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芳
【摘要】小學英語是小學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我國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對小學英語課程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歌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運用英語語言要素和韻律節拍感受英語語言在歌曲節奏中的變化,學生在歌唱體驗中習得自然真實的英語語感,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打下語音基礎。
【關鍵詞】小學英語? 歌曲教學? 創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078-02
英語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四項基本內容,也是學生進行語言交流的重要工具。英文歌曲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一部分,以旋律優美、形象鮮明和節奏歡快等特點對小學生十分具有吸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選擇恰當的英文歌曲,結合課本教材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和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1.小學英語教學中結合歌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歌曲教學途徑少。當前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主要以課本閱讀材料和語法知識以及課本練習題教學為主,教師在教學中對英文歌曲的態度多數保持在以學生欣賞和調節課堂教學氛圍為主。部分教師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不能熟練進行英語歌曲的教學,覺得英文歌曲的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并且英文歌曲中的陌生單詞比較多,而且單詞之間的讀音和歌曲的音調等與常規教學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在教學中無法駕馭歌曲教學模式[1]。
(2)浪費課堂教學語篇素材。英文歌曲是具有文學特性的作品,英文歌曲的創作離不開歌詞和音樂旋律的結合,所以也屬于語篇教學材料,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積累英語單詞的主要來源是課本閱讀教材,但是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無法使用英語語言流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課堂語言對話練習中學生的英語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也需要加強,英語語言知識完整性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3)歌曲教學契機缺失。教師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英語歌曲學習的機會比較少,如果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能感受語言教學的魅力,對英語歌曲教學的興趣也會大幅度降低。學生不能完全參與到英文歌曲教學中,也就此失去鍛煉自己英語語感的機會,不能體會到英語歌曲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失去真實自然英語語境教學的機會。
2.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歌曲教學的意義
(1)提高學生語言掌握能力。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發展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能夠在真實的語言情景中運用英語語言能力進行對話和交流。英語歌曲作為一種學習的素材,能夠規范學生的英語語音語調,單詞掌握方法并且在無形中鞏固學生的語法和句型使用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當歌曲中的詞匯和音樂結合在一起,學生對詞匯的記憶就會更加持久。英語歌曲中的連讀、同化、失去爆破、略讀等單詞發音技巧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而英語歌曲本身的旋律和節奏能夠控制學生的英語語音,使得語音學習更加規范。學生在聽歌和唱歌的過程中把英語語音學習和聽力學習,口語練習進行綜合學習,把英語學習變得簡單化。
(2)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情感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發動機。英語歌曲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自信心,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養成。英語歌曲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英語歌曲以其歡快的節奏讓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在亢奮狀態,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加深記憶。英語歌曲的學習能夠創設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心靈。
(3)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英語文化的載體。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不同地區的文化知識,英語歌曲作為文化資源的載體,有助于幫助學生增強跨文化意識。英語歌曲的背后是外國社會不同文化的反映,與人們的生活和情感緊密結合,是反映人們精神和情感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學習英語歌曲的過程中也是了解西方國家文化背景和藝術知識內容的渠道,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2]。
3.英語歌曲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1)歌曲的選擇遵循教學原則。歌曲的選擇對教師順利開展英語教學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趣味性、情景性、目的性、重復性和擴充性五個原則,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體驗英語課堂教學的特色。
教師在選擇英語歌曲的時候首先要確保歌曲的旋律活潑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童心;然后歌曲的歌詞部分要滿足趣味性原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選擇的英語歌曲要與教學情景相匹配,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和理解、運用英語語言。英語歌詞的學習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技能,因此教師選擇的歌曲必修貼合課堂教學內容,最好與課堂教學的語言知識具有重合度,這樣學生在學習歌曲的同時也能鞏固所學知識。英語歌曲的學習不是快速的,需要教師反地教,學生反復地聽和跟讀才能達成,因此教師在選擇歌曲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些歌詞重復率比較高的歌曲,學生在重復跟唱中強化語言知識點。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Weather》教學中,本節課主要是學習天氣有關的單詞和句型表達,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選擇“Rain,rain,go away”這首歌曲。根據歌詞內容,教師可以選擇在一個下雨天讓學生學習這首歌,感受歌詞中little polly想出去玩但是被下雨困在家中的感覺,也讓“rain”這個單詞變的更加形象化,幫助學習理解下雨這個單詞的含義,增加課堂教學活潑氛圍。在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2《Colours》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Rainbow》這首歌幫助學生學習有關顏色的單詞,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不但記住了不同顏色單詞的讀音,還知道了彩虹的顏色順序。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Unit 3《My friends》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A good friend”這首歌,歌詞中的主題句“But I can be a very good friend, a very good friend to you.”在歌曲中反復出現,旋律一致,學生在重復練習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和對“friend”這個單詞含義的情感理解。
(2)歌曲內容表達配合肢體動作。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靈活的肢體動作幫助學生理解英語歌詞的意思,把語言和動作結合在一起,通過肢體動作教授與課堂常用語相關的歌曲,建立起語言和動作的聯系。學生在肢體動作與語言表達相聯系的過程中達到“聽—做動作”的教學目標。肢體動作配和英語歌曲表達等形式強調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英語學習趣味性。
肢體配合歌詞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做到眼睛、雙手、注意力的全面集中,加深對英語語言的理解。教師為學生進行動作示范的過程中要做到語調正確、發音清晰、情感充沛,利用直觀的肢體動作解釋學生不懂的新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3《Look at me!》身體部位趣味活動教學中,學生在學習表達自己有幾根手指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Ten little fingers”這首歌,歌詞中出現的一到十十個英文單詞剛好與學生的十個手指頭相對應。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字單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伸出對應的手指數量,比如“One little finger”學生就伸出一個手指,“Two little fingers”學生就伸出兩個手指,以此類推。教師在教學生學習這首歌的時候注意讓學生觀察“finger”對應數字不同,單復數表達形式也不同。在三年級上冊Unit 3《Look at me!》全身部位趣味活動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Head and shoulders”這首歌,先讓學生完整地聽一遍歌詞,對歌曲中的內容和包含的詞匯產生初步印象。然后對學生進行分句演示和練習,比如歌詞中唱到“head”就搖晃一下頭,唱到“shoulders”就聳聳肩,唱到“knees”就彎曲一下膝蓋。教師在教學生唱這首歌的時候要保證單詞的發音正確,邊唱邊為學生示范身體動作。
(3)變換唱歌方式豐富教學活動。教師在歌曲教學中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課堂教學環節改變歌曲教學方式,在滿足學生學習唱歌積極性的同時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把單調的教學方式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設計跟唱、模仿、齊聲唱、領唱、對唱等形式進行小組活動、全班活動和個人活動,保證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夠掌握歌曲的唱歌方法并且能夠脫離歌詞本唱歌,彰顯學生的個性風采和合作競爭精神[3]。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1《Hello!》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Good morning, Sam”這首歌,讓學生以小組對唱的形式進行問答式學習。教師把班級里的學生分為男女生兩個組進行一問一答對唱,教師要根據上課時間靈活調整“Good morning”為“Good afternoon/evening”,女生在唱的時候把“Good morning,Sam”改成“Good morning,boys”,男生在唱的時候把“Good morning, Sam”改成“Good morning, girls”這樣的對唱教學模式既復習了之前教學中學過的問候語,也為學生創設了問候語對話情景。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課堂運用歌曲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在自然、真實的英語語境中提高學習英語的樂趣,為英語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教師在選擇英語歌曲的過程中應遵循多個教學原則,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歌曲教學活動和語言環境,優化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增加英語教學的素材,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英語情感感知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玉梅.歌曲教學結合小學英語教學的創新探討[J].名師在線,2019(32):63-64.
[2]于泳.探究英語歌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學生英語,2019(24):57.
[3]郁佳佳.“說”與“唱”的結合——英語歌曲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2019(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