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格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實際的授課當中要不斷進行創新,以教師為主導,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著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主要探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根據當前的現狀問題,進行教學策略的探究,引進“體驗”教學模式,并提出“體驗”教學模式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 淺析? 小學? 語文? 體驗教學?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62-02
語文本就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并且小學語文課本內容大多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展開,用故事化的內容作為基礎,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探索,引導小學生建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當前比較先進的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發展的產物,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和討論。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單一
由于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根深蒂固,導致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老師往往習慣沿用舊有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老師主動講解,學生被動聆聽,課堂缺乏靈活性,教學方式比較傳統單調,導致學生無法參與課堂,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缺乏,無法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活力。
(二)教學內容與實際不符
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往往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部分老師缺乏對生活實際的認知和理解,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往往采用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將課本內容與生活相聯系,甚至有些老師存在硬板硬套的情況,語文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不相符合,造成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難進一步提升語文應用能力。
(三)教學主體地位顛倒
縱觀我國的教育史,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處于主導控制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自我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并且,語文老師由于教學任務比較重,教學時間有限,往往存在趕教學內容的情況,在一節課程中講解大量的知識點,忽略了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學效果也令人堪憂[1]。
(四)教學模式與考試相掛鉤
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目標,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學校以及家長對于老師的評價,往往與學生的考試掛鉤,對于學校的評價標準往往與學校的升學率和優異率相聯系。因此,導致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之看中學生最終的考試結果。教學方式上注重對考試內容的分析和研究,甚至指導學生進行固定答題模式的訓練,僅僅為了應付應試考試的需要,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師評價方面,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
二、小學語文“體驗”教學模式方法
(一)培養朗讀“體驗”
根據統計研究顯示,在我國傳統的教學中,朗讀體驗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語言類的學科更加注重朗讀體驗。但是近年來,由于教學內容的加大,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朗讀體驗逐漸被擯棄。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發展,朗讀體驗被重新重視起來,語文老師在實際的授課當中,要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內容的朗讀。但是朗讀不是簡簡單單地朗讀出來,要充分地理解課本的核心思想,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因此,需要語文老師給學生講解朗讀的技巧,明白朗讀的意義,認識到朗讀的魅力。小學生對于任何事物的感知都是從感知器官開始的,通過朗讀體驗的方式,將課本冰冷的文字,賦予感情的溫度,激發學生的思考,還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參與度[2]。
(二)營造情景化課堂“體驗”
由于語言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小學語文課程內容通常是以故事展開的,因此可以將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創建語文生活情景課堂。便于學生在語文課堂設置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課本知識,從而更好地體會生活,明白課本內容傳達的深層價值意義。語文老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應的情景,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吸引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月球之謎》時,老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月球的形狀,月球相關圖片,觀看宇航員在月球上的場景,通過視覺沖擊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然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模仿在月球上的走路場景,從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得到大大的提升[3]。
(三)創建角色“體驗”
角色體驗也就是讓學生在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可以扮演相應的角色,站在課本內容角色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探索。在語文課堂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讓學生扮演課本中的人物或者事物的方式進行課本內容的展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人教版課程《落花生》時,老師可以讓一位同學扮演“爸爸”,其他幾位同學扮演“孩子”的方式,講述本文的內容,更加深入體會本文的中心思想。語文課堂的很多內容都可以進行角色體驗。[4]
(四)設置個性化“體驗”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不同,想法也不盡相同,對于同一件事情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和思考,因此老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特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實際需求。老師在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征,根據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方法,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在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不愿意表達的學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引導學生要敢想敢說,采取有效的策略促進學生愿意說,愿意思考,要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提出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見解以及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老師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學策略和方法[5]。
三、“體驗”教學方式的注意事項
(一)重視情景氛圍的營造
課堂氛圍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具有直接的作用,良好的課堂氣氛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營造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儀器設備的開發和應用,學校也在不斷引進先進的設備設施,語文老師可以利用信息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根據課程內容,創建相應的情景氛圍,通過視頻、音樂等方式,加深學生的體驗感,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和課本知識的理解。但是語文老師要注意不要一成不變,上課就放視頻或音樂的方式,不具新意,容易引起學生的疲勞感,所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情景氛圍的營造,更加能吸引學生的興趣[6]。
(二)轉變教師的定位
在體驗教學模式中,學生占據主體作用,教師占據主導輔助作用,教師應改變傳統的角色主體定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是教學計劃的設計者、學生體驗方案的引導者以及學生課堂學習交流的合作者,老師作為語文課堂內容的提供者和反饋者。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體驗感,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7]。
(三)創新“體驗”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堂體驗教學模式下,老師要不斷進行探索創新,采用不同的方式開展體驗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驗式教學方式要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因此,老師就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實踐,多積累,將課外生活與課堂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以開拓視野,提升學習能力[8]。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對老師的教學思維模式影響比較大,導致老師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雖然教學模式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和提升,但是還是存在老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顛倒的狀況,教師的教學效果往往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掛鉤,教師往往注重學生應試技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相對欠缺,語文的實際應用能力相對薄弱。因此引進新型的“體驗”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課堂參與和自主學習得到有效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胡愈琪.新課改下教育心理學在教師教育中的應用[J].心理月刊,2021,16(24):222-224.
[2]劉啟迪.新時代我國統編教材的編寫方略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3):64-70.
[3]劉飛.語文知識研究二十年:進程、問題與瞻望[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4(2):65-80.
[4]張宇,曹嘉敏,何唱.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對J省10篇獲獎教學設計的文本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4):35-38.
[5]鄒佳叡,馬長安.我國語文深度學習研究的概況、問題與展望[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4):52-58.
[6]劉雍.“單篇”“群文”“整本書”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探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35(1):97-102.
[7]王英杰,金海威.新課改20年小學英語語音教學模式探討與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12):42-45.
[8]姜浩.課改20年小學語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1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