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霞
【摘要】在核心素養視覺下,小學英語教學面臨新的變革。作為未來的小學英語教師,高職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該文結合英語教育專業的就業前景,探索在核心素養視覺下提高高職師范生的英語教學設計能力的方法,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教學設計? 學科英語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84-02
“核心素養”是為適應信息時代對人的自我實現、工作世界和社會生活的新挑戰而誕生的概念。
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都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筆者將目光聚焦于英語教育專業的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針對如何在核心素養視覺下培養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一些構想,希望能為高職師范生的人才培養盡一點綿薄之力。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學設計的變革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是突出育人,重點聚焦在如何結合英語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可以形成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此可見,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小學英語設計要根據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順應時代潮流,重新汲取新的養分。
二、提高高職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迫切性
(一)教師資格證國考的實施
2015年,教師資格證國考正式實施。2015年之后入學的師范生或非師范生必須通過國考才能取得教師資格證。小學教師資格證國考由筆試和面試兩部分組成,每科總分各150分,其中筆試的《教育教學能力》中教學設計類題目約占總分值的27%。面試由結構化面試+情境模擬構成。情境模擬是要求考生根據隨機所抽取的小學英語教材進行20分鐘的教學設計,然后再根據設計進行10分鐘的無生授課。其中跟教學設計有關的測試項目:如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占據了總分值的45%的比例。由此看來,教學設計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對于畢業后想從事教育行業的高職師范生而言,教師資格證就是就業通行證。但根據大數據分析,要想取得教師資格證,并非易事。
2019年,據教師資格證各地相關報道,全國教師資格證筆試的通過率大概在30%,面試的通過率大概在70%。
筆者分析了本專業2019年下半年的教師資格證通過率,本專業2019年下半年教資的筆試的通過率70%,面試的通過率是82%,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整體通過率還是未達到預期。筆者認為,對于高職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學生而言,要想取得教師資格證或者以后想從事教師行業,學生在提升自我核心素養的同時,必須與時俱進,提高英語教學設計技能,只有這樣才能順利通過該考試,進而為畢業后個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高職師范生就業壓力大
高職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是公辦小學、私立小學、培訓機構或者幼兒園。2006-2015年,我國平均每年師范畢業生為70.16萬人,而平均每年錄用的中小學教師僅為24.85萬人,而且每年錄用的中小學教師中,至少20%來自非師范類專業。加上大量的非應屆生與非編教師的競爭,每年超過60%的師范畢業生沒能進入中小學教師崗位。由此數據可以看出,要從事專業對口工作,教育類的英語師范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三、學生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語言能力不過關
教案的書寫可以看作是一種固定文體的寫作。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生還應具備用英文規范書寫教案和說課稿的能力。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學生對于用全英文攥寫教案的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的,具體表現如下:
(1)教案格式錯誤。比如教學步驟不完整,標題格式不正確等。(2)課堂指令不過關,教學用語存在表意不清的情況。(3)語言表達存在語法錯誤。(4)教學用語過于復雜,超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教學效果。
(二)教學設計缺乏創造性
教學設計不同于教案,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教學設計不是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安排教學,而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水平而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現階段學生的設計中普遍缺乏創造性,很多時候是充當模仿者的角色,根據教師給出的教案模板和案例進行生搬硬套,對如何根據教材內容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缺乏自己的見解。
(三)學生自身文化品格不高,對教材缺乏情感處理
學生在進行教材分析的時候只看到以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的主線,缺乏語境,忽略主題,在提取教材的情感目標或者文化意識目標的時候,學生只能書寫一些片面的學習策略上的培養,或者是根據別人的教案依樣畫葫蘆地寫一些標簽式的根本不符合本課教學實際的情感目標,沒能夠深挖到語篇的深層含義: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情感目標或價值取向是什么?本教材的內容進行什么文化意識滲透?在進行教師資格證答辯時,被問到:課堂中,你如何引導學生積極的情感教育?/ 文化意識怎么滲透?這類問題時,往往啞口無言。
現在的小學課堂從傳統的知識灌輸向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因此教師如果僅僅有英語學科知識素養,教師職業道德基本素養,還是不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師范生必須內外兼修,同時具備學科知識素養和形成優秀的文化品格。
四、核心素養視覺下如何提高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也是英語學科素養中的“核心”。要解決學生在教學設計當中存在的語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幫助學生規范使用課堂教學用語。把課堂用語教材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背誦。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求學生同時進行說課稿的攥寫,對于不規范的課堂用語進行及時的糾正。2.讓學生進行小學教材整理,了解小學生的認知水平。PEP教材是三年級起點,一共有8冊教材。我讓學生對教材的話題、詞匯、語法線索進行整理歸類。熟悉不同年級小學英語教材的內容,這樣在進行教案設計時更懂得如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使用恰當的課堂用語進行授課。3.提高學生的語音語調水平。小學英語屬于英語啟蒙階段,小學英語教師的語音水平會對小學生的發音存在重大影響。為了規范學生的語音語調,筆者把PEP教材的音頻素材發給學生,讓學生模仿課文的語音語調進行朗讀,并學會唱配套的英文歌曲和chants。
(二)提高學生教學設計的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筆者認為在指導師范生進行英語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準確性、靈活性、層次性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
準確性,指的是培養學生能通過教材分析,準確地把握教材的教學目標的思維品質。靈活性,指的是培養學生能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靈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設計的思維品質。層次性,指的是培養學生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設計教學活動的層次性的思維品質,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創造性,指的是要培養學生樹立自己是教學設計者這一理念。
(三)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文化品格重點在于理解文化內涵、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和尊重差異。
高職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小學英語教師,應同時具備學科知識能力和優秀的文化品格。為提升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品格,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鼓勵學生選修中國文化課程。英語專業有開設《英美國家概括》的課程。但文化品格素養的關鍵在于對中外文化認知。劉潤清認為:英語教育應該讓學生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培養學生容納不同文化的胸懷。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鼓勵學生選修中國文化課程,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2.課堂上進行文化內容的拓展。外語教學肩負的是目的語文化輸入和本國文化輸出的雙重使命。因此在教學法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小學英語教材內容進行中外文化的滲透和拓展。比如在介紹圣誕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圣誕節的由來、慶祝的形式進行拓展。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來查找中國春節的來歷和各地的慶祝方式,以形成文化的對比和滲透。
(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已作為輔助工具廣泛應用于日常英語教學之中。好的教學設計有賴于信息化技術來實現。信息技術能使語言以“圖、文、聲、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有利于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高職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提升信息化技術的學習能力是尤為重要的。
在院系開設的《多媒體和課件制作》的課程上,教師可以結合小學PEP教材,讓學生學會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希沃白板的使用、小視頻的拍攝和剪輯、電腦繪制思維導圖等信息化技術,并能夠靈活運用到教學設計上。
五、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在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素養,從而培養其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其他品格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希望這個研究也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當學生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后,能把這些能力和品質傳承下去,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潤清. 英語教育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4:63
[2]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5(16):6-7
[3]沈一然.核心素養視覺下特教英語專業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J]. 海外英語,2018(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