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院校肩負著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的偉大使命,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課程思政建設是關鍵。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管理;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課程育人教學團隊;要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為國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業院校? 課程思政? 存在問題? 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044-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培養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農業院校作為培養“三農”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中,為美麗鄉村建設輸送優秀人才。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業也已進入現代化農業發展階段,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發展方式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但是,人們對于農業的認知卻仍然停留在固有印象之中,農學類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不愿從事相關工作,導致了農業技術人才的大量流失[1-2],這就對農業院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要利用好“課程思政”這一陣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
高校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的主要渠道[3]。農業院校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通過思想意識的正確引導和價值觀的塑造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加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深入理解,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農學類專業的學生愛上農業,愿意投身到新時代“三農”工作中去,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建設管理力度不強
自從“課程思政”概念提出以來,各類院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各院校紛紛成立領導小組統籌課程思政工作,各部門聯動推進課程思政工作,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各環節各部門發力不一致,導致“雷聲大雨點小”,使得學校課程思政的建設管理呈現出“上強下弱”的特點,降低了學校課程思政的建設質量,最終會直接影響課堂上的思政教育,進而影響學生服務鄉村、振興鄉村意識的形成。
(二)教師隊伍課程思政意識薄弱
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隊伍是主力軍,直接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但是,教師隊伍在思政層面的教學素質能力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在農業院校,部分教師受個人經歷、教學精力、授課計劃等因素的限制,對于在課堂中融入“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等元素的意識薄弱、力度不夠。作為農業院校教師,若自身不能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和鄉村振興的內涵,就無法通過專業課堂教學去引導學生樹立服務“三農”的意識。
(三)課程思政教學定位不清
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念,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貫穿到所有課程中,做到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農業院校是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的搖籃,各類課程應當結合學校辦學定位深入挖掘思政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然而,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部分課程只是僵硬的直接插入思政元素,使得課堂育人效果不佳,達不到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管理
農業院校要以“培養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為指導思想,統籌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學校要健全工作機構,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深入課堂了解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和學生的接受程度,避免課程思政流于形式,并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情況和課程思政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評優獎勵和選拔培訓的依據;要定期開展調研和專項研討,深入教師和學生群體了解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和教學難點,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具體政策和措施,確保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落到實處,真正實現“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人才”的目標要求。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課程育人教學團隊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是教書,還要育人。因此,教師要轉變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輕價值引領的觀念,要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培訓機制,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建立課程思政改革立項制度,鼓勵教師圍繞“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進行研究,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建立集體備課制度,將專業思政、課程思政納入其中,將學習三農政策、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戰、新農科建設等納入研討與交流內容,促進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交流,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育人能力;建立表率示范機制,組織開展教學名師、優質課教師示范課活動,積極宣傳課堂教學優秀案例,總結課堂教學經驗,發揮教學名師、名師工作室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課程育人教學團隊的建設[3]。
(三)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圍繞課程本源進行謀劃,從課程到專業、從專業到學科,逐步做深、做實、做透。
1.推進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改革,指導課程思政教學
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是實現培養目標、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導文件,要想使課程思政建設落實到位,就要從教學源頭入手,推進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改革創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各專業要結合農業院校的辦學定位和各自的專業特點,將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目標、知識能力要求以及課程設置均需體現“立德樹人”的要求,可通過開設農-工、農-理、農-文等融合課程來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家國情懷。制定教學大綱時,要明確課程的價值引領,將課程育人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將素質目標貫穿于課程的各個章節,從而將人才培養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落實到每一教學環節之中。
2.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促進課程思政教學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形成協同效應。”[4]專業課程教師要根據農業院校的學校特色和不同學科的性質特點,深入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學,通過融入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戰、基層工作者先進事跡等,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大局意識、民族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三農”的意識。
3.實踐教學與科研創新相融合,深化課程思政教學
農業院校行業性強,人才培養除了要有夯實的理論基礎之外,還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實現技術與知識的綜合應用。實踐教學要和農業院校的特點相結合,可通過開展進入農業企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三農”意識和興農報國志;通過接收學生進入教師課題組參與科研項目,將學科競賽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融入實踐教學等舉措,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造就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四、結語
農業院校要結合自身特色,深刻領會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好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5]。
參考文獻:
[1]姚敏磊,仲開泰,莊宇萌,殷美.優秀農業文化在農科專業大學生愛農意識培養中的實現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8(36):217-219.
[2]王玉辭.農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研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0(6):118-122.
[3]常桂英,楊國會,邢力,田瑞雪.《生物化學》“四融入”課程育人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93-95.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5]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2020-06-01.
作者簡介:
田瑞雪(1990年-),女,滿族,遼寧葫蘆島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