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德行和專業素質的培養。《財務管理》課程作為會計學等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掌握理財方法等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這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其意義深遠。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人才是關鍵。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將以《財務管理》課程中的財務理念與財務估值單元為例,重點探討如何結合專業知識,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開展教學,以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同頻共振。
【關鍵詞】財務管理? 課程思政? 財務理念? 財務估值
【中圖分類號】G5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027-03
一、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背景分析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財務管理》課程作為會計學等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財觀念、掌握估值方法等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這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就是要在傳授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二、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要素分析
(一)關于學生
多年來,筆者接觸到的開放大學的學生多以成人為主,他們大多有自己事業、家庭,年齡分布從20~50歲不等。工學、家庭學業矛盾比較突出。他們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其文化基礎也不盡相同。也正是因為學生的多元化,我們教師的工作才顯得更有意義。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理解和幫助學生,因勢利導,通過每一節課,發揮好學校教育的輻射和引領作用,通過日常教學,讓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學校、家庭和社會。[2]
(二)關于教師
開放大學的專職教師作為事業單位在編教師,他們均經過嚴格篩選和考核,有的還從事行政、黨務等相關工作,其本身具備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資源和能力。開放大學的兼職教師隊伍也很龐大,隨著近年來辦學標準和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來自各大專院校的資歷深厚的教師也成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中堅力量。
(三)關于課程
《財務管理》是國家開放大學會計學、工商管理等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是研究企業在一定的理財環境下,如何正確地進行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利潤規劃和營運資本管理,并處理好各方面的財務關系,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門應用性學科。課程中介紹的理財理念和估值方法對于學生的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開展《財務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1.總體目標
本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包括專業目標和思政目標。
在專業能力方面,我們力求讓學生理解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樹立財務管理的基本價值觀念;掌握籌資、投資、利潤規劃和營運資本管理等內容;掌握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內容;正確分析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有關財務決策問題。
與之相對應的,其思政建設目標是加強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掌握基本的理財技能,全面理解企業投資、融資、營運、發展的各個板塊知識的內在關聯,培養全局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財務分析角度,抽絲剝繭,找出事物發展內在因素的影響程度,并研究出對策,培養學生開拓、創業、創新的能力。
2.具體目標
基于《財務管理》課程作為會計學專業核心課,計算量大、難度高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不能生拉硬套,而是要將課程思政的元素巧妙融入整個教學環節中,做到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3]由點成線,由線到面的全面融合,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我們以《財務管理》課程中的財務理念與財務估值單元為例,具體而言,我們將要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第一,在知識層面,讓學生掌握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論和估值方法;掌握企業在籌資、投資、利潤規劃和營運資本管理中涉及到的貨幣時間價值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務理念,重點掌握貨幣的時間價值觀念和風險收益觀念。第二,在能力層面,讓學生能運用現值、終值、年金等知識剖析現實生活中的職業年金、按揭消費等財務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正確的理財方法。第三,在素質層面,認清過度透支的危害,摒棄一夜暴富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理財觀、金錢觀,掌握正確的理財方法,為學生在脫貧、自主創業等方面打下基礎。
《財務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設計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根據專業核心知識和思政育人的要求,課程將圍繞企業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活動展開,分七個板塊即總論、財務觀念與估值、項目投資管理、融資管理、利潤規劃與股利政策、營運資本管理、財務報表分析進行講解。以本課程為例,課程思政的挖掘點主要有:
仍以《財務管理》課程中財務理念與財務估值單元為例, 首先,開展課前導學,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有基本了解。在課程進行中,以過度消費、透支信用案例為切入點,用實際數字讓學生去感受幾何級的利息暴漲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不可挽回的損失,從而遠離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后,重點介紹財務估值方法中的單利、復利、年金內容。另一方面,通過正面案例如按揭購房、儲蓄買車的講解,培養學生合理規劃,適當儲蓄的習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理財觀,腳踏實地的工作,學以致用,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鼓勵廣大學生扎實工作、努力進取,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課前導學
教師通過學習群發布4個預習任務:
(1)讓學生搜集過度消費透支信用所引發的資不抵債的相關案例;(2)觀看國家開放大學平臺本課程第二章財務理念與財務估值中的《知識點1貨幣的時間價值》《知識點2復利》《知識點3年金》的視頻;(3)學生觀看之后完成隨學隨練;(4)教師同時推出2次為時20分鐘的在線答疑。
2.課中學習
(1)課程引入:
以過度消費、透支信用案例為切入點,導入貨幣的時間價值之復利、年金的計算,從數值上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其危害。
2020年,珠海西區女孩陳某燒炭自盡。經查,月薪僅3000元的陳某,名下有14張信用卡,合計欠款達到87萬多元。同年,南京大學畢業生許某墜亡。跳樓前1年時間里,許某從10家金融機構累計貸款7.2萬余元。截至事發,尚有9筆累計2.15萬余元貸款未還清。
拋出問題:導致這些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學生討論,教師分析:
導致上述事件的原因有兩類:
首先,是外在環境的因素。在鋪天蓋地的小貸廣告的攻勢下,我們的年輕人輕而易舉就能從花唄、借唄、白條等小額信貸平臺貸款,讓他們透支信用、盲目消費,若沒有足夠家庭經濟能力支持,又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習慣,其結果就是背負更多債務,甚至陷入高利貸和詐騙的圈套。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孩子們缺乏一定的金融知識,缺乏對經濟現象的辨別能力,沒有看到隨意貸款背后的問題,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技能。本課程就是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主體知識講授:
就財務理念與財務估值中的貨幣的時間價值、復利、年金展開講授。介紹單利、復利、年金的概念、公式及其推導過程、查表方法、插值法等基礎知識。在例題的選擇上,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選擇。
反面案例選取的是貸款遭遇高額利息的案例,旨在從金額上,讓學生切身感受透支信用、過度貸款帶來的后果。
正面案例選取的是按揭購房的案例,并加入階梯存錢法的介紹,旨在培養學生理財規劃的能力,養成儲蓄的習慣。
(4)課堂練習:
教師發布關于按揭購車的習題任務,讓學生運用當天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并解答。教師觀察學生答題情況,可適當給予啟發,并評講習題。注意培養學生耐心細致、刻苦鉆研的精神。
(5)歸納總結:
教師對本節課知識點進行梳理,總結歸納。指出當今中國年輕人儲蓄意愿下降,過度消費、過度負債的現象嚴重。有數據表明,中國90后年輕人的人均負債比高達1850%,且每個90后年輕人平均負債超過了12萬元。消費的作用不可否認,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發展,但是對于個體而言,一直超前消費,將會陷入負債和借貸的深淵。
在新冠疫情沖擊下,中國沒有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高度依賴財政救助來維持社會穩定,也平穩度過難關,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民眾長期以來量入為出的傳統,積累了足夠的家底。可見,合理規劃,適度儲蓄,無論是對個人、對家庭,還是對社會,對國家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筆者一直在思考,基于財經類課程技術性、計算性強的特點,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學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知識傳授本身,但對學生而言,學會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固然重要,但要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積極樂觀地面對今后的生活與工作,就需要有價值的引領。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深度挖掘提煉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素質,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廖妍姣.高職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析——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2).
[3]李曉燕,王偉.“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
作者簡介:
馬蓉(1979年-),女,重慶渝中人,講師,經濟學學士,主要從事開放教育財經類課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