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春 郭劍平
【摘要】高校不僅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也是學術創新的重要場所。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學術創新,教育評價起著直接導向作用。本文闡述了“破五唯”背景下,我國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的新要求;針對目前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取向功利化、評價活動復雜化等問題,建議高校應從轉變科研評價理念、探索多元分類評價體系、完善科研評價機制等方面著手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改善“唯論文”傾向,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研究生? 科研評價體系? 改革路徑
【基金項目】2020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改課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養管理制度優化研究——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項目編號:XJGY2020020)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新時代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與管理研究——以廣西為例”(項目編號:JGY2021030)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183-03
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總體方案》體現了中央對教育評價改革的格外重視,對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具有指導作用,對于改變不合理、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基于“破五唯”改革背景,深入學習《總體方案》中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新要求,著重剖析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中“唯論文”傾向,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對策。
一、新時代我國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的新要求
(一)將 “德”作為研究生科研評價改革的第一要素
《總體方案》明確,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的根本問題——“培養什么人”。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陣地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為社會栽培一代又一代擁有高素質、高品德、高才能的有用之才。研究生科研評價是研究生教育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科研評價改革要牢牢抓住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學生為本,聚焦立德樹人,更加關注學生個體在品德、人格等精神層面的完整發展,使人才培育實現“育才”向“育人”的突破。研究生科研評價改革應始終將 “德”作為研究生科研評價的首要要素,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標準,使教育從重視外化的成績類數字指標轉變為重視個體內化的品學兼優,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優質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構建以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多元化科研評價體系
當前我國研究生科研評價問題集中體現為“唯論文”,“唯論文”是科研評價標準的過度單一化,反映了不科學的評價導向。教育部印發《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明確要求高校應打破“唯論文”科研評價傾向,建立健全科研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堅持多元評價。鼓勵高校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科領域分別制定各有側重的評價指標,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指標。
二、我國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眾多制約、阻礙教育進入新時代因素中,教育評價的偏離與誤導,具有根本性與根源性特征,特別是“唯論文”痼疾,已成為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進入新時代的阻礙。“唯論文”痼疾在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中表現為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取向功利、評價活動復雜化等。
(一)評價指標單一化
評價指標多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生取長補短,充分展現自身優勢和特長。但是“唯論文”評價傾向卻“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咨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志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導致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違背人才成長規律、侵蝕學術風氣、污染學術生態等系統性危害。”[2]同時,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使得研究生迫于畢業壓力之下發表論文,這不僅不利于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也不利于實現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現代化。單一的評價指標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違背了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模糊了教育評價的功能。
(二)評價取向功利化
科研評價的目的直接決定了科研評價的基本走向。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社會責任是輸送高質量、高層次的科研和應用創新型人才,科研評價應當為高校履行此項職責提供服務。但評價研究生科研水平時過度重視論文發表的數量,更重視短期的、表面的成果而不注重長遠的、實質的社會影響或貢獻,更在意科研成果能給自身帶來的切實利益而不在乎科研成果的質量與貢獻。這容易致使研究生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為了獲得獎學金、為了簡歷厚度,盲目追求論文發表數量,忽視論文質量,甚至不惜非法買賣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這種帶有明顯“功利主義”色彩的科研評價體系將研究生的科研成果簡單地進行量化評價,將會導致科研精神的嚴重缺失,造成不良的學術生態環境。“‘五唯’造成了人們非常嚴重的追名逐利思想,嚴重違背了學術本心。”[3]
(三)評價活動復雜化
研究生教育擔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育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歷史使命,研究生教育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引導高校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真正做到“立德樹人”。精簡有效的評價活動有利于實現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轉化,促使研究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更注重自身科研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現實情況,科研評價過程中,需要經過材料申報、項目評審等一系列評價活動,審批事項程序繁瑣,時限冗長,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長期影響力缺乏重視,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忽視,造成研究生的研究過程存在規避風險和短視的行為。研究生科研評價活動復雜化消磨研究生的精力,長時間的結果等待降低了研究生的科研熱情,不利于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三、我國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改革路徑
“破五唯”是教育進入新時代的重要前提。教育進入新時代,不僅需要明確新思想、新使命、新要求,更需要清理、消除各種不適應新時代的舊思想舊理念、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各種失當方式方法。新形勢下,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應從轉變科研評價理念,探索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完善科研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4-5]
(一)轉變科研評價理念,樹立科學評價思想
研究生科研評價要實現由“不合理評價導向”向“科學評價導向”的轉變必須破除陳舊的、不科學的評價理念,樹立以立德樹人為本、以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多元化科研評價體系的評價理念。遵循人的成長規律、發展規律和培養規律,探索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6]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研究生是我國精英人才的重要成員。對研究生的科研評價既不能“唯論文”,也不能完全不考慮論文質量,降低人才培養標準。“各地各高校要正確理解破除‘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正確理性看待SCI、SSCI、CSSCI等相關引文索引的作用與功能。”[2]破除“唯論文”并不意味著取消論文評價機制,而是要準確把握并適當運用論文評價機制,將論文質量、論文發表數量作為評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標準之一,而不是唯一標準。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應該是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追求,是學術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破除“唯論文”不代表在科研評價時刻意不考慮高水平的論文發表,高質量論文依然是科研評價的重要部分。破除“唯論文”旨在避免將論文作為唯一評價指標或是各種前置條件,旨在營造健康、合理、多元的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降低學術生產活動的功利性,突出學術工作的創新性和原創性。
(二)探索多元分類評價體系,驅動評價體系重構
研究生科研評價要遵循育人規律,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加強對不同評價方法功能與問題的認識,探索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驅動評價體系重構。
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對不同類型學科領域應分別制定各有側重的評價指標。“對于基礎研究,論文是成果產出的主要表達形式,堅決摒棄‘以刊評文’,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于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對于服務國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一般不把論文作為評價指標。”[7]
同行評議與量化指標作為學術評價的基本方法,各有優劣。在使用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方法否定另一種方法。“探索多元評價,建立針對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上發表的理論文章以及決策咨詢報告的評價機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堅持以研究成果為主要評價對象,重點考核論文、著作、決策咨詢報告等代表性成果的政治立場、理論創新、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2]在破除“唯論文”的背景下,已有部分高校率先探索多元科研評價體系并取得不錯成效:研究生可以選擇提交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經由內外部盲審,同時被核心期刊收錄的論文可以免于學術評議。高校的此種探索舉措不僅有利于破除研究生科研評價“唯論文”的不合理、不科學評價理念,還有效保留了研究生學術成果的質量控制機制。
(三)完善科研評價機制,引領學術文化建設
完善科研評價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科研評價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具有導向性,它發揮著指揮棒的功能。完善科研評價機制應該破立并舉,除了要打破固有評價體系,還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圍繞科研評價的基本規律和價值目的,進行合理、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創建,從而為引領學術文化建設、推進學術研究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完善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必須從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與我國研究生教育階段相適應,為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不斷培養高層次、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
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務之一便是教育評價的改革,而高校是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領域。破“五唯”的關鍵一步就是要轉變“唯”的單一化和絕對化傾向,建立完善的、科學的、綜合的、發展的、激勵的科研評價機制,引領學術文化建設。要落實主體責任,及時修改完善相關制度辦法,堅持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有機結合,堅持激勵約束并重,引導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守初心,淡泊名利,潛心鉆研,鑄造精品。
四、結束語
新形勢下,立德樹人和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價值主題,扭轉研究生教育科研評價“唯論文”現象帶來的負向效應,革新和優化研究生教育科研評價體系中陳舊的、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人才發展規律的內容,成為解決研究生教育發展問題、推進研究生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基于“破五唯”改革目標下,按照《總體方案》新要求,積極探索我國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改革路徑。對于我國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取向功利化、評價活動復雜化問題,高校可通過轉變科研評價理念、探索多元分類評價體系、完善科研評價機制等路徑開展研究生科研評價體系改革工作,以期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2018-09-10)[2020-08-12].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
[2]教育部印發《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社科〔2020〕3號)[S].(2020-12-7)
[3]王洪才.高等教育評價破“五唯”:難點·痛點·突破點[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3):44-53
[4]于發友,陳時見,王兆璟,王智超,石定芳.筆談: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邏輯向路與范式轉換[J].現代大學教育,2021,37(1):20-37+111
[5]瞿振元,張煒,陳駿,郝清杰,林夢泉,王戰軍,秦惠民.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7-14
[6]巫銳,陳洪捷.質量何為:德國學術評價機制轉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1(1):83-88
[7]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科技〔2020〕2號)[S].(2020-2-18)
作者簡介:
鄒曉春(1974年-),女,廣西興安人,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培養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