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提倡“課崗證賽”融合,重點培養幼師生的崗位實踐能力。本研究試圖從實踐意識、指導教師、園校合作和實踐教學四個方面提出 “課崗證賽”融合策略,提升學生綜合實踐水平,服務區域學前教育發展。
【關鍵詞】“課崗證賽”? 高職幼師生? 實踐鍛煉? 實踐意識? 指導教師? 園校合作?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4;G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177-02
隨著“三胎政策”的出臺和“百萬擴招”的號召,學前教育專業招生和就業市場火爆,但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與社會各界的要求、幼兒家長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幼師生在實踐鍛煉中也會感到力不從心,比如職業認可程度偏低,實踐熱情不高;教師指導不足,實踐方向不明;園校合作不暢,實踐能力不高;課堂教學不完善,缺乏知識能力轉化渠道。本文在“課崗證賽”融合背景下,從實踐意識、指導教師、園校合作和實踐教學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課崗證賽”融合策略。
一、提高職業認可程度,激發幼師生實踐鍛煉意識
(一)職業認可。根據皮悅明、樊麗紅、馬俊萍對教師職業適應和職業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職業認可是指在積極的職業價值觀影響與指導下所形成和維持的職業心態。高度的職業認可不僅需要社會、幼兒教育機構的認可,更需要學生積極滿足社會需求,努力實現自我認可。
基于此,社會應該提高對幼兒教師的認可程度,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繁重的工作與收入成正比、與家長的尊重成正比、與其創造的社會價值成正比。即使困難重重,也能保持幼兒教師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擁有職業支撐的強大動力。
(二)實踐準備。隨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國家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變革性和創新性,及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滿足幼兒、家長、社會日益變化的現實要求。
在心理上,適時進行心理調適,增加抗挫折打壓能力,積極適應新角色。實習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既要保持對幼兒交往的期待,又要充分認識到教育過程的困難;實習中受到誤解和批評,秉持陽光的心態與家長同事溝通,消除誤會、接受批評、不斷提高。
在職業精神上,堅定自己的職業選擇,不怕吃苦,勇于嘗試不同崗位,全面了解幼兒教育及生活;不怕受累,主動觀察記錄不同類型的幼兒和教師,分析評價不同特點:不同年齡幼兒的問題和需求;不怕麻煩,積極與問題家長溝通交流,豐富自己的育兒經驗。通過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提高教師可塑性和期望值,以此達到學生對自己的和職業的雙重認可。
二、完善指導教師引領機制,堅定幼師生實踐方向
指導教師是實習工作的組織者和規劃者,是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指導者、監控者與評價者。學生在實踐中能否適應崗位需要、提高專業素養和實踐技巧,關鍵在于指導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
(一)指導機制。高職院校應該普遍采用“雙導師制”,充分利用高校教師的專業引領和幼兒園教師的實踐指導,協同發揮教育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兩類導師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加強溝通聯系,共同協商確定學生的實習準備、實習內容、要求、評價等細則,在注重科學性、實用性、操作性的基礎上制定《實習指導手冊》,為學生提供實踐標準,為教師提供指導方向。
(二)指導人選。校方和園方都要通過甄選指定專門教師對實習學生進行專業指導。指導教師作為學生專業成長的啟發者和促進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樂于與學生、幼兒園相互溝通,熱衷處理實習期間的各類問題,能夠建立師生實踐共同體,帶領學生共同發展;作為學生職業能力的指導者,必須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敏銳覺察學生實踐的困難,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幫助;作為專業領域的監控者、評價者,應該通過各種培訓、參觀、學習等形式,不斷提高實踐指導能力、專業考評能力和業務引領能力,帶動未來幼兒教師的全面成長。
(三)指導內容。指導教師是實習教學的參與者、合作者。在側重理論知識或技能實操的同時,必須掌握幼兒教育工作特點、規律,在教學、帶班、家長溝通等專業問題上點撥輔導;同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在遇到工作困難、心理障礙、消極情緒時及時疏通指導。
三、建立園校合作共同體,提高幼師生“課崗證賽”實踐能力
目前,地方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亟待提高。幼兒園與高校無縫對接,共同致力于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是破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密鑰,也是解決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的有效途徑。
基于幼兒園和高校共同發展需要,針對學生“課崗證賽”一致的專業能力提升,打造園校合作共同體,實現幼兒園與高校之間“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利益共贏”的良性互動。[1]
(一)標準制定。組建高校教師、幼兒園園長、幼兒園教師的標準制定小組,研究幼兒發展規律和教育實踐規律,確定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專業能力發展標準與合格標準,明確一日生活、活動設計、游戲指導、環境創設和溝通合作上的具體要求和評價細則,按照學校的教學目標和幼兒教育的崗位需求共同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幼兒教育人才。
(二)課程銜接。通過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構筑新的課程體系。摒棄一些理論性較強、實踐特色較弱的課程,加入具有時代特色、實踐性強的實用性課程,比如幼兒園教師教育技能訓練、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園保教實習指導等。通過課程調整,將學校課堂與幼兒園實踐相互銜接,減輕學生入職實習的不適應感。
(三)教學研討。建立專項教研小組,充分利用高校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幼兒園一線專家的實踐經驗,提高課堂教學和崗位需求的一致性。例如幼兒園活動設計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幼兒教師所必備的核心技能。園校雙方互相指派專家能手,依據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音樂)、藝術(美術)、綜合七個領域,成立重點教研小組。針對活動的目標、內容、方法、過程、延伸等細致環節展開討論,按照幼兒園的地域特色和高校的設施資源,完善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面向學生展開薄弱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調研,根據學生的實踐經驗,增加綜合活動設計的理論講解、課堂觀摩和實操演練,全面提高學生的教學水平。每個領域在結課時,選派優秀學生將課堂模擬演練搬至幼兒園情境;園方提供教室和幼兒,學生依次呈現教學過程,教研室成員和其他教師觀摩點評,改進后再更換幼兒進行第二輪演示,直至課例成熟拍攝記錄,形成園本、校本經典活動設計視頻案例,以供下屆學生和幼兒園教師研討提高。除此之外,園校雙方也可建立“游戲指導小組”“一日活動組織研討小組”等教研形式,通過實踐觀察和反思,提高學生指導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整合能力。
(四)活動交流。在幼兒園內,高校定期組織一日活動危險因素辨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安全意識;選派志愿者參加大型活動組織,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與合作能力;開設玩教具大賽,激發學生對幼兒游戲的探索興趣;開展環境創設大賽,強化學生“環境育人”的觀念意識。
在高校,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教室、實訓室、觀摩室等場地資源和教育專家庫資源,培訓新教師和實習生;選派優秀園長和一線教師到學校兼職,通過講課、講座、主題報告等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職業信息和實踐經驗;邀請幼兒園園長和一線教師觀摩學習高校舉辦的省市學前教育專業大賽,形成共育、共管、共享、共贏的精密合作共同體。
四、堅持實踐教學導向,豐富幼師生實踐轉化渠道
實踐教學是以實踐操作為主,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理解:從廣義上來看,實踐教學是指教師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實踐活動”,存在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包括理論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2]以實踐教學為導向,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水平,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適合幼兒和家長的新時代教師。
(一)教學改革。高職院校應該通過教學改革,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學前教育學生發展的教學體系,全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首先,在教學中增加實踐比例,通過現場觀摩、模擬操作、隨堂試講、小組評析等環節,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教育教學等理論性較強的專業知識,爭取在實習前掌握幼兒教育的基本規律。
其次,充分利用琴房、舞蹈房、畫室、奧爾夫教室、蒙氏教室等實訓室提高學生的“彈”“跳”“畫”“唱”“玩”等基本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大賽活動。舉辦各類社團活動和技能大賽,拓展學生專業領域的興趣愛好,形成團結友愛、競爭拔高、同伴引領的課余生活文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環境創設大賽、手工制作大賽、繪畫比賽,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參加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職業規劃比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模仿能力;參加微型課大賽、模擬應聘大賽、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大賽,提升幼兒教師綜合素質。
(三)專業見習。針對每學期所學核心課程進行專業見習,有目的有計劃地將知識和實踐相互結合。例如《幼兒行為觀察與指導》學習前后,及時組織學生到幼兒園或早教機構進行觀察、記錄及個案分析,通過相互研討總結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邢春娥.構建園校合作共同體的模式探索——以川北幼專學前教育專業為例[N].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第29卷第8期.
[2]王漢民.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有效牲提高策略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7(3).
作者簡介:
汪莉園(1985年-),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