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化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為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滿足人們的需求,不斷地推陳出新,更新新的教育發展理念。2021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筆者注意到,在文件中不斷提及“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等相關問題。由此看來,傳統文化不論在以前還是現在,都在教育中依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筆者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師,認為初中音樂課堂是音樂學科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筆者將通過淺析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以期對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這方面知識增添一份力量。
【關鍵詞】美育? 傳統文化? 初中音樂課堂?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0-0153-02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要求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能夠陶冶高尚的情操,更能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這就要求教師需根據所處的實際教學環境,大膽改變、嘗試、創新,從而真正有效地實現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滲透中遇到的問題
(一)適當完善課程設置
完善的課程設置,不但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而且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視度。現階段,初中學校設置的音樂課程,均為每周一節,課程時間為40分鐘。筆者結合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又結合了目前教學實際情況,認為要想將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得到細致的滲透,目前的課程設置可根據每所學校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完善。
(二)缺乏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曾指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的必要前提”,但傳統音樂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滲透中,學生則出現了缺乏學習興趣的問題。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方面,是傳統思維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大都認為學好學科課程,才是學習的關鍵,而音樂課程作為非學科課程,是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的。由此看來,音樂學科本身吸引學生興趣的能力就不充足,而傳統文化又要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可想而知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傳統思維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中學生還處于青春期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有性格叛逆、自我意識強等特點,與傳統文化音樂學習相比較,他們對流行音樂等音樂的學習會更加感興趣。
筆者認為,以上兩點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會嚴重地影響到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所以,在今后的音樂教學工作中,還應將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作為教學首要任務之一。
(三)實踐利用不充分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曾指出“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強調學生的基本實踐”。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有時教師會只注重理論教學,而有時也會存在實踐不及時的現象等。所以,這就直接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沒有有序結合,缺乏有效的音樂實踐過程,從而使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達不到標準。
(四)課堂評價利用不充分
評價一直在教育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對學生本節課或本階段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不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自信心,而且有利于檢驗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果。
筆者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發現,教師在整個課堂評價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學生的課堂評價微乎其微。這就說明在音樂課堂整個評價過程中,過于強調了教師的評價者身份,而忽略了學生作為評價者的身份,沒有完全利用好課堂評價的功能。而要想將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上的滲透能夠更加細致、深入,就一定需要將課堂評價充分利用起來。
二、有利于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滲透的有效途徑
(一)鼓勵學校完善音樂課程設置
鼓勵學校完善音樂課程設置,是有利于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認為,傳統文化在每周一節40分鐘的音樂課堂中的滲透度是不夠的。因學生獲取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是依托在音樂課堂中的。所以,學校應當發揮課程作為主要載體的作用,設置完善的音樂課程體系,從而進一步推進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比如,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增設一節音樂校本課程,或者定期邀請一些專業并對傳統文化有更深造詣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講座、輔導等。這樣不但可以繼續延伸傳統音樂課堂中滲透的傳統文化,還可以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促使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有更細致、科學的滲透。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有利于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的有效途徑之一。
筆者認為,音樂是不重要的非學科這樣的固有思維影響著大多數學生,也從根本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在實際的教學中,音樂作為非考試學科,學生大多都不重視。其中,九年級學生在面臨升學考試年時,學校及家長更是督促并強調學生要將全部精力關注到考試學科上去。因此,這直接導致了中學生的注意力及興趣發生變化,而這樣的傳統思維實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所以改變固有傳統思維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對固有的傳統思維進行改變。一方面,隨著國家對美育的高度重視,我們應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吸取優秀省份的舉措,大膽探索將藝術類學科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引起學生重視,重拾對音樂學科的注意力及興趣;另一方面,需要學校、教師及家長的通力合作,積極引導學生學習音樂學科,這樣才會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也為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從學生喜愛的音樂類型角度出發,設置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器樂教學輔助傳統文化滲透的方式等。
那么,筆者以在器樂教學輔助傳統文化滲透的方式為例,展開說明一下。現代音樂教育課堂中,沒有器樂是不完整的。器樂教學可以改變“一唱到底”的固有模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提高對音樂理解力,表達、創造能力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謂受益終生。比如:因面對的學生類型不同,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設置一個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演唱或演奏器樂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這樣不但能夠克服某些中學生因嗓音條件羞于表現音樂的困惑,而且能夠通過器樂演奏激發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的熱情及興趣,促使學生在一點一滴的滲透及積累中增長音樂知識,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
(三)在課堂中加強實踐
筆者認為,在課堂中,加強實踐活動,是有利于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的有效途徑之一。比如: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教師不應光注重理論教學,應利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以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獻上最潔白的哈達》為例,它是藏族民間歌舞“弦子”中一首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在音樂課堂中,學生初次聽到“弦子”這個詞語一定是非常陌生且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如果教師結合藏族弦子舞,帶領學生們在課堂中跳一些藏族弦子舞的基本舞蹈動作,活躍氣氛,再配合講解相關的背景知識,那么學生們在課堂上便會更容易地理解“弦子”。緊接著,教師也可在此基礎上,即刻在接下來的課時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及時的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應用及創新實踐。
筆者相信,課堂中不斷加強實踐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們詮釋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發揮自己的音樂創新、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達到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
(四)巧妙利用課堂中的評價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均分別強調了音樂課程評價的重要性。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利用課堂評價,因為它像一面鏡子,既會看到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的不足,也會進一步推進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
課堂評價環節中,教師不光要做主導評價者,也需要引導學生作為評價主導者。比如:教師可通過評價環節讓學生自評,從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否隨著對傳統音樂知識的累積,有了對音樂的新認識,從而在一次次評價中慢慢升華到自己是否對傳統文化有新的認識及理解等。筆者相信,在此過程中,教師及學生,都會有不菲的收獲及全新的反思、認識的。
三、結束語
面對現代化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不斷地更新,筆者通過淺析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滲透中遇到的問題及有利于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滲透的有效途徑兩方面對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進行了論述。以期對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這方面知識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筆者相信,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傳統文化在初中課堂中的滲透,學生一定會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為細致、透徹,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最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1
[3]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1
作者簡介:
董彬彬(1990年-),女,漢族,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