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美與自然美,是兒童認知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藝術表現題材中不可或缺的主題。但為給兒童提供更好的審美經驗,珊瑚海幼兒美術課程體系認為,兒童美術課程需要更多從“藝術美”出發,“以藝術美引領生活美、自然美”,方能啟迪兒童去理解視覺藝術的審美規律,去讀懂藝術作品,去創作符合審美規律的美術作品。
【關鍵詞】審美? 藝術美? 生活美? 自然美? 幼兒美術教育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科研項目,項目名稱:幼兒園視覺藝術課程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項目編號:CECER-2020-C05。
【中圖分類號】G61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147-02
在我們的幼兒藝術教育中,長期以來,均以培養兒童“欣賞自然美,生活美與藝術美”為主要的教育目標。在“兒童中心論”觀念下,幼兒美術老師在美術教學主題上,大多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主題進行課程的開展,即藝術教育主題以“自然美”“生活美”為主體。“小螞蟻”“向日葵”“太陽”“房子”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象,構成了兒童創作的主要主題。
1.需要重新思考藝術啟蒙的意義
在幼兒五大領域的教學目標中,藝術領域的啟蒙意義,是為幫助兒童培養理解、欣賞藝術的能力。藝術啟蒙,是否需要包括自然美,生活美;是否通過自然美與生活美去引導出藝術美,是有待討論的議題。
自然美與生活美,或其他建筑美、音樂美均屬于美學范疇,但卻并非視覺藝術范疇。事實上,關于藝術美與自然美的關系反思,可以追溯到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時代。康德將自然作為審美經驗的示范對象,他認為自然美優于藝術美。而黑格爾則認為,藝術作品是人類心靈所產生,因此藝術美是高于自然美的。朱光潛老先生在《談美書簡》中也談到,藝術必根據自然,但藝術美不等于自然美。由此可見,首先,自然美(生活美)與藝術美是不同的審美范疇;其二,作為幼兒的“藝術”啟蒙教育,重點在于引論對藝術美的認知。
2.自然美、生活美不能替代藝術美
“藝術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帶來的思考是,我們在幼兒美學教育中,是以“源于生活”的生活本質去教學;還是以“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去教學。大部分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以實物照片去展示創作主題,即自動主觀選擇了“以自然美,引領藝術美”。殊不知對自然美的認識,存在于人類集體無意識,即無論年齡大小,藝術認知程度如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同看到美麗的花,漂亮的彩虹都會驚嘆“好美呀”。但這種對自然美的欣賞,卻鮮少有人能轉換為藝術美的表達。欣賞梵高的《星空》需要引領兒童去了解藝術史、藝術家的精神世界、構圖、色調;而欣賞星空,側只需要抬頭仰望。簡而言之,自然美與生活美,均可以用“好看”來表達,而“藝術美”則更復雜。藝術美的欣賞與時代、藝術家背景、人文精神、藝術史相關,“美”的概念也更多樣化。
3.教師的審美水平決定兒童的審美
毛主席曾說過:“各個階級有各個階級的美,各個階級也有共同的美。”共同美,自人類完全形成以后就一直是客觀存在著的,即我們說的集體無意識。而前半段則說的是,審美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主體的審美情趣所影響。由美術教師的審美去主導美術的啟蒙教育,這本身是存在問題的。
4.難以引導兒童的創造力
以珊瑚海幼兒美術課程為代表。珊瑚海課程體系認為,在兒童藝術啟蒙階段,需要更多地注入藝術養分,而不是任其自由生長。藝術的學習,始終需要“眼高于手”,即審美先行,以審美引領表現的提升。如同要寫出好的作文,需要多看經典作品,積累好詞好句一樣,美術的創造力,也來自于審美經驗的積累。
以花卉創作為例,前種方式,為兒童展現各式各樣的花朵照片或兒童畫,讓兒童去觀察與自主地表現。珊瑚海幼兒美術課程中,會在同一主題單元中,學習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風格的花朵,兒童使用版畫進行創作表現;欣賞美國現代藝術家喬治·澳基夫的花朵,兒童學習她的放大特寫的構圖與表現方式;欣賞印象派大師莫奈及梵高筆下的虞美人,兒童學習畫面的構成,主體與背景關系。兩種教學方式,兒童所累積的審美經驗,是完全不同的。通過“藝術美”的植入主題單元式的教學,兒童感受到的是藝術美的熏陶,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到各種藝術表達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自然美與生活美,在實際教學中難以評估其審美價值。珊瑚海幼兒美術課程體系中“以藝術美引領生活美、自然美”為幼兒美術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繪畫創作中,離不開三要素,即構圖、造型與色彩。兒童自由創作的特點是無拘無束,想到哪畫到哪,以及各種色彩的堆砌。但這并不代表,兒童的藝術學習就應技術缺位。通過欣賞經典藝術作品,去進行創作,并不會遏制兒童的天性。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完全依照本心進行感性的理解,更易內化,也更能大膽直接地表現。以優秀藝術作品去啟迪兒童,將更有利于引導兒童去探索不同的視覺表達方式,習得更多自由表現的方式。
1.兒童的構圖認知
構圖,是決定繪畫形式美的核心要素,實物照片或兒童畫往往難以在構圖上引導兒童的創作。而在以“藝術美”引導的珊瑚海課程中,兒童將習得更多關于構圖的基本概念。如學習保羅克利的“老頭像”,去了解主體與背景的關系;學習賈斯伯·約翰斯波普藝術風格的數字畫,去了解“重復”之美;學習蒙德里安的格子畫,去了解畫面構成的平衡,節奏與韻律。兒童在欣賞的過程中總會發出“哇,哇”的驚呼聲,原來可以這樣畫畫!這就是“藝術美”帶給兒童的形式美探索,他們也許很難表達上述的專業詞匯,但他們能感性地接收到這些美的信號,并能夠愉快地去嘗試這些新方法,創作他們的作品。
2.兒童的造型能力
兒童的造型能力相對有限,在傳統兒童造型學習中,通常使用簡筆畫形式展開,大班美術教學中則會融入線描。珊瑚海幼兒美術課程體系認為,藝術欣賞與造型、色彩是三位一體的,造型是繪畫中的一個元素,不應孤立地去進行學習,也不能以單課程方式展開,使兒童產生“模式化造型”概念(最常見的如每幅兒童畫都會出現在左上角的半個太陽,云朵形狀的樹)。藝術的多樣性,也將由不同的經典藝術作品來傳達,如學習表現“樹”這一常見的主題,在珊瑚海課程中以單元主題展開——兒童欣賞表現主義大師克里姆特畫的各式各樣“奇怪”的樹,以及經典作品《生命之樹》,了解到樹有各種不同的造型表現方式,并學習克里姆特以彎曲線條,裝飾性地去表現樹。另一節課則學習麗茲的超現實主義的樹,通過欣賞藝術家同系列的多幅作品,去感受其造型的規律,學習如何用簡單的弧線構成近處的山坡,遠處的河流,遠山;如何用簡單的雨滴形去表現樹。第三節課兒童欣賞到各式各樣使用紙雕塑制作的樹,再嘗試用長長的衍紙條,去彎曲,扭動,創作出紙構成的浮雕樹,藝術美為兒童帶來更多表現的可能性。
3.色彩概念的建立
玩色彩,是兒童最愛的活動之一,但兒童畫形式的教學并不能幫助兒童建立色彩概念,自然色彩也無法引導與提升兒童的色彩搭配。在珊瑚海的幼兒美術課程中,同樣以藝術美去引導對色彩的認知——康定斯基的《方與同心圓》,一個個重復的環狀的圓形色彩,有趣又簡單,兒童卻能在其中學習到色彩的情緒秘密(每個環中都有紅色,就是這幅畫讓人感覺陽光熱情的秘訣);澳洲原住民的點畫讓兒童了解大地色系的質樸;草間彌生的大南瓜讓兒童了解色彩明度的對比;蒙德理安的格子畫,簡單的紅、黃、藍、白、灰格子,讓孩子去仔細思考色彩的重量與均衡;欣賞藝術家們的月夜雪景圖,使兒童了解繪畫的主色調……
4.了解藝術背后的人文精神
美術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現。單純的自然美與生活美是直接的,表層的美;而藝術美才能帶給兒童更深層次對“美”的理解。在美洲圖騰柱、澳洲原住民點畫課程中,兒童去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文背景與時代下產生的原始藝術美;在亞洲民間藝術主題單元中,通過印度沃利華麗畫、土耳其哈姆薩之手,日本和服藝術的學習,去了解地理、人文概念。蒙德理安格子畫的課程中,老師與兒童分享這位藝術家如何用了十年的時間,將具象的大樹寫生作品,一步步,一幅幅畫去研究,簡化,抽象,以追求極致的平衡與寧靜,最終形成了留名藝術史的格子畫。在中國的水墨水仙花以及吳冠中抽象的水墨線條畫學習中,兒童領略到水墨靈動與韻律,了解到中國文化中水仙的寓意……學習藝術作品,理解背后的人文精神,比“漂亮”的作品結果更為重要。
綜上所述,珊瑚海幼兒美術課程體系,帶來了對幼兒美術教育中“自然美、生活美與藝術美“不同的理解,即“以藝術美引領生活美與自然美,以藝術表表現生活美與自然美”。在實際教學中,建議更多地選擇經典,有代表性,有美學意義的,同時符合兒童理解范疇的藝術作品,去進行美術教學。不忘藝術啟蒙教育之初心,即為兒童打開“藝術”之門,學會欣賞不同的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Donald Burke. On the Dialectic of Natural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9.8
[2]Allen Carlson. 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M].Art and Architecture. Routledge 2002.9
[3]朱光潛.談美[M].中國人口出版社.2009.5
[4]康德.判斷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
[5]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R].中國教育部,2012. 10
作者簡介:
王曉麗(1978年2月-),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方向:幼兒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