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線課堂即學生在家進行遠程學習。初中生物的學習方式與其他(語文、數學、英語等)常規的文化課程的學習方式截然不同,即生物教學在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輔以實驗操作上的訓練,加深理解和相關知識的印象,因此本次的小課題圍繞雞蛋結構的研究的自主實驗展開,強調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能夠利用家庭中現成的實驗材料開展生物實驗,學習生物知識。
【關鍵詞】網課? 初中生物? 家庭自主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9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128-02
一、教學梗概
(一)教學環境
(二)開展在線課堂,嚴格落實網絡授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所執教的初中生物課堂,從傳統的教室搬到了學生的家庭中,學生通過遠程授課,充分學習生物方面的相關知識,感受著生物的魅力。但初中生物的學習方式與其他(語文、數學、英語等)常規的文化課程的學習方式截然不同,即生物教學在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輔以實驗操作上的訓練,加深理解和相關知識的印象,因此本次的小課題圍繞雞蛋結構的研究的自主實驗展開,強調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能夠利用家庭中現成的實驗材料開展生物實驗,學習生物知識。
(三)教學意義
1.通過家庭實驗培養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同時迎合家庭教學環境的特殊性,將遠程教學效果最大化實現;2.生物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理科課程,單方面學習理論知識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要求,實驗是必須的學習過程;3.把握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形成家庭的自主學習中獨立進行實驗探索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4.培養學生初步的生物學實驗研究思路,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鉆研興趣和鉆研能力。
(四)教學目的
1.理論方面,認識雞蛋的基本結構,掌握實驗研究的步驟和思路;2.能力方面,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微課中的圖文和視頻進行分析和總結的能力,同時運用在實驗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3.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對生物的情感和認知,認同人類和鳥類的關系,感受生命孕育的過程。
(五)教學特色
1.具備生活特色,在生活中,我們需要認識雞蛋的結構,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的研究,能夠豐富生活認知;2.我們很難獲取到和學校中一樣的實驗設備,因此開展家庭實驗就必須立足于理論而取材于生活;3.采用視頻和照片的形式,呈現實驗成果,教師結合以上信息為學生打分,突破了傳統理論考試教學模式的樊籠,呈現出對學生教學結果評比的多樣性。
二、教學設計
看似非常熟悉的雞卵,學生對其結構的認知卻很模糊,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結構如胚盤、氣室等。在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和認識雞卵的各部分結構;再結合雞卵發育過程的模式圖,引導學生分析雞卵的各部分結構的作用,從而理解鳥卵的孵化為什么能完全擺脫水環境的限制。
有關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師讓學生觀看鳥類生殖和發育的視頻后,可以啟發學生回憶自己觀察過的實例或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課前準備的有關鳥類繁衍的資料,再歸納并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一般過程,最后教師點明鳥類的繁殖行為對種群繁衍的意義,幫助學生形成保護自然環境和愛鳥護鳥的意識。
三、教學實踐
(一)教師準備
為滿足教學任務,我們盡可能保證實驗材料的生活化,在準備過程中,教師主要提供指導性意見:
1.羅列實驗所需的材料:新鮮雞卵、盛放雞蛋的容器、剪刀、鑷子、筷子等輔助操作的工具;2.收集關于鳥的生殖和發育的視頻和圖片,制作課件。
(二)學生準備
1.通過網絡授課,學習教師提供的課件和視頻,并具備實驗的基本背景知識;2.通過學習相關實驗操作的視頻,了解大致動手操作過程。
(三)實驗過程
1.通過教師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并在操作中思考雞蛋各個部分的結構和作用;2.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注重通過視頻和圖片進行實時實驗情況采集,方便教師在實驗后對學生實驗情況的評估打分,以及實驗后的討論課的展開;3.學生將教師要求拍攝的照片,整理成實驗報告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展示實際研究成果,作為課后作業交給教師;4.通過網絡課程的線上討論,分享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思考結果,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進行進一步的輔導和教學。
(四)實驗展示
本部分主要展示了部分學生的實驗成果和分析。
1.側重于結果的報告
在所示的學生報告中,主要注重實驗成果的展示,基本達到了在實驗觀察中了解雞蛋構成的教學目的。
2.具備詳細過程的報告
如圖1所示的學生報告,詳細描述了實驗過程,且對實驗圖片中的研究材料依次作出了標記,內容更詳實,體現了學生在實驗過程的細致、認真的態度。
3.具備簡單報告格式的實驗報告
如圖2所示的學生報告中,詳細羅列了每個過程中的操作信息,具備完整的實驗內容,能夠清晰的表達實驗思路和結果。
四、實踐總結
根據學生在實驗后的反饋以及教師對學生課堂上的互動表現和課后的作業表現形成的教學成果判定,形成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總結。
(一)學生角度
1.通過本次家庭實驗的開展,學生充分認識到實驗研究對于生物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在理科學習過程中,實驗往往比理論的內容更加豐富、具象,能夠對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懂得了從生活中尋找材料展開實驗研究的方法和其中的樂趣,培養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意識;3.通過實驗和報告的書寫,掌握了生物研究中的具體研究思路和研究細節,同時能夠用規范的格式形成書面報告,為未來的類似實驗探究型課程的開展打下基礎。
(二)教師角度
1.通過課程的開展,豐富了疫情期間網課結構的豐富性,提升了教師的遠程實驗教學能力;2.通過課程反饋,總結形成家庭學習的思路,為日后教學恢復正常后,教師開展課后教學內容打下基礎;3.結合學生的討論情況,了解實驗探究對學生學習本課程理論知識興趣的影響,基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未來的課程中,進一步從興趣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參考文獻:
[1]季小燕.自主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華夏教師,2019(13):22.
[2]馬蘭英.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優化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2):33.
[3]林興.初中生物學實驗課自主創新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18(20):12-13.
[4]袁柏娥.淺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44):144.
[5]榮松.多元化教學模式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效率[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10):58.
[6]陳濤.以初中生物實驗促進生物概念自主構建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45-46.
[7]周菊梅.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教學探討[J].學周刊,2014(16):70.
作者簡介:
劉漪華(1973年-),男,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班主任,研究方向:生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