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宜萌
【摘要】傳統文化是民族傳承的精神所在,將其與幼兒教育相融合,不僅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修養,還使幼兒的身心健康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因此,本文作者結合實際,對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創新融合展開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 幼兒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114-02
目前,部分幼兒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和引入機制缺乏科學性理解,導致幼兒在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受方面存在偏差,難以實現立德樹人、傳承發展的目標。因此,本文從傳統文化對幼兒發展的積極影響、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具體滲透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一、傳統文化對幼兒發展的積極影響
1.有助于養成良好習慣。將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相融合,有助于養成良好習慣。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經久不衰的靈魂所在,其友愛、謙讓、誠信、孝敬、自律等品德都是我國傳統文化悠遠流傳的優秀品德。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滲透,一方面可以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打牢其發展根基;另一方面可以從文化故事中吸收更多的知識,進一步擴充自身的認知范圍,優化知識體系,使其得到更為全面、多元的素質化成長。
2.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將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也是反映民族歷史發展過程的重要標志。幼兒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民族的希望,以傳統文化作為教育載體,滲透于幼兒成長的方方面面,不僅能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還使幼兒在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方面得到更為積極、能動的主觀表現。
3.有助于促進素質發展。將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相融合,有助于促進素質發展。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思想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對現代素質教育的推進與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將傳統文化思想滲透于幼兒教育之中,一方面可以優化成長路徑,明確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的人文素養,創新思維發展,使幼兒在樹人、處事、評判等方面得到積極培養和正確指引,進而使其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之人。
二、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具體滲透
1.從日常生活中滲透。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也具有教育的作用。從日常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滿足幼兒對傳統知識與文化精神的探究心理,使其調動積極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的生活引導下獲得更好的認知與發展。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從一日生活中入手,合理切入、有效滲透,保證傳統文化與幼兒成長的關聯性和緊密度。如在入園、離園的活動中,注重對幼兒文明禮儀的傳授,滲透其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使幼兒逐步學會打招呼、說再見、互問好、恭敬謙等品德,培養其基本的社會交往之道。如在午餐活動中,引入“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合理膳食”“健康飲食”等傳統文化,既可以幫助幼兒了解糧食的珍貴,又能培養幼兒爭取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飲食方式,使幼兒得以茁壯成長。如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娛樂活動,如跳竹竿、跳皮筋、舞龍燈等,進一步拉近幼兒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認知距離,消除其陌生感,提高其參與感,這對幼兒文化素養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2.從言行舉止中滲透。言行舉止是一個人言語和行為、姿態與風度的獨特習慣,從幼兒的言行舉止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加強傳統文化的引導性和滲透性,還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夯實其發展基礎。同時,教師在教育滲透的過程中,還應關注幼兒的行為變化和發展特點,如行為易受情緒支配、活潑好動、頑皮淘氣、具象思維為主等,進而在傳統文化的引入和切入方面適當調整,以此適應幼兒主體的發展規律。如在教育活動中,為糾正幼兒不良的行為姿態,教師可以引入《顏氏家訓》《童蒙須知》《少儀外傳》《論衡·率性》等有關幼儀、童子禮等方面的知識,如坐應齊腳,斂手,定身端坐;站立時應垂手正身,雙足相并等,使幼兒保持正確的坐、立、行、起居、飲食等姿態,這對幼兒的舉止言行和品德修養產生極大幫助。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卡通人物展開傳統文化的滲透,一方面可以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和關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兒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更具感染力和實踐力,促進其身心發展。
3.從趣味活動中滲透。將傳統文化以趣味活動的方式進行滲透,一方面可以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保持良好的認知體驗;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效果,更易于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發展。同時,在趣味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活動的多樣性和主題化,如傳統服飾展演、茶文化體驗、書法字畫、傳統美食品鑒、漢字的演變等,使幼兒在參與游戲的活動中獲得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如組織傳統服飾展演活動,讓幼兒從不同民族的服飾特點和穿著打扮上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既可以拓展幼兒的認知范圍,又可以培養幼兒團結一心的家國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傳統民間游戲引入其中,如擠油渣、拉大鋸、蚊子叮手、堆饅頭、木頭人等,既可以提升游戲活動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幼兒在民間游戲的參與中體會協作配合的重要性,使其建立互幫互助、友愛友善的友誼關系。
4.從經典故事中滲透。相較于枯燥講學,以講故事、讀故事、演故事的方式滲透傳統文化,更易于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培育其良好品德。同時,以故事為載體,通過多種形式的引導與滲透,有助于加強幼兒對故事內涵以及文化寓意的理解,從而實現文化育人、故事育人、知識育人的目的。此外,在經典故事的引入上,教師應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故事,如守株待兔、曾子殺豬、徙木立信、一諾千金、兄弟爭雁等,既要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和認知特征,又要發揮故事的趣味性、知識性以及文化性。另外,教師在故事的講演過程中,可以為幼兒組織編排一些舞臺表演劇,如《孔融讓梨》《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使幼兒在經典故事的表演中體會“孔融的謙讓”“曹沖的智慧”“司馬光的機智與勇敢”等優秀品質,這對幼兒道德行為的培養與塑造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故事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從故事的角度學習文化、品味文化、滲透文化,可以使幼兒對古代先賢之輩產生深刻印象,進而在其品性修養、才德提升方面獲得更為感性的認知與發展。
5.從傳統節日中滲透。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節日中展開滲透,一方面可以使幼兒了解節日的由來和意義;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幼兒更為直觀地掌握民俗慶典的方式與方法,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在傳統節日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還應豐富活動形式,拓展活動范圍,使幼兒在參與體驗中領悟其節日文化的真諦。如在端午節時,教師可以開展以“包粽子,寄相思”為主題的習俗活動,并從端午節的傳說與習俗、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知道嗎”游戲等三個部分進行文化滲透,既可以使幼兒了解屈原、伍子胥等先賢之輩,又可以使幼兒掌握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等風俗民情,保證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與有機結合。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調查問卷、實地走訪、親身體驗等活動,如春節時,讓幼兒去收集當地的過節習俗和慶祝方式;重陽節時,拜訪長輩,與家人團圓,培育其敬老、愛老的社會風氣等,使幼兒在傳統節日的氛圍中體會文化寓意。
6.從親子體驗中滲透。親子活動是幼兒教育的一種組織方式,也是增進家庭情感的重要手段。從親子體驗中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使幼兒在家長的引導和協作中了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認知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教育活動的趣味性,使傳統文化的推廣形式更加多元與多樣。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授可以組織一些親子類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共同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之中,這對幼兒親情觀念的培養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如組織傳統故事表演活動,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演《孟母三遷》《自相矛盾》《黃香溫席》等故事,一方面可以加深幼兒對故事寓意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兒學會孝敬父母、謙遜禮讓等美德。又如在中秋節時,可以邀請家長與幼兒參加“月餅制造大賽”的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在共同做月餅的過程中,了解月餅的制作過程,并回答相關問題,如“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中秋節是什么時間”等,進一步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
7.從園區環境中滲透。幼兒正處在感性認知階段,其外部的園區環境的設計與擺放,對幼兒的認知學習和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從園區環境中滲透傳統文化,為幼兒營造輕松、舒適且更具文化特點的活動環境,如貼圖、掛件、玩偶、字報、墻紙等,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洗禮,這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和文化學習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幼兒的活動區域進行細節化滲透,如在教室墻壁上張貼一些經典小故事,如“鐵杵磨針”“毛遂自薦”“張良拜師”“掩耳盜鈴”“水滴石穿”等,既可以擴充幼兒的文化知識,又可以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如遇傳統佳節時,教師可以結合節日主題對其班級環境進行布置和裝點,使幼兒與傳統節日產生一次“親密互動”,有助于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如元宵節時,布置以燈會為主題的節日環境,并組織幼兒進行猜燈謎、制花燈等活動,保證幼兒與文化的有效互動。
綜上所述,通過從日常生活、言行舉止、趣味活動、經典故事、傳統節日、親子體驗等方面進行滲透,不僅能提升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效率和認知程度,還使幼兒在文化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獲得真實體驗,從而保證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有機融合,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陳燕琳.古之風采今之幼教——幼兒教育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與開發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2):1.
[2]王新燕.淺析傳統文化在現代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27):179-180.
[3]劉英杰.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與實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10):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