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麗
【摘要】近幾年,新高考試點工作逐漸推進普及,高中教學工作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新高考制度的施行之下,語文作為高考大綱的重點科目之一,其教學內容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如何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強化高中語文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是語文教師需要展開教研思考的重要課題。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一直深受教師們的歡迎,對教學成效的提升以及學生能力的綜合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于新高考背景,針對高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展開探究,希望能夠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中語文? 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0-0091-02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一)推動教學發展
對高中語文教學而言,將合作學習融于教學過程,有利于推動教學發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合作學習下學生與教師的角色發生“互換”,教師不僅是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同時也是教學組織者,而學生則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課堂主題與其他同學進行探究,通過與其他同學交流想法,最終整合出本小組的探究結果。整個探究過程學生作為主體,課堂氛圍也十分活躍,教學效果顯著提升。同時,語文教學一改之前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現狀,課堂教學實現“翻轉”,整體教學效果也進一步提升。
(二)滿足學生能力發展需求
在當前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學生的整體能力發展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目標。對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教師為了進一步實現新時期下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實現自身審美、探究意識以及能力的提升,要重視全新教學方式的引入,進而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多元能力發展。基于學生合作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使其主動加入學習過程。同時,全新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多元素養也得以提升,新時期的教學目標進一步實現。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小組合作探究中缺乏實質性合作內容
雖然新高考政策以及素質教育已經逐步鋪展開來,但仍有一些高中語文教師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與影響,并未貫徹實施小組教學改革策略,在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時存在流于形式,合作不徹底的問題,多數教師僅僅是將學生劃分為人數均勻的小組,設置組長職務,并未進行深入地合作改革,使得教學效果無法大幅度提升。其一,小組合作分組缺乏科學性。高中語文教師常是以成績、座位為標準來進行小組分配的,雖然能夠提高小組整體的靈活性,但是這樣的小組分配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導致學習能力不同、知識基礎不同、性格特點不同的學生無法實現優劣互補,從而也很難達到相互促進的合作效果。其二,小組合作目標不夠明確。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正式開展課程實踐之前并未結合授課內容和學習現狀設計合理的小組合作任務與目標,從而使得很多學生處于漫無目的的被動學習狀態中,不僅無法體現小組合作模式的有效性,還嚴重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小組合作探究中學生參與度不夠均衡
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構建小組合作模式,為學生創設了參與小組活動的平臺與機會,但是存在著兩極分化的問題,相對積極的學生在小組合作模式會更加踴躍和積極,甚至還會幫助同組學生解決問題,這樣使得本身內斂的學生會加大對其他同學的依賴性,而松散的學生也更加懶散,逐漸成為課堂上的旁觀者,使得以上同學很少進行獨立思考和課堂發言,最終使得積極的學生更加積極,懶惰的學生更加懶惰,使得學生參與度不均衡的形勢更加惡化。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教師并不是有意忽視行為懶惰或是性格內斂的學生,但是由于各種現實因素的限制,比如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內容繁雜,而在進行分組后能夠較快地開展教學環節,為防止一些學生耽誤課堂時間會以小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卻間接性地忽視了以上學生。而導致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問題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缺乏對小組合作探究的監管與督查,還有便是組內人員分工不夠明確和科學。
(三)小組合作探究中學生主動性有待提高
部分語文教師在正式開展小組活動時并未設置問題懸念或創設語文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而學生往往是處于被動的位置上,參與小組合作探究的積極性不高,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突出。其次,很多教師依舊沿用先前的教學方式來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其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降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的活躍度。同時,很多教師并未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引進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比如多媒體、投影儀等等,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比較陳舊,而教師也無法實現激趣教學。此外,還有的語文課堂上表現為教師積極性很高、學生積極性不足的問題,教師并未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層次,所設置的小組任務或比賽項目不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從而使得學生存在畏難心理,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最終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質量。
三、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優質合作情境
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化,當前的教學工作形式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轉變,傳統以教材+板書為核心的教學形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合作課堂了。在新高考背景下,為了提升語文課程的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的應用重視起來,在開展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將信息技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例如,《沁園春·長沙》一課教學中,這首詩將革命青年在動蕩時期的感慨和心情進行了充分表達。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大多以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詩詞及內容的記憶,對詩詞中所表達出來的豐富情感難以深入體會,不利于其閱讀理解。基于此,筆者便借助信息技術展開了網絡資源的搜集,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以及詩詞朗誦視頻等資源進行整合,并將這些內容制作成為微課通過視頻形式播放。通過播放生動的視頻和音頻,可以有效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在此基礎上,筆者在課堂上構建了一個“愛國主義”的合作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詩中作者所表達出來的鴻鵠之志以及愛國之情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并使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整首詩的朗誦。在朗誦中,首先讓學生相互討論每一句詩的情緒及重音所在,之后再讓每組學生輪流進行朗誦展示,每位成員負責不同的詩句,使其在朗誦中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情感。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作用,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實現了學習效率的大幅提升。
(二)設置探究任務,引導小組合作探討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在交流碰撞中實現有效的拓展,這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大有幫助。但是在以往的課堂中,因為課時限制,教師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內容講解上,留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較少,導致學生較為被動,能力也難以得到充分發展。對此,語文教師應該盡量給予學生探究空間,立于引導位置,弱化學生對教師講解的依賴性,通過多樣化的探究任務設置,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討,使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故都的秋》一課教學中,筆者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適當地開展小組合作,在不同的閱讀進度中設置不同的探究任務,如在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后,提出探究問題“你覺得作者是在頌秋還是悲秋?”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論點選擇分成不同的陣營小組,并從文章中找到對應的表達,輔助論點的表述。在這種探究任務的設置下,不同陣營之間的學生會產生競爭意識,進而會積極閱讀課文并參與小組討論,促進深入閱讀的同時,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再如,筆者介紹了作者郁達夫的生平以及《故都的秋》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分成小組,針對“請說一說,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作者眼里的秋天會是這樣呢?”這兩個任務展開探究,在任務的引導下,學生的討論會更加有方向,在小組成員之間不同觀點的交叉探討中,其思維得以進一步拓展和發展,對本文也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讀,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閱讀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開展小組活動,提升學生合作能力
小組活動也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展開形式,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對于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小組活動的開展中,可以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延伸,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度理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以及合作能力的綜合成長。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設置多樣化的活動,保持課堂上的活力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拿來主義》一課教學后,筆者在課堂中設置了一個“辯論”活動。首先,筆者根據本文的課文內容,設置了一個辯題主題——在當前時代,我們對文化遺產是否應該采取“拿來主義”?讓學生根據這一辯題選擇自己的持方,進一步展開合作活動。在這樣的辯論活動中,學生主要分成兩方陣營,一方支持應該采取,另一方則支持不應該采取,同陣營的學生需要密切合作,探討出富有力量的觀點。依據自身的觀點,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了深刻辯論,有的學生認為采取“拿來主義”可以讓我們的文化遺產更加繁榮豐富;有的學生則認為采取“拿來主義”會使我們的文化遺產變得“不純粹”……經過合作辯論活動,學生的視野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思維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四、總結
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路徑,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優質合作情境,設置探究任務引導小組合作探討,開展小組活動提升學生合作能力等,不斷優化高中語文教學成效,促進高效課堂構建,幫學生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王曉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轉變的研究[J].學周刊,2020(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