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炎曉
摘 要: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當前,“生成”是彰顯課堂生命力的常態要求。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怎樣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我就生成性資源利用策略進行了初步探索:一是學生生成性資源的界定;二是生成性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三是生成性資源利用的策略研究。這樣才能讓生成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更大作作用,真正使學生在品德學習中體驗、感悟、升華。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生成性資源 利用策略 探索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綜合課程。課程的實施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把“生成”當作是彰顯課堂生命力的常態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應不拘泥于已有預設,預設為生成服務,讓道于生成,讓學生的生成成為最佳的教學資源,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1 學生生成性資源概念界定
學生生生成性資源,是在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之外,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沒有預設到的,學生在課堂即時生成的新想法、新認識、新問題、新意見、新成果。創設、捕捉和利用好課堂學生生成性資源,會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力,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課堂充滿激情、貼近生活,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將引領學生更好的體驗生活、感悟社會,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2 學生生成性資源利用存在問題
在通過聽課和總結自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后,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生成資源的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我把它歸納為“四大類型”:
一是“置之不理”型。有的老師為圓滿完成教案所設計的教學任務。在課堂上對學生生成的資源視而不見,一心一意圍繞自己的預設推進教學進程,還是停留在以完成教案內容為目標,特別是在上公開課時,更是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實際上教師缺乏教育機智,抓不住學生即時生成教育資源的表現。
二是“隨波逐流”型。在教學活動中,面對學生生成性資源,脫離了課堂教學目標,以學生的生成內容為中心,任由學生主宰,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有時可能產生育人方向都發生偏離。這與教師的知識能力,特別是與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很大的關系。
三是“簡單壓制”型。教師面對學生的生成性問題,而僅僅是用“你這個問題很好,但不是我們這節課要討論的話題?!被颉澳愕膯栴}同學們留到課后再去討論吧?!边@樣的回復來解決掉。這樣的處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必受到打擊,同時也失去了拓展學習內容的契機,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也因此而失去發展的機會。
四是“牽強附會”型。教師具有利用學生課堂生成資源的意識,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自己知識儲備或是臨場應變的能力原因,對學生生成的資源只能為利用而利用,沒能進行在此基礎的拓展或是再生成,真正起到對學生啟笛思維,育人心志的作用。
3 學生生成性資源利用策略
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生成性資源呢?學生生成性資源如何利用才能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載體呢?
構建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關系是前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通過創設多樣化情境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這就要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民主的氛圍下,學生才能對課堂獲取的信息和他人的觀點提出大膽質疑,同時尊重并積極回應同學的質疑,更好的催生學生生成性資源。學生通過思維的擴散,思想的交流,達到在思想認識的提升,并在師生之間達成共識,高度的思想認識有利于更好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的品質。
在這些具體的生成性資源面前,我們教師不僅要善于捕捉,更是要依托自己的教育機智和靈活思維,采用不同的策略巧妙運用這些資源。
3.1 面對“各抒已見”,引領討論,開云見日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為核心。但是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明顯的個差異,在課堂教中,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認識與建議往往存在著差異。“當課堂上提出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應秉持中立的原則。”(勞倫斯·斯滕豪斯)此時的教師如果站在任何意見一方的學生一邊,課堂公平的天平就會傾向于這一方,從面也就從另一個方面扼殺了學生的思維,生成資料的利用就戛然而止,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
【案例1】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第二課“學會寬容”的內容“和而不同”時,課文中安排了一項內容“同學爭論玩網絡游戲的好壞”,結合現實生活的實際,教師在課堂上就這個問題也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了討論,并明確老師不介入討論,學生意見有很多,大至有這幾種:
玩游戲肯定不好,浪費了時間,影響了學習。
學習累了,玩一會兒游戲,放松一下自己,有利于學習。
玩游戲的人太不自律了,都六年級了還要去玩,肯定不好。
游戲是一項很好的娛樂活動,不然不會這么都人喜歡。
班里最喜歡玩游戲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學習不夠自覺的。
……
教師提醒學生對這些意見進行歸類梳理。然后進行換位思考、討論,讓學生認識到網絡游戲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人各有所愛,關鍵是每個人的自我控制。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用自己的見解去要求別人,更不可附和別人,人云亦云。
3.2 面對“生成錯誤”,將錯就錯,自我化解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處于起始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不夠全面,不夠深入,發生錯誤,實屬正常。錯誤的生成,有時就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老師抓住錯誤,將錯就錯,進行引導,展開討論研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了這個美麗的“錯誤”。讓這一“錯誤”的生成發揮了教育的作用,并保證了整個教學活動的流暢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人格受到了尊重,思維得到了訓練。
【案例2】我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6課“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課堂正朝著我的課前預設進行著,學生在談論“日常生活中許多可以避免的浪費現象”這個話題。這時,有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過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里這樣招待客人顯得太小氣了,要被人笑話的……。
我的心為之一震:是啊,現實生活中不經常有這種情況嗎?怎么辦?農村里辦酒席、請客吃鈑,浪費太多了。打鐵要趁熱,既然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應該利用課堂生成及時解決。
這時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農村生活條件好了,辦酒席十分注重酒席品質,大家都覺得這樣才有面子,哪些同學家近期辦過酒席呀?請你來介紹一下情況。”好幾個同學在介紹時表現出了一種“自豪”的神情,似乎很是洋洋自得。我趁機追問:“酒席散去你看到了什么 ?”同學們紛紛表示經歷過,有時一桌桌的菜沒吃多少都留下了,很浪費。我接著又追問:“當你看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呢?”學生說“有的扔了,有的打包了。”這一些情況,學生都是有生活體驗的。我及時跟進,建議同學生們,對吃不完的食物盡量打包不浪費,但有這么多的菜不吃,是不是一種浪費呢?這樣大操大辦的面子有價值嗎?我發現那些自豪的臉上顯出了紅輝,低了下去。我同時建議,也要對多余的食物進行統計、分析,并對廚師提出菜單改進意見,這樣今后就可以減少浪費了。
3.3 面對“生成表象”,去偽成真,揭示本質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保ㄌK霍姆林斯基)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對分析思考問題時往往只重視事物的表象,形成的認識觀點也難免停留在事物表象。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老師,一方面站在學生的角度,同時也要結合事物的本質,循循善誘,幫助學生撥去虛假的表象,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探討,從而去揭示事物的真實。
【案例3】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5課“走近我們的老師”,我和同學們學習“老師,您辛苦了”的內容,討論“涂一涂”:請選擇一位老師,看一看他的任課表,觀察一下他的學校生活,把他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時間涂在下表空的處……
填好后,老師請學生同桌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老師每天有多少時間和同學們在一起,都干些什么?想想沒和老師在一起時還有哪些事情要做?老師辛苦嗎?等請學生站起來回答時,真是可愛了,各種回答出來了。
生1:語文老師一星期上7節語文課,是我們的班主任,沒有其他老師在的時候,她都在我們班里陪我們辛苦的。
生2:我們數學老師一星期上5節數學課,不過他有兩個班的數學課,也是不輕松呀!
生3:我覺得老師不辛苦,他們每天總有空課在辦公室里休息,而我每一節課都要上,感覺比老師“累”多了!
生4:我也覺得我爸媽比老師辛苦,雙休日也不休息。
生5:對呀!老師和我們一樣還有寒暑假呢!
面對學生這樣的回答,感覺真是童言無忌啊!或許社會上也有這樣的一種認識,作為老師只有全面向學生展示一天的工作狀況,揭開表象,認學生去認識真實的教師工作。
于是我設計了“我當一天小老師”的觀察、體驗活動,設計好內容:要求學生調查老師上課前的準備工作要做哪些?觀察老師上課情況,課后幫助老師作業批改、輔導,并對這一天的情況作好記錄。一天下來,同學們發出了由衷的感嘆“老師,您辛苦了!”
3.4 面對“生成偏差”,直面生成,引領回歸
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學生產生的任何生成都是正常的,都是在當時情形下的真實感悟。但由于對學習內容理解不正解,曲解其意,或者本身學習的內容就可以有多種理解,能產生歧義。倒致了學生真實的生成資料的確產生了偏差,是不真實的生成。此時,教師如何運用生成組織開展教學,首先必須在直面生成的狀況下,引領學生正確理解學習內容,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重新思考,讓教學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案例4】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節假日”第4課“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中,在討論“秋天里還有什么節日時”,學生熱情高漲,紛紛介紹自己所了解的節日,有重陽節、苗族的趕秋節、藏族望果節,突然有一個學生說:“秋天的時候西方有個“萬圣節”,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的……”聽到這一信息,教師及時進行了跟進,接住話題:“小朋友你的見識真廣呀,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我們自己的節日,我們國家的節日,過好自己的節日是最重要的哦。”
通過老師一番話的引領,學生們又回歸到自己國家的節日上來了。
4 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時空不局限于課堂與學校,課程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從校內延伸到校處其他活動之中,在組織的這些教學中,學生生成性資源不僅極其豐富多樣的,而且都是教師進一步組織拓展教學活動的有效資源,對于這一資源的利用值得我們繼續去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馮莉.小學課堂生成性問題的應對策略研究.2008(10).
[2] 于峰.初探課堂“生成”的規律.新課程學習.2010(8).
[3] 李世革.如何提高小學思品課的教學質量[J].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9).
杭州市富陽區靈橋鎮中心小學 (浙江省杭州市 3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