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峰
【摘要】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對教育提出全新要求,推動了教育智能化發展。基于此,文章從教育信息化2.0視域入手,探究初中語文智慧教學現狀,分析初中語文在教育信息化落實方面的不足,結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探究如何在課前、課中、課后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智慧教學對于課堂的服務性。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初中語文 ?智慧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2021年基礎教育重點課題“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中學語文智慧教學實踐探索”(課題批準號:XJKX21A095)。
【中圖分類號】G633.3;G4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72-02
一、前言
在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教育資源觀、技術素養觀及教育技術觀等教學觀念出現了變化,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擴大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深度與廣度,提高學科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科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學科的核心素養。就初中語文而言,教師應實施“全學程”初中語文智慧教學實踐,合理開發并運用信息技術。
二、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初中語文智慧教學現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育信息化的實施,可創新教學方法,給學生不同的課堂學習體驗,可渲染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有助于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在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教育信息化已升級改革,初中語文應實施智慧教學,運用更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創新融合[1]。但在實際教學中,受教學條件、教學理念等影響,初中語文智慧教學的實施面臨如下困境:
第一,教育信息化僅集中于導入環節。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僅用于初中語文的課前或導入環節,通過信息技術展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樣一來,信息技術運用相對淺顯,不能滿足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的創新融合、深度融合的需求。
第二,課堂互動較少。部分教師在實施智慧教學時,按照多媒體課件內容講解語文知識,單純照搬網絡教學資源,課堂師生互動較少,學生學習反饋較少,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僵化、不靈活。
第三,課后評價缺失。部分初中語文教師未根據素質教育要求,評估學生課堂表現,未能全面分析學生是否獲得了提升,從而使教育信息化的實施深度不足[2]。
三、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初中語文智慧教學實踐經驗
針對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初中語文智慧教學面臨的困境,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總結成功經驗,探究如何在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實施初中語文“全學程”智慧教學,推動教育信息化向前發展。
(一)課前預習
在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便于學生構建知識圖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此,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應合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擴大信息技術應用范圍,從而實現創新融合。以統編版教材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的《誡子書》為例,教師在課前預習環節,可依托于科大訊飛、人人通、智學網等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明確課前預習任務,并利用平臺的后臺管理功能,評估學生預習的效果,實現智慧教學,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第一,共享學習資源。教師可利用互聯網資源,制作動漫或其他形式的微課,以趣味形式講解文章背景與文言文翻譯方法,介紹作者與作品信息,并提供《誡子書》的吟誦音頻資源、相關閱讀資料,加大學生學習深度。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推送或介紹的互聯網資源不宜泛濫,否則學生在選擇資源時會變得茫然,不利于學生集中了解重點問題,學習效率也會降低。
第二,下發預習任務。要求學生了解文章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學會文言文字詞讀音,歸納文章中部分詞匯的古今異義及特殊句式,流暢翻譯整篇文言文等。布置任務時,所選題型應以“易操作”為原則,即以選擇題或判斷題為主,盡量少設置問答題、填空題,否則部分學生會因不易操作而偷懶,影響預習效果。同時,選擇題或判斷題也能讓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
第三,評估預習效果。根據后臺記錄的資源瀏覽時間、微課視頻觀看時間等信息,了解學生預習狀況,根據導學案布置的測試題,評估學生預習效果,確定課堂教學重難點。同時,在該過程中,師生可在科大訊飛、人人通、智學網等平臺進行互動,學生圍繞課前預習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教師給予一定指導,使學生的課前預習更有深度、更有效率。
(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新課前導入,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創新利用信息技術,增強課堂教學成效。以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誡子書》為例,教師的課堂教學流程如下:
第一,課前導入。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片段集錦,向學生展示諸葛亮的智慧;再向學生展示古代到近現代多名學者對諸葛亮的評價,使學生對諸葛亮有更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總結諸葛亮的特點,并引出課堂學習的重點:諸葛亮不僅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慈父,他在《誡子書》中,表達了對孩子的殷切期望,體現了慈父給予孩子的諄諄教導,值得我們學習。這樣一來,課前導入內容更豐富、更有深度,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言文作者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在此環節,情境素材的選取也是很重要的,教師要充分考慮情境素材的多元化,多方位精選學習任務的情境素材,創建適合學情的資源,搭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利用多元的素材使不同需求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感受,從而產生不同深度和維度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考慮情境素材的生活化,讓情境“落地”在學生的真實生活中,切忌為情境而情境。
第二,課堂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將學生課前預習中的測試題結果以折線圖方式呈現,利用信息技術來智慧分析學生的預習效果,使學生了解自身與班級平均水平的差距,明確預習短板。教師針對學生的預習問題,設計探究問題,要求學生歸納文言文表達的論點,總結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需要哪些條件?還可以選擇文章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并談一談為什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一體機系統實現課堂互動。學生可構建討論群,以小組形式討論教師提出的探究問題,教師應處于每個小組的討論群中,直觀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在小組討論完成后,教師可以思維導圖、演講等方式逐一展示討論成果,創新互動模式,以更多元、新穎的方式呈現語文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在課堂互動中架設學習支架,要在“學習任務”的設計和實施中以“最近發展區”作為互動目標,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平臺思維導圖之類的軟件,為學生提供可視化的互動成果呈現圖,及時給師生更直觀的感受。
(三)課后評價
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應根據課堂內容、學生學習狀況來合理布置測試題,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并給予相應的課后評價,從而指導學生優化調整語文學習方式,不斷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成效。細化來說,教師可根據課堂互動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學生的薄弱部分,設計相關的問題,測試學生知識掌握的狀況,指明學生應鞏固提升的部分。綜合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與課后測試結果,以建議性語言給予學生語文學習的建議,如“建議你在課前預習時增加資源瀏覽時間,詳細閱讀資源內容,可以為課文學習奠定基礎,這樣就不會錯誤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字詞含義了”。同時,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編制自評量表和互評量表,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生生互評,利用軟件統計學生評價數據,量化分析學生學習效果,準確評估學生學習水平,使課后評價更精準、全面。
在課后環節,教師還需做好拓展延伸,利用科大訊飛、人人通、智學網等平臺下發延學清單,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資料,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以《誡子書》教學為例,教師可布置如下延伸學習任務:(1)根據教師提供的諸葛亮、諸葛瞻資料,寫作一篇以父子為主題的小短文,不少于400字;(2)自學蒲松齡的《狼》,能夠全篇吟誦。通過延伸學習任務的設置,深化學生對《誡子書》內涵的認識,還可引導學生將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吟誦等知識用于《狼》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及語言運用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發揮智慧教學作用。在評價環節,教師應注意幾點:一是要講究評價的一致性,要提前定好評價標準、做好評價區分,使之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助力學生可持續發展最優化;二是要架構評價體系,綜合并靈活運用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從而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強化等各項功能;三是要完善評價維度,強調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結合,從而更客觀全面地指導學生并促進其發展;四是要強調激勵性,不管如何多維度、多角度地評價學生,“激勵性”都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的,且所有評價均要以此為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初中語文智慧教學面臨技術應用單一、課堂互動不足與課后評價缺失的問題。通過本文的分析,初中語文教師應創新課前預習模式,優化改進課前導入與課中講解,做好課后評價,將信息技術用于課堂教學全過程,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語文課堂,提升課堂成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江慧瓊.初中語文智慧互動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8):40-43.
[2]李夢如,李鵬飛.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語文智慧課堂教學設計[J].文學教育(下),2021(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