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二
【摘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均明確提出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合理使用多模態教學方法能有效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國內相關文獻進行收集和整理發現,英語多模態教學研究大都以理論研究為主,從實證角度且以數據進行支撐驗證的研究并不多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公共英語教學多模態探究更是稀少,且研究不夠深入。
【關鍵詞】多模態? 高職? 英語教學? 公共英語
【課題項目】湖北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學研究課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公共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探究”(課題批準號:ZJGB2019087)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75-02
中國教育已進入現代化建設階段。《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第八條明確指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著力構建給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師生全覆蓋”。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多模態教學已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熱點。然而,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情況不甚理想。高職院校學生入學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學習興趣不高,教學內容以讀寫為主,教學方法以教師講解、學生做題的傳統講練模式為主,教學模態單一,這些因素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公共英語課程教學難以達到《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基本目標,相當部分畢業生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而伴隨著語言學理念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多模態教學模式在國內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多模態教學視角下,研究和分析當前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公共英語教學內容和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專業人才英語綜合素養。
一、概念界定
多模態教學(Multi-Modality)即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指教師作為多模態組合的設計者,合理選擇教科書、新聞、視頻、音頻、圖片等多模態教學資源,結合手勢、表情、角色扮演、課堂講授等多模態教學方法,多渠道地調動學生的多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的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是指針對國內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開設的公共英語課程,該課程以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職業英語能力為目標,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程。
二、國外研究趨勢
國外多模態教學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其雛形最早由“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于1994年提出[1]。21世紀以來,多模態教學研究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國外熱門研究課題,多位知名學者如Kress、Van Leeuwen、McLornan等相繼投入到多模態教學研究當中,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2]。
三、國內研究總體情況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于21世紀傳入我國,顧曰國、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學者致力于該理論在教學方面的應用[3]。目前國內多模態教學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多元讀寫能力研究、教學模式研究、教材研究等方面內容,但與英語教學相關的多模態教學研究大都以理論研究為主,從實證角度且以數據進行支撐驗證的研究并不多。
在知網高級檢索欄輸入“高職 英語 多模態”進行主題檢索,時間跨度為2000年1月1日——2021年3月1日,共有文獻509篇,通過篩選,共有高相關度文獻336篇。輸入“高職 公共英語 多模態”及“高職 非英語專業 多模態”進行主題檢索,共有文獻60篇,經過篩選,共有高相關度文獻23篇。從檢索數據可見目前國內針對高職院校多模態教學的研究多集中在英語相關專業課程方面,針對公共課程的研究較少。
本文主要以相關度高的23篇文獻為研究對象。
從文獻發表的年份來看,2012年才出現一篇關于高職公共英語多模態教學的研究文獻,說明我國相關研究較滯后。2015年和2016年各計一篇,2017年共計3篇,2018年共計5篇,2019年共計4篇,2020年共計7篇,2021年共計1篇。從2012年至2020年,文獻發表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高職公共英語多模態教學在國內受到更多教師、學者的關注。十年間,2020年的文獻數量最多,與疫情期間大力開展網絡教學背景相關。
從文獻研究內容來看,23篇文獻中,針對英語聽說教學的共計5篇,針對英語讀寫教學的共計1篇,針對英語思政教學的共計1篇,針對特定軟件教學效果的共計1篇,其余15篇為思辨性或歸納性研究。
從文獻研究方法來看,23篇文獻中,有16篇以理論研究為主,7篇涉及實證研究。
四、國內研究內容呈現情況
從近些年的文獻研究情況來看,國內研究學者對多模態話語理論理解較透徹,多篇文獻就多模態理論的起源及國內外研究歷史和現狀進行了闡述說明,并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模態單一、教師觀念轉變不及時等教學現狀。部分學者分析了多模態在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中應用情況及利弊。其中呂橋采用問卷和訪談調查法對兩所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多模態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包括1000名學生和6名教師,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較好地利用多媒體環境進行教學,但非語言模態使用情況不甚理想,且組織學生進行多模態輸出活動的頻率有限[4]。
部分文獻研究了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多模態選擇及應用的原則。劉福英指出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多模態的工具原則、助手原則、補充原則,結合教學目標、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教學對象四大因素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模態, 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5]。張曉穎認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模態組合應遵循模態互補原則,達到1+1>2的教學效果,她還指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依據不同的課程類型和課程內容選擇適當的模態組合,為學生創造多模態體驗式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6]。
另有6份文獻結合課堂實踐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多模態教學的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陳斌蓉課題組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驗,發現采用多模態英語教學后,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英語學習自信心、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英語A級通過率較傳統教學班學生均有大幅提高[7]。胡繼文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通過教學實驗及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研究了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多模態教學模式下英語學習習得的效果情況,他得出結論:多模態教學法對于提高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質量具有明顯效果,且大部分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對多模態教學持支持態度[8]。 姜樂、周云倩兩位教師通過公共英語課程某一單元的教學實驗發現,科學使用多模態教學模式能夠改善高職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發揮學生能動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吳海軍在他的文章中探討了高職英語小型多模態聽說語料庫的建設與應用。他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英語聽說教學存在的問題,列舉國內外優質多模態語料庫,指出目前國內缺乏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多模態語料庫這一困境,闡明多模態語料庫構建的原則,并以Elan軟件為例說明高職英語多模態語料庫的建設及使用方法。
五、結語
目前國內高等職業院校公共英語課程多模態教學的相關研究都明確指出合理應用多模態教學能夠提高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質量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但現有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現有研究多針對聽說類課程,閱讀、寫作、翻譯、語料庫建設等其他幾方面的研究較少。在研究方法方面,實證性研究不多,且學者們傾向于采用文獻研究、問卷調查等定性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較少。在研究時間跨度方面,超過一年的實證性研究只有一項,多數實證性研究都為短期研究。另外,由于高職高專規模及學科設置的限制,英語教學與心理學結合、英語教學與醫學結合等跨學科研究幾乎沒有。希望將來的研究能夠突破這些局限,取得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陳小云.高職非英語專業聽力多模態教學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6.
[2]呂橋.高職公共英語多模態教學現狀調查與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6,15(6):65-69.
[3]劉福英.多模態話語視域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2):93-95.
[4]張曉穎.小議多模態語境理論在高職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7(1):96-97.
[5]陳斌蓉,陳佑,朱麗艷.多模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設計——以Asking for ways and giving directions聽說課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2):70-71.
[6]胡繼文.多模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長江叢刊,2019(21):72-73.
[7]姜樂,周云倩.高職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改善的策略研究——基于多模態環境下多元讀寫教學法視角[J].天津電大學報,2020,24(2):54-58.
[8]吳海軍.高職英語小型多模態聽說語料庫的建設與應用研究[J].智庫時代,2019(20):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