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思卉
【摘要】關于我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中明確指出,當代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就在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而在初中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同時對于學生勞動素養培育也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現階段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形式多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講述型課堂為主,單純的注重理論講解,對于實踐鍛煉并沒有高度的關注,由此也造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的局面。因此,為更好地推進學生勞動素養培育工作,關鍵就需要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強化活動型課堂構建?;诖?,本文就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勞動素養? 初中? 道德與法治? 活動型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040-02
從最近幾年我國關于教育改革發展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所提出的相關決議和部署來看,加強青少年勞動素養培育問題已演變成為一項廣泛關注的社會性課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也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即“要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積極培育學生熱愛勞動和熱愛人民的良好勞動素養”。此外,在去年由國務院所頒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對于勞動教育問題再一次進行了強調,要求“教師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將勞動素養培育真正地劃歸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來”。中學階段,是一個各方面能力和情感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勞動教育目標也就在于更好地培養學生勞動素養,但學生這種良好素養的養成單純地依靠勞動教育課程是無法實現的,同時也需要道德與法治等其他一些學科,教師在執教過程中要善于建立起一種多學科聯動的教育機制,多管齊下,共同推進。
一、合理把控教學目標,滲透勞動素養培育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借助活動型課堂展開對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首先就需要能夠將具體的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和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目標進行科學的整合,立足教材挖掘其中的勞動素養相關元素,同時強化勞動素養培育和課堂教學目標的整合,兩方面著手全力促進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工作開展。
第一,立足教材深挖其中蘊含的勞動素養具體內容。在當代五育并舉的教育發展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思路,與時俱進,緊隨時代的發展步伐,積極推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立足教材,深入剖析教材中所蘊含的勞動素養相關內容,同時明確其中所涉及到的具體素養,為活動型課堂的開展制定清晰的目標。一般而言,學生的勞動素養主要包括了基本的勞動能力、勞動習慣以及深層次的勞動精神和勞動品質等內容,不同的內容所涵蓋的勞動素養形式也會不盡相同,所以,要保證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前提就需要教師能夠全面地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相關內容,做到以教材為本,同時還要緊密地結合學生具體的心理發展特點針對教材內容中的具體教學目標進行提煉,從而保證教學的針對性。比如對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相關內容,其中對于各方面的勞動素養都有涉及,如下表1所示。對于教師而言,只要在明確了具體的勞動素養目標之后,后續也只需要緊扣主題來開展相應的教學互動即可。
第二,要注重在現有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來培育學生勞動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教學目標不應僅僅涉及以往的三維目標,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相關目標納入其中,真正從教學的頂層設計層面來實現勞動素養的全面滲透,保證勞動素養培育工作的順利實施。比如在基礎知識講授的環節添加勞動知識,在能力目標的分析過程中來滲透勞動能力,在情感價值觀的目標分析中滲透勞動精神和勞動品質等相關目標,唯有這樣,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才能得以全面、高效的落實。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凸顯勞動特質
要更好地保證活動型課堂的實施效果,教師還要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適當地引入一些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化元素,以此來凸顯勞動的真正特質,而在活動素材的引入方面,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第一,保證活動素材的選用符合學生的勞動實踐,保證內容的針對性,與此同時活動型課堂素材的選擇也不應簡單地局限于課堂活動,而是要在充分利用好課堂的基礎上將活動大膽地延伸至課外,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其勞動能力和勞動習慣能夠從中得到鍛煉和提升。比如《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章節所涉及到的勞動素養就是學生勞動精神的創造性思維;在進行《開發創造潛力》的章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教室的課桌擺放問題著手,首先組織學生在課前準備環節圍繞著“課桌擺放有序,你我學習更高效”這一主題進行小組討論,最終設計出一套最優化的方案。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相應的模型來代替師生及課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模擬擺放,待各小組完成之后再由教師來聯同所有小組成員一同評選,確定優異的方案,并在后期進行實踐探究,凸顯勞動的特質,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
三、優化活動設計,增強學生勞動體驗
首先,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緊密貼合相關議題,遵循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目標指引,善于采用序列化的活動形式來呈現課堂內容,比如在進行“職業”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活動型課堂便可以進行如下設計:環節1安排學生進行課前采訪,了解身邊職業的特點,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分享。環節2 課堂開展辯論賽,要求雙方就目前網紅這一職業發表各自看法,并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網紅案例作為辯論素材,以此讓學生透過網紅現象洞察其背后的核心競爭力,也讓學生能夠明白勞動能力對于職業的發展是不可缺失的。環節3 安排學生就“我的職業規劃”議題進行分組討論,并能夠結合最終的討論結果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方案。環節4 師生一同對課前的采訪環節進行評價,從中讓學生深刻地明白什么是敬業精神。通過這樣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序列化活動設計,學生不僅更加高效地掌握了所學知識,同時對于勞動的認識以及勞動觀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其次,加強教學引導,保證教師教學效用的最優化發揮。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教學課堂上,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筆者認為教師的正確引導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要素。而在教學引導方面,筆者認為重點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活動的設計要緊扣議題,同時能夠緊密地貼合教材邏輯強化各個活動環節的內在聯系。第二,活動過程中的各小組內部要做到明確分工,做到活動任務的精細劃分,照顧到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達成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第三,做好活動的過程監督與引導,對于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比如對于表現欠佳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對于過于積極的學生在表揚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溝通給其他同學預留機會,以提升學生的整體參與感。
再次,注重活動體驗,組織開展拓展活動。為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效果,筆者認為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地利用起課堂活動,同時也要積極開發一些課外活動,從而更好地增進學生活動體驗感,保證教學效果的達成。與課堂活動有所不同,課外活動具有著更加突出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等特點,而且其也能夠更好地貼合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目標,所以也更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去鍛煉勞動能力和體會勞動觀念。
四、結語
總而言之,加強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不僅是當代所需綜合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同時也是踐行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內容。初中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踐行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主渠道,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也要提高重視,關注活動型課堂的構建,善于從教學目標的科學制定、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強化教師教學引導、增強學生活動體驗等維度發力,全力推進活動型課堂的開展效果,進而也更好地幫助學生收獲良好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杰.勞動素養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培育對策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21.
[2]王洪英.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1.
[3]劉瑜.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協作學習”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21.
[4]申巧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內容優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5]朱曉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深化勞動教育的路徑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0(29):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