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焱 曾慧
摘 要:本文通過解析當代高職院校醫學類學生的培養目標,初步分析了高職醫學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理論分析及總結歸納,根據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需求和高職教育的特點,從高職醫學教育人才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高職醫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高職院校優秀技術技能型醫學人才培養的途徑和舉措。
關鍵詞:高職院校 ? ?技術技能 ? ?醫學人才 ? ?培養
課 ?題:本文系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教聯合項目(2018JJ5072)、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XSJ17B43)研究成果。
醫衛類高職院校是培養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主陣地”,是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部門,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醫學人才培養,一方面在數量上難以滿足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型醫學人才在綜合能力方面還有待提升。
一、高職院校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進一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社會對醫療衛生人才的數量、素質、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醫學及醫學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清晰地認識到醫衛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著力為社會培養符合醫療事業發展的實用型人才,確保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高質量。二是培養具有仁愛精神和奉獻精神的服務型人才,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高職院校必須打造“德技雙優”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優質人才保障。三是對接崗位需求為社會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職業精神的專業技術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醫療衛生領域專業技術型人才匱乏成為阻礙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職院校應努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醫學人才,尤其要為基層、貧困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
二、高職院校醫學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現實需求及挑戰
時代在賦予高職醫學教育新契機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一時期我國醫學教育主要面臨四個挑戰:一是醫學及醫學教育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人們健康水平的高低;二是人民群眾對醫學及其服務水平的要求更趨全面、個性和多樣化;三是“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使得醫學的公平性更加凸顯;四是醫學標準的國際化速度更加迅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醫學人才培養總量不足、醫學教育規模及結構有待優化,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工作有待加強;二是醫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及實踐能力有待提升;三是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四是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行業的緊密結合度有待加強。
(三)優秀技術技能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策略
現代醫學教育理念的革新和發展對醫學教育在教育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開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學者以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為例,認為培養卓越醫學技能人才,必須首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標準,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并制定相應制度及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并進一步提升教學團隊水平,建設一支具有“雙師型”素質的高水平專業教師隊伍。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國家醫學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結合醫學學科及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及其特點,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技術技能型醫學人才培養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1.優化醫學教育人才結構
堅持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科學控制招生規模,合理調整教學模式,優化人才類型結構,逐步完善學制學位體系。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鄉村醫生本土化培養,采取“3+2”人才培養模式,即3年醫學院校專業化學習,2年規范化的全科醫師專業培訓。
2.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醫學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德育為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梳理正確的“三觀”,增強醫學生奉獻于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增加以醫學職業道德、醫學倫理和職業行為態度為基本內容的職業素質教育,使學生從接觸醫學初始就能將救死扶傷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時通過對學生進行醫學人文關懷精神的教育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助力學生培養關愛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二是醫學專業知識教育堅持技術技能培養為重,醫衛類高職院校醫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已形成比較系統的教學路線,但實踐教學仍是醫衛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 “短板”,高職院校學生的學制較短,高職院校必須根據職業崗位需求整合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推進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診斷和改革;制定相應的技術技能考核標準,加強對醫學生的臨床技術技能的培養;適當增加實訓教學內容,提高醫學生臨床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內部診斷改革評價堅持學生評價、專家督導評價和教師自我診斷改革并行,全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啟發式、研討式教學方法改革,積極探索以能力為導向的學生評價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綜合思維能力和職業精神等方面的評價,大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3. 建立健全質量評價體系,保證醫學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方面加強學校的自我評價,各院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建立適應本校學科建設特點的自我評估制度,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從教學條件、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診斷和改革,提高評價過程中管理者、教師、學生等人員的參與度,注重醫藥行業、教學管理部門等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通過制度機制的實施,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三、展望
在經濟、科技和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醫學行業及醫學教育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對醫學和醫學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領先的醫學技術、高質量的醫學服務水平等為我國高職醫學教育樹立了標桿,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任重而道遠,國家的重視、政府的投入、社會的參與、人民群眾的關注和學校的努力共同形成合力,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新時代需要的技能型醫學人才。教育從業者、學校、政府等都應采取措施,付諸行動,為推動我國高職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盧站橋.創新育人理念 打造“雙優”人才[J].職業,2016(35).
[2]黃澌.醫衛類高職院校在“健康長沙”戰略實施中的作用發揮研究[J].科教導刊,2019(9).
[3]張志紅,王縷,扈星,等.醫學高等院校增設全科醫學專業的必要性[J].高教學刊,2018(1).
[4] 嚴家來.高職高專醫學檢驗技術卓越技能人才培養的設想[J].教育教學論壇,2017(25).
[5] 黃鐵牛,吳儀,劉三妹,等.新時期鄉村醫生本土化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32).
[6] 劉向峰.醫學教育變革與醫學生就業[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長沙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