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筠 鐘梓晴 李春曉 何伊琪

【摘要】本項目以教育部所下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中“結合專業特色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方向為出發點,通過問卷調查并對問卷數據進行研究分析、采訪相關專家并對訪談結果整理分析的方式,本項目目的在于提高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翻譯專業學生的翻譯技巧以及消除翻譯專業學生“本國文化失語癥”[2]的現象(即無法很好地使用本國的文論話語解釋本國文化以及一些文化事件)。該項目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為例,深入探討該校翻譯專業采用“中國近現代史”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為雙語教學在我國的推廣提供數據和經驗。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 雙語教學? 翻譯專業? 必要性? 可行性
【基金項目】本科高校翻譯專業在“中國近現代史”課程中使用雙語教學的必要性研究——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為例,項目號為2020XJ36,此項目為“2020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3-0016-02
1.引言
隨著本科高校“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以及教育部所下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貫徹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等提出的要求,將思政元素融入翻譯專業課程的舉動刻不容緩。在翻譯專業開設雙語教學的中國近現代史課程將有助于培養適應全球化的英語人才,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專業領域的發展[3]。中英雙語在這一課程里的應用可以提升學生雙語轉換能力,從而達到提升翻譯能力的效果。此外,中國近現代史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及歷史背景有助于增進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正確認識及認同感,為講好中國故事打好基礎。因此,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翻譯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將思政元素融入該校側重的語言培養中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實施模式,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
2.調研設計
為該項目更好的落實,我們對雙語教學涉及的對象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了南國商學院17、18、19級翻譯專業學生對該項目實施的需求與態度,以及對項目實施的具體形式的期望。問卷共收回174份。結果數據顯示,54.59%的調研對象曾接觸過中英雙語教學模式,其占比超過總調研對象一半,由此可推測,中英雙語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群體而言不是新事物。除此之外,不論是否接觸過中英雙語模式課堂,90.23%的受訪學生表示對于該課堂模式感興趣,僅有9.77%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或不愿意再接觸。可見絕大部分受訪學生對于中英雙語模式課堂的接受度高,該結果有利于本項目對于中國近現代史中英雙語課程的可行性進行下一步探索。
第二部分則是通過訪談教師的形式,就項目的實施必要性、實施阻力、實施具體形式以及預計實施效果進行探討。受訪教師分屬于語言類與思政類,其中來自英語語言文化學院英語系及翻譯系的教師共5名,來自管理學院的教師2名。通過對文字材料的整理,結果顯示,語言類的教師,從解決文化失語癥的角度上來說,總體贊同此課程實施的必要性,都在一定程度上認可此課程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效用,但也對此課程的具體實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且認為教師和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量、要求的授課難度、教材編寫的合理性等都對課程開展產生影響。這也與學者鄧娜的想法不謀而合,即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媒介,也是雙語教學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4]。
3.課程實施的模式及方法
3.1 教學目的
站在本校的角度,結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的外語特色,以本校為例,探索本科高校翻譯專業在“中國近現代史”課程中使用雙語教學的預期效果[5]。站在國家的角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思政課程在高校教學效果的進一步增強,以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呼吁的響應,這些都能有效解決我國在對外話語體系方面常處于劣勢的問題,該課程可以讓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了解更加透徹,并傳播好中國聲音。
3.2 結合調研設計結果分析課程實施模式及方法
就本項目如何結合本校學情落實對教師進行訪談,其匯總如下:
來自管理學院2名教師:
·應當形成一整套的雙語教學模式機制,包括師資配備機制、繼續教育機制、科學評價機制。
·設為院系選修課,形成教學團隊,進行專題化教學。
來自英語語言文化學院英語系及翻譯系共5名教師:
·兩個思考方向:其一,針對性培養該課程的師資(充分掌握中國近代史專業性知識以及具備較高的語言以及翻譯能力,可以對專有名詞進行精準翻譯);其二,利用現有師資,語言類老師與思政類老師共享資源,進行聯合授課。
·增設為專業選修課,也可以作為一門試點課,授課老師基于自身知識開講。
·設為通選課,可行性較強;另外,可以作為一個試點課充分了解學生上課意愿再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差異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協調不同學院的人員安排,聯合授課,即思政課教師負責基于史實的拓展和延伸,語言類教師負責信息的準確傳遞。
(1)課程類型:院系選修課;考查課(可以先作為試點課程實行)
根據訪談結果,鑒于該課程設計處于初始階段,考慮到翻譯專業學生現有的專業課程以及學分安排較為飽和,我們將圍繞中國近現代史思政課程內容雙語教學模式的構想,設計為本校英語語言文化學院翻譯專業學生特有的院系選修課,如此一來,既不會打亂翻譯學生原有的課程安排,使得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機會,也允許了授課老師以及學生與該新興課程的磨合,同時也為該課程的落地實驗和后續開發提供一定參考價值。此外,該選修課也應設計為考查課,即不采取期末試卷的考核模式,由授課教師自主決定考核方法。處于試行階段的課程應盡量降低考核要求水平。
(2)課程對象:供本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翻譯專業學生選課
考慮到大四學生已經完成所有思政課程學習,而該選修課的設計建立在不干涉學生原有思政課程安排的基礎之上,且與原有的思政課程同時進行效果更佳,故該課程設計的開放對象不考慮大四學生。
(3)課時安排:一周兩節(共80分鐘)
(4)課程中英文占比:中文多于英文(結合問卷調查結果,見圖1。)
(5)學分認定:按照本校選修課標準,2學分一學期,不影響翻譯專業學生專業課學分總數。
(6)教師分配:主要由翻譯專業語言類教師擔任,需要思政老師提供相關資料,如“中國近現代史”思政課程課件等教學內容,以方便語言類教師進行標準化備課。
(7)教材安排: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基準,由語言類老師選取重要內容(建議和思政教師形成教學隊伍,共同開會形成教案),開設專題教學。
(8)考試形式:平時成績50%+期末成績50%。由于該課程較新,教師與學生尚處于摸索階段,建議前期放松課程的考核門檻,便于課程起步。平時成績包括學生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期末考試形式可參考論文寫作(對某一歷史事件的英語評述等)、課堂展示(讓學生自行講述某一歷史事件,或對其進行評論)。
隨著當代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關于本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的必要性也日益加強,“本國文化失語癥”的解決不容小覷。從時代緊迫性來看,“中國近代史雙語課程”是必不可少的。從師生接受度來看,它的可執行性又是較高的。總而言之,為了更響亮的發出專屬的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中國近代史雙語教學”的實施必不可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2021-08-06.
[2]郭彩霞.對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 前沿,2007(5):67-69.
[3]晉建秀,陳艷峰.高校雙語教學現狀與實踐探析 [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288-290.
[4]鄧娜.雙語教學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可行性研究 [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4):25-26.
[5]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 [J]. 外語教學,2006(5):67-70.
[6]楊東益.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18):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