一個難點,但是學生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學習,但是又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因此有非常多學生覺得學習古詩詞比較困難,一方面是因為寫作背景與生活實際脫軌,減弱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逐字分析每一個句子,并且要求學生全部掌握,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使學生產生了厭惡心理,自然也就對古詩詞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2.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方法不當。當前,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存在教法不當的現象,因此,一部分教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考查學生的背誦,而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使得學生無法真正地學習、消化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進行深入的挖掘,同時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進行指導,但是很多教師在這方面明顯比較欠缺。這就使得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斷出現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現象。
3.過分依賴教學資料。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單純地為了寫文章,而是根據時代背景所抒發自己真情實感的一種表現。對于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每一位學生的理解應該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部分教師過分依賴教學資料,沒有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而是通過死板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這樣只會造成學生無法更深層次地了解古詩詞的內容,從而對學習古詩詞沒有興趣。
三、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滲透傳統文化。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思考,對于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是否正確沒有任何異議[3]。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必須要積極的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古詩詞意境,給學生布置任務,通過教學意境,幫助學生建立對古詩詞內容的思考。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對課文的注釋進行查閱和了解,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含義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行路難》這一課程時,首先通過題目,教師讓學生思考本詩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最后對所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教師借助“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向學生總結詩人以行路難為題,描述了人生的坎坷,抒發了自己在遭遇政治上的挫折后,內心的激憤之情,又通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了詩人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理想的堅定追求。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重點的詞句進行學習和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和背誦,學生在朗誦時,充分體會作者想表達的含義,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實現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度了解。
再如:在學習周敦頤的《愛蓮說》這篇詩詞時,教師先組織學生自行查詢資料,對不理解的語句和詞匯進行注釋,然后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朗讀比賽,整體感知文章的意思,并讓各小組代表分享其朗誦讀后感。針對學生所說的讀后感,由教師來進行總結,向學生介紹宋代一位大哲學家對蓮情有獨鐘,同時為與蓮朝夕相處,挖池中蓮,建立賞蓮亭,他就是本文作者周敦頤。之后作者通過文章內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向學生講解作者對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鄙棄,作者以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愛蓮之情,表達了對這種生活的想法和憧憬。教師要教導學生們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濯清漣而不妖”謙卑樸素的美德。
2.通過古詩詞創作背景滲透傳統文化。古詩詞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瑰寶,因此一定會有創作背景,創作背景即是創作時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作者寫出好的作品與當時生活的年代與自身的經歷密切相關。如果學生不了解作者的寫作社會和生活背景,也無法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以及寫作意圖。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古詩詞寫作背景的講解與闡述。教師講解作者創作的背景,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增加古詩詞的趣味性,也能很好的融入傳統文化。
例如:在學習董必武的《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向學生講解董必武是在什么環境背景下創作的這首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通過“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道出了詩人雖然在重慶過春節,但是仍然心系延安,遙祝延安解放區繁榮昌盛。通過對古詩詞背景的了解,使學生從根本上更深層次地對詩詞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通過古詩詞創作背景滲透傳統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3.挖掘課堂教學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發展,為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有效突出古詩詞聲、色、月等方面的特點,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積極性及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通過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趣味性教學,設置游戲或者古詩表演等。
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時,可以充分挖掘課堂教學資源,把道具準備好,協助學生再現情景,從而加深學生對這篇詩詞的了解,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去領會這篇詩詞中想要表達的內容,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播放有關古詩詞的環境、場景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這篇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挖掘課堂教學資源也是感受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還能為古詩詞學習的實效性提供保證。
4.按照詩詞的特征滲透傳統文化。在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按照詩詞的特征,進行朗誦或者歌唱是最適合的,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朗誦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提升朗誦水平,感受古詩詞的文化底蘊,進而形成對古詩詞的理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詩詞的美妙。同時語文教師要不斷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緒,加強情感代入,之后學生進行朗誦。
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創作的詩,當時作者在密州,與弟弟七年沒有見面,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表達了對親人的美好思念和祝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當時仕途雖失意,但是卻擁有寬廣的胸懷。教師可以在教學的背景下,通過手機等軟件播放這首詩詞的歌唱版本,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背景,在這個過程中,體會詩人豪放灑脫的情懷。
5.挖掘民族文化,培養家國情懷。在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學習中,有很多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熱愛的詞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古詩詞內容,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將古詩詞的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將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愛國精神,增進學生的情感觀念。
例如:教師在教學《春望》這篇古詩時,先向學生介紹作者是出生在唐代的大詩人杜甫所著。其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幾句詩描寫了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家的情懷,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感。教師應與詩人當時具體的情況相結合進行教學,讓學生舉例所學習過的具有愛國情懷的詩人,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師可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古代詩人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民族精神,向他們學習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三觀。
四、結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對于精神文明的建設以及社會文明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習語文的精髓,最主要的就是學習古詩文,因為其具有獨特的魅力,話雖短,內容卻富含了極大的意義。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至關重要,因為其是國家給予教學的首要任務,不僅能夠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對于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也非常有意義。
[1]張躍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課外語文(上),2020(6):42.
[2]田銀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5):91.
[3]孫琳.傳統文化教育下探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J].魅力中國,202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