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樓彬
【摘要】“雙元制”,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模式,近年來不斷被引入進行本土化實踐。然而,由于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法、模式方面的不同,導致“雙元制”模式下的思政教育資源和思政教育側重點不同。因此,本文從思政課程體系劃分,行動導向課程思政的導入,思政課程評價體系以及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構建等幾個方面,對雙元制本土化模式下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雙元制? 本土化?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63-02
隨著當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各個行業的不斷進步,當今社會以及國家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變得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當代高等職業教育更應該注重人才技能以及思想的培養,在教學中,不斷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校企合作等相關手段來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當代高等職業教育也應積極引入雙元制的教學模式以及思政教育模式,從而明確學生培養思路,注重學生實操能力,科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當代高等教育教學思政培養體系和諧構建。
一、雙元制的科學內涵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當代德國職業教育的一種全新思想,是其科學構建制造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德國教育中“雙元制”,具體是指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學習的同時,又在企業接受對應的文化的實踐技能培訓。在當代制造業強國德國,他們在職業學校沒有設立對應的德育相關思想素養培養機構,但是并不是說德國就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德國職業教育在學生培養中,一般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是其基礎核心,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基本職業技能需求,主要包括理論部分知識;第二是關鍵能力需求,其核心內容就是道德素養和職業思想,也就是我們的思想培養、思政教育等等。
二、當代國內雙元制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雙元制”培養模式下,學校與企業共同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歷史使命。然而,由于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法、模式方面的不同,導致“雙元制”模式下的思政教育資源和思政教育側重點不同。
(1)學校側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價值理性的培養,目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作為人生的精神追求;(2)企業則更重視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技術理性的培育,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的工匠精神、職業技能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這自然暴露了“雙元制”培養模式下人才培養的條塊分隔的弊端。所以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形式邊界,成為雙元培養模式下的必然要求。
三、雙元制模式下課程思政的價值和意義
(一)雙元制模式下課程思政教育有利于當代思政教育現代化建設整體水平提高
雙元制模式下課程思政教育是我國當代學生思想教育建設現代化以及規范化發展的重要一環,是國家以及學生科學培養有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國家以及相關部門應通過對現有的學生思政教育學生培養情況以及其構成方式與方法,布局和措施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有效的論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認識和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有效推動和發展我國學生思政教育科學化的升級與發展,在有效提升其效益的基礎上,科學推動當代學生思政教育現代化發展工作的科學化進步與提升,科學保證其培養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性。此外,隨著國家與人民對于各類培養模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當前國家發展以及學生思政教育發展形勢下,如果能夠科學實現雙元制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性融入與發展,那么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現代化建設就將變得更加科學以及合理,從而有效實現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發展革新和科學化持續發展,推動整個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發展以及規范化進步。
(二)雙元制模式下課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培養與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以及高校教育的全面提升和深化改革,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也從最初的“知識決定論”時代,逐步走向核心素養的全新時代。《大學生……綱要》明確指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思政內容教育學習能力,提升他們的思政教育內容學習水平,最重要的還是能夠讓學生科學地掌握思政教育學習方法,全面提升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養。而雙元制模式下去課程思政教育全新模式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培養的全新理念和方法,其有效性也必須受到重視,使其能夠切實發揮出應有的效用,達到基本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在思政教育教學中必須注重課程思政教育開展策略的研究,進而增強其有效性和科學性,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最終目的。
(三)雙元制模式下課程思政教育有利于當代思政教育新模態、新生態的科學構建
用雙元制模式下校企合作課程思政教育的方式來促進學生思政教育科學現代化的發展,有效構建新技術以及新布局下的學生思政教育現代化建設新生態結構與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新技術新思想下的多元化思政開展融入模式來推動我國學生思政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化健康化的發展,推動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的不斷革新,讓當代學生思政教育發展能夠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讓學生思政教育發展工作在提升其工作效率的同時,有效地構建生態化的新的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生態環境。基于此,在當前國家以及人民思政教育追求下,教育相關人員應加強自身的職責意識,加深自己新形勢、新視野下學生思政教育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刻認知,進而不斷地通過加強自身職業素養,優化與發展思政教育構成模式等手段,有效增強學生思政教育發展有效性的認知,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水平,科學利用自身的能力與素養有效完善學生思政教育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升級,有效完成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現代化建設新生態新模式的構成,推動學生思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四、雙元制模式下思政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思政體系劃分
學校元課程思政體系劃分為3個模塊,即基礎課思政模塊,主要側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等價值理性的培養,同時融入企業文化、工匠精神等技術理性的培育;平臺課思政模塊,主要將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等與工匠精神進行融合教學;方向課思政模塊,主要是專業教師言傳身教,在實訓中融入思政模塊。企業元課程思政體系劃分為3個模塊,即通識思政模塊,主要側重于企業文化、工匠精神等技術理性的培育,同時融入愛國主義、科學精神等價值理性的培養;崗位技能思政模塊,主要將崗位職能、工匠精神等與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等進行融合教學;綜合實訓思政模塊,主要是企業導師言傳身教,在實際崗位實際工作中對學生的思政進行培養和考察。
(二)探索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中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
基于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為德國的工業4.0戰略實施培養了大量人才,也為我國職業教育提供了改革思路。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以“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為主要教學過程。在探索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中課程思政的融入,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在信息環節融入思政訊息,特別是身邊的任務故事;(2)在計劃階段,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學會交流、學會民主、文明、和諧、自由;(3)在決策階段,開展頭腦風暴等形式,以小組為單位作出決策,完善計劃,培養學生平等、公正、和諧、友善等品質;(4)在實施階段,學生必然會遇到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合作精神等;(5)檢查階段,可引導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相互檢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克服困難的品質;(6)評價內容包括知識、技能評價和核心價值觀評價,學生需要將體會到的核心價值觀和德育元素進行記錄。
(三)建立思政全過程評價體系
“雙元制”是一種“校企深度融合”的辦學體制,該模式下,應構建一種考核內容科學化、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主體多元化、考核對象差異化、考核時間全程化的多元評價體系。同時,為保障多元評價改革,校企雙方需共同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建立健全反饋機制。
五、結論與啟示
近年來,我校與博凱等幾家德資外企展開深入合作,共同完成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雙元制班人才培養方案及各學習領域課程標準的制定,共同制定了雙元制企業元的運行機制,雙元制本土化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構建了“校企雙元,交互共享”的思政課程體系,在機電專業“雙元制班”中進行實踐應用,并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完善思政課程體系。(2)開發了基于行動導向的思政教學資源。在已開發的簡單機電系統裝配等幾門行動導向課程中,開發課程思政融入課程,形成課程思政可操作體系,并在兄弟院校間進行推廣。(3)建立了多元化思政評價體系。在雙元制原有評價體系上,將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融入到人才評價體系的整個過程中去,形成過程性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學校和企業共同評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
總而言之,雙元制本土化模式下的思政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不僅有利于當代學生思政工作的創新發展,能夠開創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能保證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確保學生思想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當代高職教師應積極使用這樣的方法,從而保證效果,提升思政學生培養效益。
參考文獻:
[1]張海洋.課程思政環境下高校混合式學習模式探索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1):100-101.
[2]王晶.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特點,難點及應對[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