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馨憶 楊艾倫
摘要: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是指大學生對新媒介的認知能力,解讀、批判新媒介的能力以及對新媒介的參與運用能力。文章通過歸納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大學生在面對新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特點,從場依存型大學生新媒介素養自我培育,改進教師和輔導員的新媒介素養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協同育人、凈化新媒介環境等方面提出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提升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認知風格;新媒介素養;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B8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07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云南藝術學院2018年科研基金項目“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KYJJ23
隨著互聯網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高度融合,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環境,正確理解和善于運用新媒介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素養。對外部刺激信息的認知加工過程以及對客觀事物提供的線索的依賴程度影響著人的認知過程,當個體更傾向于借助外部參照對事物作出判斷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時,同時容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場依存認知風格的大學生在接觸新媒介時表現出的選擇與理解、評價與質疑、創造與批判的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和諧穩定和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新媒介素養的概念
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在1992年提出的媒介素養定義得到我國較多專家學者認同,認為媒介素養是一種能力,是人們在面對媒介信息時,所具有的選擇理解能力、研究整合能力、質疑評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1]。這一界定重點強調了媒介素養是一種加工媒介信息時的綜合能力。
新媒介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出現的“交流”手段,可具體表現為基于信息科技、移動通信而開展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具有交互性、結構層級減少、依托互聯網傳播的特點[2]。美國新媒介聯合會提出“新媒介素養”由視聽和數字素養相組成,是由聽覺、視覺、數字素養等三方面互相疊加構建的一種能力和技巧,以及對數字內容進行二次處理的能力[3]。這一界定強調了接觸新媒介時對媒介的感知能力,接收到媒介信息時的理解和判斷能力以及對新媒介的參與和運用能力。
二、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特點
認知風格是個體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描述了個體在認識外界事物和問題解決中表現出的特點,反映了個體知覺信息時的特定偏好。這樣的偏好,在對新媒介的接觸和認知、解讀和批判中也是存在的。個體在進行認知活動過程中,更傾向于利用外在的信息或參照線索,在決定或實施自己的某個想法前,常常會先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與做法,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外部情況來作出最后的決定,這樣的認知風格被稱為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導向的人格特征
場依存型的大學生對接觸到的新媒介及其信息的認知、判斷和態度更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干擾,特別是當環境中出現更權威的人物時尤其容易受到影響[4]。他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對方情緒的變化,有著較強的共情能力,與他人交談時,對對方表達出的社會性內容較為敏感,在對新媒介信息的獲取、分析、評價上表現出明顯的社會性導向的人格特征。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大學生偏向于基于周圍環境去界定外界信息,他們對社會線索較為敏感,因此,場依存型大學生在對新媒介的評估判斷上,容易站在大部分人或者“意見領袖”的一邊,更愿意順應“網絡民意”。
(二)表現出較少的推理技能
場依存型的大學生更偏向于按材料的原始邏輯接受觀念,偏愛直觀的信息和情景[5]。在認知媒介信息時,外部環境的信息反饋在認知判斷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他們較少在認知過程中運用推理策略,并且認知和判斷的結果很容易受他人左右。相較于邏輯清晰的理性事物,他們對感性的事物更感興趣,信息獲得、作出判斷多依靠合作,喜歡討論問題,在平常的認知過程中,常采用非分析性的知覺方式[6]。在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他們運用新媒介搜集匯總其他人觀點看法的概率要高于他們獨立全面思考的概率。
(三)容易運用新媒介與他人形成交互
多元化互動性是新媒介的重要特點。場依存型大學生更愿意大量接觸客觀事物,在與人相處中共情能力強,樂群性強,在人際交往環境中表現得較為自信[7]。以互動為主的交互式媒介運用的環境,為場依存型大學生提供了積極主動參與到新媒體運用活動中的興趣所在。場依存型大學生受環境的影響較強,與他人討論是他們得出對新媒介信息認知和判斷結果認知的重要途徑,判斷容易受到群體觀念的左右。在新媒介環境中,參與者的互動是新媒介運用中的重要方面,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大學生更容易適應和參與到與其他人參數互動的情景中。
三、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提升策略
大學生群體在新媒介素養方面主要有下列幾種特點:一是從新媒介的接觸情況上來看,新媒介已經成為大學生每天接觸的最主要的媒介,對于新媒介的依賴性比較強;二是從新媒介的認知情況上來看,絕大部分大學生都對大眾媒介的功能有基本認知,對新媒介及其傳遞的信息能較為理性地分析;三是從對新媒介的辯證思考能力來看,面對多元的媒介信息,大學生較為缺乏思考意識,對信息的判斷思考主觀性、片面性較強,對信息掌握的全局意識也較為欠缺;四是從新媒介的運用能力上來看,大學生對新媒介技術的利用能力還停留在比較基礎的水平,缺乏積極參與的意識,大部分大學生有利用新媒介參與公共事務的想法,還有待真正付諸實踐,但存在運用新媒介時批判性思維不足,能力有待提高的特點[8]。結合大學生群體新媒介素養和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特點,我們可以對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大學生實施以下三點新媒介素養提升策略。
(一)加強場依存型大學生新媒介素養自我培育
一是理性地接觸和使用新媒介。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大學生應主動克服周圍的環境干擾和他人意見的影響,堅持獨立個體的思維能力,在新媒體的接觸、認知、解讀、運用等環節中需要全面思考,以最大限度減少新媒介的消極影響。做到對新媒介的認知不止簡單地劃分對與錯;做到客觀理性分析,不夾雜個人喜好;做到獨立思考,摒棄對他人和環境提供信息和參照的依賴。二是辨明真假是非,建立自己的標準。場依存型認知風格大學生不能因為自己個人喜好而盲從,不因自己的主觀喜好而影響對事物的判斷。在冗雜的新媒介環境中要能抓住重點,對“專家”的說法秉持批判的態度,思考媒介為傳遞信息的目的、意義,信息中有沒有疑點,別的媒介對待同一信息觀點和態度是否一致,接下來大眾對信息的輿論導向可能是什么等問題,做到辨明真假是非,建立自己的標準,避免成為散播謠言的助手。
(二)改進教師和輔導員的新媒介素養教育教學方式

專任教師和輔導員是高校中對大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如果教師和輔導員的新媒介素養教學教育方式能較好地與學生的認知風格相匹配,將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在開展對場依存型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教育教學時,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交互式教育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交流探討的平臺;同時,具有場依存特征的學生在學習中喜歡有序信息的引導,需要適時提示,因此在輔導員和教師開展新媒介素養教育教學時應提供結構化信息和額外的引導。引導學生掌握各類新媒介工具的使用方式,正確認知和自覺運用媒介信息傳播規律,提高獲取新媒介信息的效率,帶著批判思維應用新媒介信息。
(三)加強協同育人,凈化新媒介環境
場依存型大學生易受環境干擾,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新媒介環境,加強媒介運行規范化建設,強化新媒介行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9]。從新媒介運營政策法規的建立健全、新媒介運營的監管到媒體人在實踐工作中自覺提高自身修養等各個方面協同發力,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人人爭做“四有”好網民,共同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為大學生成長學習構建一個清朗的新媒介環境。
四、結語
目前正處于新媒介快速發展的時代,當一股強大的傳播信息流與形式多樣的傳媒文化涌現的時候,有策略地利用新媒體、能夠主動思辨的能力對于場依存型大學生來說是追趕時代潮流的風帆。從這一方面來說,場依存型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新媒介素養的養成和宣傳思想工作的引導對于增強場依存型大學生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堅定青年信心、鼓舞青年斗志、凝聚青春力量,引導廣大青年弘揚主旋律、堅定聽黨話、跟黨走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白傳之,閆歡.媒介教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2.
[2] 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5-20.
[3] 張志安.新媒體素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0-32.
[4] 陸曄.中國傳播學評論第三輯 媒介素養專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6.
[5] 段京肅.大眾傳播學: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9.
[6]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45-65.
[7] 卜衛,任娟.超越“數字鴻溝”:發展具有社會包容性的數字素養教育[J].新聞與寫作,2020(10):30-38.
[8] 李德剛,何玉.新媒介素養:參與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養教育的轉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12):39-40.
[9] 蔡騏,李玲.信息過載時代的新媒介素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9):120-124.
作者簡介 郭馨憶,碩士,講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楊艾倫,碩士,助教,專職輔導員,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民族藝術傳播與網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