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中,馬克思主義是其重要教學內容,根據思政教育現狀與新時代發展的背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促進學生掌握與運用馬克思主義,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根據現實社會背景,通過深入研讀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的必要性,探析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的重要性,構建具體教學策略。教師要落實:轉變思政教育模式,重視突出學生主體;結合相關哲學內容,聯系生活通俗教學;重視教學與時俱進,轉變課堂教學方式;聯系時政熱點內容,講解科學社會主義;布置生活探究任務,指導分析解答問題。以此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教學 ?教學方式 ?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68-02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運用人民群眾普遍能夠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學理論,讓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人民群眾理解和接受、認同和信仰、掌握和運用,進而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1]。通過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明確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是立足人民,關乎群眾的,因此大眾化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從物質生產實踐的方面出發,描述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過程,解釋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確認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師可以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創設和運用大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方式,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以此更好實現育人教育。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培養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任務,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育才先育人,在高校加強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背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具有必要性[1]。
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和理論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自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先是矛頭轉向對付恐怖主義,以此為借口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隨著中國的崛起,矛頭又指向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圍堵我國,2018年又挑起貿易戰,通過人權、宗教、互聯網文化等方面進行滲透,侵襲我國的意識形態。一些青年人受互聯網的影響,意識形態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非常重要,要讓馬克思主義成為大學生能夠聽得懂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二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受到西方文化與思潮進入我國的影響,特別是搭上互聯網這班快車,西方資本影響和滲透各類媒體,特別是支持一些自媒體的發展,直接或者間接輸出西方價值觀,導致一些大學生追崇個人主義、過度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弱化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意識,動搖了大學生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理想信念,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意義顯著。
三是促進社會轉型中形成良好的風氣。“先讓一部分富起來”讓很多人實現資產的增值,進入了富裕階層。我國地區與城鄉發展差異較大,剛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正在邁向分配財富。社會轉型中會形成一些不良風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能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風氣,堅定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信念。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是具有重要意義,主要包括:一是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經濟與社會的核心建設者,他們會走向各類工作崗位,這對于他們掌握基礎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義重大,為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力量;二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大學生挖掘馬克思主義中的理論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融合工作與學習經歷,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內容;三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與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的策略
(一)轉變思政教育模式,重視突出學生主體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重視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得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之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教師要尊重每一名學生,關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轉變過去單獨講授式的教育模式,重視突出學生學習主體,通過創設生動問題情景,引發學生主動思考。
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包括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史觀,如果只是單純講解理論知識,直接講授,則無法讓學生理解與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因此教師可以融合現實生活內容,引入豐富的案例資料,創設生動情境,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根據辯證唯物論的理論,教師展示秦代建造都江堰、漢代治理黃河水患、新中國興修水利,基于這些實例提問:從古至今的工程建設說明了什么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點評與總結,總結“歷史演進是主要由人為經濟社會活動造成的”,滲透辯證唯物論。
(二)結合相關哲學內容,聯系生活通俗教學
艾思奇在青年時期即出版了《大眾哲學》《思想方法論》《哲學與生活》等多本通俗讀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書本引向生活、從深奧引向通俗,架起了溝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人民大眾的橋梁,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絢麗的東方曙光。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應當結合哲學內容,聯系生活通俗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
例如,在生活中堅持唯物主義的觀點,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是物質的、存在的、運動的,物質運動具有普遍規律,要用聯系和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等。教師可以引出行星運動、太陽東升西落、四季輪轉變換、動物遷徙、人類作息等生活相關的內容,提出問題:以上這些物質或者現象是否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都遵循怎樣客觀的運動規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學生解答后,教師要結合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講解,并讓學生再尋找其他生活化的內容。
(三)重視教學與時俱進,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以上主要從空間維度論述,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高校思政教師還應當從時間維度進行探究,重視教學的與時俱進,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從講授為主轉為學生合作探究為主,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與探究,提升教學效果[3]。
例如,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師應當重點讓學生認識勞動價值理論,明確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本源,理解剩余價值學說是揭示資本家剝削的秘密。基于這個理論,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傳銷、電信詐騙的案例,借助具體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不要有不勞而獲的思想,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四)聯系時政熱點內容,講解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它的任務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本身的性質。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于這個背景,教師可以聯系時政熱點內容,更好講解科學社會主義,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自1919年到1956年前社會主義改造前完成的歷史資料,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經驗和教訓,引入毛澤東思想,再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背景,簡要說明鄧小平理論等產生的背景。之后提出問題:我國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在學生思考和解答后,引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對當今中國的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與“碳中和”時政新聞相結合,與理論結合進行講解。
(五)布置生活探究任務,指導分析解答問題
在課程教學的最后,為了鞏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生活探究任務,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教師應當創設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的生活探究任務,讓學生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究。
例如,針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一些動態,比如對阿拉巴巴集團開出的百億罰單、對美團平臺開出的數十億罰單,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背景資料,讓學生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我國的社會制度,探究市場監管總局這樣做的合理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教師要明確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據當前教學狀況與基本學情,構建到大眾化教學的策略。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當及時調整和優化,以此提升大眾化教學的效果,更好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認同和信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劉斌,侯明,李丹.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高校思政課中的實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0):20-21.
[2]周青.新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路徑研究——評《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路徑研究》[J].高教探索,2020(2):132.
[3]靳義亭,靳志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4):118-121.
作者簡介:
唐魏(1987年-),男,漢族,重慶合川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經濟技術及管理、語言文字文學、心理科學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