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范曉磊
【摘要】新冠疫情給當今社會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上課方式,許多學校在疫情期間都采用網絡授課方式教授新的知識,這時候機構知識庫就發揮了巨大的的作用。機構知識庫顧名思義,也就是學術資源的一個儲存網站。許多高?;蛘邌挝弧€人都可以利用這一網站上共享與存儲的知識資源,本文結合這些內容,對高校在網絡培訓中如何應用知識庫進行研究,充分發揮機構知識庫自由傳播知識的理念,充分利用學術資源,為高校學生網絡培訓提供服務。
【關鍵詞】機構知識庫? 高校? 網絡培訓? 應用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7 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和專題項目),項目名稱:高校機構知識庫生態系統研究,批準號:2017SJB0288。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063-03
一、引言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這使得互聯網絡技術也水漲船高,相關的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直接推動了互聯網技術朝著十分喜人的方向發展,信息革命帶來了互聯網絡技術,互聯網絡技術衍生出了物聯網等許多發展方向,在互聯網絡當中,對于知識的共享可以建成數據知識庫,也可以建成機構知識庫,一般來說,機構知識庫就是由某一機構建成的,對于這一機構所擁有可以獲得的各種知識進行互通共享的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以供這個機構當中的人不受限制的學習,對于知識的傳播是有非常多的好處的,所以在二十一世紀初機構知識庫這一概念提出之后,許多大大小小單位都開始自發構建機構知識庫,經過很多年的發展,不少單位已經擁有自己的專屬機構知識庫,雖然我國許多學術機構和高校對于機構知識庫的構建仍然對于國外處于較為落后的程度,但是經過不斷的摸索也得出了不少成績,尤其是高校單位,因為高校單位工作意義本就不同,他們肩負著傳播學術給學生的重任,所以構建機構知識庫是將知識開放最便捷的途徑之一,也是大勢所趨。
當今許多高校的機構知識庫,網頁規模都比較大,而且能見度比較高,學術成果也比較多,文檔相對來說足夠豐富,可以足夠在疫情期間供高校學生、培訓學員學習,為此,許多學校都將機構知識庫應用到了網絡培訓之中。
二、高校機構知識庫
(一)高校機構知識庫普遍定義
一般高校單位中的機構知識庫就是針對高校單位中學生與員工知識資源獲取服務的一套系統,通常來說,這個系統是用來管理和傳播高校單位所能獲取到的和已經擁有的知識文化的一個數字化產品,這個數字化產品可以看作是一個數字化資源合集,用較為專業的語言來說,就是通過捕捉這個高校單位所擁有的各個部門或者團體,再或者個人的知識成果或者智力產品,在將這些捕獲的資源共享到這一平臺,供高校單位所有學生與員工學習,而且一般來說,這些可以共享的知識資源都是可以進行被分類、被加工、被整理和被保存的[1]。
(二)高校機構知識庫特點
高校機構知識庫一般都是由高等院校自主進行建立的,建立這個知識庫的目的就是自由分享知識,方便大家學習,供高校成員方便獲取與利用,所以高校知識庫當中的學術資源一般是通過高校成員收集,經過高校成員整理,可以經過高校成員檢索,可以被高校成員保存,對于這一知識庫,具體其特點可以闡述為以下三點:
第一,高校機構知識庫的特點就是由高校構建,因為一般來說某一個高校單位的機構知識庫就是專門屬于這一個高校單位所擁有,一個高校單位可以擁有多個機構知識庫,但是一個機構知識庫一般只服務于一個高校單位。
第二,高校機構知識庫的特點就是只服務所屬高校單位人員,這些所屬人員一般就是在這個高校所就讀的學生、培訓學員,在高校當中任職的教師和高校當中其他一些在崗任職人員,而且就讀學生一般畢業后不再受到高校機構知識庫的服務。
第三,高校機構知識庫的特點就是屬于數字化產品,高校機構知識庫的建立是以網絡為依托的,很難涉及現實中紙質、實物產品,類似于網絡上的數字化圖書館[2-3]。
三、高校網絡培訓應用機構知識庫
(一)高校網絡培訓應用機構知識庫
高校網絡培訓在新冠疫情前就已經初露風采,新冠疫情的居家隔離促進了網絡培訓課程的發展,網絡技術使得高校網絡培訓的發展更近一步,將高校機構知識庫應用到網絡培訓當中,有利于學生、培訓學員自主學習,也有利于教師壓力的減輕。
(二)高校機構知識庫平臺建設
(1)執行速度要快
無論是什么數字化產品,執行速度都是數字化系統的首要要求,并且這也是對于一個數據庫建設是否完善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一個成熟的高校機構數據庫可以供人們使用,那么執行速度就一定要做到高效,為了實現這一點,應當對數據庫運行的許多影響因素進行較為精細的控制,第一點就是要控制網絡帶寬,網絡帶寬是控制網絡運行速度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網絡帶寬較小,那么不僅高校成員訪問量小,而且在進行長時間訪問之后,也會受到一些運行阻礙,想要正常進行網絡培訓,那么就應當加大網絡帶寬,提供可以供許多人共同使用的足夠帶寬;第二點就是要保證服務器承載量,服務器承載量一般是對于同時訪問人數的一個接納量,一般高校一個班級成員是四十五人左右,一般來說是十個以內的班級共同授課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所以服務器承載量最,要保證有五十人,最多需要保證可以順利無阻礙地接納1000人左右。
(2)友好的數據庫界面
數據庫界面是用戶使用這一數據庫的第一印象,想要保持良好的網絡培訓心理狀態,那么就需要一個友好的數據庫界面,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員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員學習培訓內容積極心理,還可以間接減輕教師壓力,是一個一舉兩得的事情。
(3)注重功能的全面性設置
機構知識庫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高校成員、學生及培訓學員,所以更加全面的、人性化的設置可以保證用戶使用效率,提高機構知識庫平臺服務質量,在網絡培訓當中也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習培訓內容的學生、培訓學員與教授內容的老師,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可以以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使用人員提出建設性意見,對于功能的創新性改進是促進網絡培訓課程的益處。
(4)定期維護
信息時代由于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在高校機構知識庫當中接收與反饋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為了更好地服務網絡培訓等課程需要,定期對高校機構知識庫進行維護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清理多余有害垃圾,另一方面還可以對系統漏洞進行及時補救,不斷完善平臺建設,對于網絡培訓知識與學習內容的更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高校機構知識庫內容建設
(1)高質量的學術資源
既然是在高校單位,那么高校單位當中的機構知識庫里的學術資源內容就一定要保證高質量,高質量的內容有利于促進師生發展,推動學校進步,而且高質量的知識是高校機構知識庫水平高低的側面反映,在網絡培訓課程當中,高質量的學術資源可以保證學生和培訓學員學到的知識密集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
(2)充足的資源數量
高校單位開設網絡培訓課程,既然是在高校機構知識庫當中進行,那么對于學生和培訓學員在網絡培訓課程中所學的知識需要另外其他知識進行補充的時候,學生也可以在高校機構知識庫中進行檢索學習,如果學生和培訓學員在網絡培訓過程中需要另外補充知識,在高校機構知識庫中檢索不到,那么學生和培訓學員是有可能放棄學習了解新知識的,這對于學生和培訓學員知識的擴展來說是不利的,所以保證充足的資源數量,是保障學生和培訓學員學好網絡培訓課程的后盾。
(3)多樣化的資源類型
網絡培訓往往是單一類型的一門課程培訓,但是人的思維是活躍的,一門機械課程可能涉及到一門美學科學,如果學生、培訓學員在學習完某一網絡培訓課程之后,對于其中的某一細節分支感興趣,這一細節分支可能不是網絡培訓課程所屬的這一類型的知識內容,但是如果學生、培訓學員可以非常便捷地在機構知識庫中尋找到相關內容,那么學生、培訓學員就非常有可能繼續進行自主學習,因此保障高校機構知識庫中多樣化的資源類型可以促進學生、培訓學員學習的主動性。
四、結語
正確的道路帶領人民致富,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我國許多產業與技術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網絡技術就是其中之一,網絡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在這兩者之間,教育也在二者相互推動發展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以網絡為基礎的教育可以在上面生根發芽,目前來說最常見的就是網絡課程與網絡培訓,如今加以機構知識庫的輔助使得網絡課程與網絡培訓成果更加卓越,機構知識庫建立的目的,就是使知識得到自由的共享,將機構知識庫應用到網絡培訓當中,使得網絡培訓變得更加輕松,授課方式與接收授課方式都更加便利,學生、培訓學員在進行學習培訓的方式、時間與環境都變得寬泛了許多,不再會受到嚴格的控制,這讓網絡培訓變得更加便捷,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時長較長的網絡課程也能成為現實,要想繼續推動機構知識庫在網絡培訓中發揮的作用,就應當規范機構知識庫建設,對于機構知識庫的構建與知識庫維護,都應當始終保持嚴格的標準,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得高校成員可以更加無憂,更加迅速地獲取知識資源,為此高校機構知識庫一定要做到擁有較高的執行速度與友好的數據庫界面,而且對于人性化功能也應當順應時代發展,及時進行創新,同時對于高校知識庫的維護,一定要做到定期嚴格進行維護,要有一定的標準,在標準的規范下進行維護,一方面有利于機構知識庫的安全運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維護人員的工作執行。無論如何,在網絡培訓當中應用機構知識庫都是非常明智的一項選擇,在網絡技術發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這一項舉措勢必會得到更為光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英杰.基于UTAUT模型的高校網絡培訓教師接受度實證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18-25.
[2]胡玉琦.用Dokeos平臺構建鋼鐵企業職工網絡培訓系統[J].山西冶金,2014(2):103-105.
[3]汪琴,張建文,張智萍,謝智敏,郭倩玲.機構知識庫可持續發展策略[J].情報雜志,2017(5):168-171+178.
作者簡介:
孫宇(1983年6月-),助理研究員,現工作于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網絡教育分院。
范曉磊(1983年9月-),情報學碩士,現工作于南京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