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對高校的招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高考總分變化,學生層次感明顯;報考科類變化,原錄取排名參考科學性有待加強;錄取批次調整,中低端學校招生緊迫感增加;志愿填報模式調整,考生的選擇空間更大。面臨新的形勢,高校要從自身內涵建設、就業前景和生涯規劃、招生宣傳三個方面加強招生工作。
【關鍵詞】新高考模式? 高校? 招生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7.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025-02
一、新高考改革對招生的影響
(一)高考總分發生變化,各階段學生層次感明顯加強
2021年江蘇新高考改革方案后,語數外采用全國統一卷,分值150分每門,首選科目總分100分,以上都按原始分計入,總計550分。再選科目每科滿分100分,按等級賦分計入。新高考改革后總分750分。根據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符合第一階段填報條件的考生分數段位排名,2021年歷史等科目類每分均值人數353人,最高值達639人;物理等科目類每分均值人數614分,最高值達1076人,有32個同分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沒有超過2000分的同分人數。根據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新高考改革實施后,同分人數減少。歷史等科目類比原文科的同分人數均值、每分同分人數值略低,不明顯;但物理等科目類比原理科的同分人數均值、每分同分人數值大幅降低。新高考改革后,總分750分,考生分數的密集度大幅降低,考生之間的層次感通過分數可以盡顯,考生分數的同質性被弱化。
(二)報考科類發生變化,原錄取排名參考科學性有待加強
2021年考生報考科類由改革前的文科類、理科類、體育類、藝術類4個科類,調整為普通類、體育類和藝術類3個科類,每個科類按考生的首選科目不同分為歷史等科目類和物理等科目類。江蘇08高考方案中,文科考生選考科目必須有歷史,理科考生選考科目必須有物理,且滿足各個學校規定的選考科目等級后,方可報考。而改革后,取消了文科理科,統稱為普通類。科類的變化雖區別于之前方案,但各個學校在實施執行計劃過程中,大體沿用傳統文理科分法。譬如,雙一流高校南京大學公布的15個雙一流學科中,有3個學科在文科招生11個學科在理科招生。在《江蘇招生考試2021招生計劃專刊》中顯示原文科招生的類別均為歷史等科目類,原理科招生的類別均為物理等科目類。但歷史等科目類、物理等科目類下各學校根據專業要求和實際情況,又分為若干專業組,譬如南京師范大學在歷史科目類中分為7個專業組,有專業組首選科目和再選科目要求為歷史+不限,也有專業組首選科目和再選科目要求為歷史+思想政治,每個專業組的要求不一致,導致了生源不一致,最終導致分數的差異。而這種分數的差異帶來排位的變化和去年是不一致的。因此,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候,原錄取排名可以參考,科學性有待加強。
(三)高校招生錄取批次調整,中低端學校招生緊迫感增加
錄取批次調整帶來的顯著變化是部分本科高校利用錄取政策的紅利將不復存在,“一些專業扛旗、部分專業搭順風車”[1]現象將得到改變。原本不同批次招生的本科院校想要招錄優質生源的首要辦法是升格辦學,譬如原本三院校升格為本二院校,原本二院校升格為本一院校,在批次招生的模式下,生源數量和質量是有保障的,新高考錄取批次調整后優勢不再存在。錄取批次調整還給中低端本科院校帶來巨大的生源壓力。試點省份高水平大學因為有充足的生源,又可以對學業水平考試合格性考試成績的等級予以限制,可以確保生源質量不降低,省屬高校和高職院校部分優勢專業生源質量還有所上升。[2]處于金字塔頂端的高校無論批次怎么調整,影響較小;處于中低端高校生源競爭趨勢激烈。頂端學校在學校底蘊、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就業等方面優勢得天獨厚,中低端學校很難在某一個方面與之持平,更別提超越,起步較晚的本科院校如獨立學院生源壓力將更大。
(四)志愿填報模式調整,考生的選擇空間更大
新高考改革的突出亮點在于以生為本,從學生主體出發,力求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需求,增加學生的選擇權[3]。江蘇08高考方案中,考生填報志愿實行的是以高校為基本單元的模式,可以填報8個高校單元,每個基本單元可以填報6個專業和1個服從志愿。新高考方案實施后,考生可以填報40個院校專業組志愿,每個院校專業組可填報6個專業和1個服從志愿。以上數字的對比,能清晰地反映出志愿填報模式改變帶來填報的高校數量和填報的高校專業數量上的變化,這就給考生有了充足的選擇機會和被錄取的機會。志愿填報模式調整,還體現了考生選擇的側重點發生變化。以往高考,考生以選擇高校為目標;新高考改革后,考生需要以選擇專業為目標,盡管高校的排位影響還占有一定的因素,但新政策導向點是與將來職業匹配的專業。考生關注點需要由“能不能上這個大學”轉移到“能不能讀這個專業”的認知上,要匹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未來就業意向。
二、新高考模式下高校招生應對策略
(一)核心點:積極加強自身內涵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新高考模式下高校要想取得長足穩定的發展,對其自身定位的精準把握顯得尤為重要,應用型高校應該充分突顯學校的辦學背景與辦學特色,專業實踐的優越性與社會的對口性[4]。新高考改革后,高校招生不再以高校作為填報志愿的單元,以高校為單位的招生走向幕后,高校專業組和高校專業走向臺前。改革之前高校招生更多的是宣傳高校的突出優勢,改革后高校招生宣傳的重點是專業組和專業,高校的競爭模式演變成校內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相近專業之間的競爭。因此,不是高校怎么優秀或者有特色,而是高校中某專業組或專業有什么吸引考生的特色。新高考改革后,錄取批次調整和專業組模式招生,倒逼高校必須加強符合自身人才培養模式定位的改革和影響,高校不僅要從整體角度出發提升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更要從局部出發,革新專業,強化已有優勢專業,拓展新專業,淘汰弱勢專業。
(二)關注點:就業前景和生涯規劃
招生工作是就業工作的前提,就業工作成效又影響招生工作。就業工作是一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體現,是一個高校人才培養社會認可度的體現,就業工作不僅高校高度重視,更是每個考生及其家庭高度重視的方面。因此,專業組或專業的就業前景在招生宣傳工作中,就成為考生特別的關注點。高校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回應考生迫切的關注點。一是加強招生—就業—培養三位一體機制,連貫培養,缺一不可。把考生作為一個整體,從入校、學習、就業形成個性化的定制培養方案,讓考生明白經過高校階段的學習,自己將會如何應對未來的社會。二是高校在回應過程中,不僅要公示公布畢業生就業情況,更要公布就業質量。高質量就業更能吸引優質生源。三是要將職業生涯規劃前置到選考科目中去。首選科目和再選科目的重要性突出,科目的選擇不僅對將來報考專業組產生很大影響,更對未來就業產生隱形的引導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優勢,將生涯規劃教育帶進高中,帶進課堂。政策執行部門可面向社會征集生涯規劃指導專家,統一指導、實施,更利于回應考生發展的關注點。
(三)突破點:招生宣傳
招生宣傳工作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對考生的影響至關重要。2017年浙江省首次改革,招生工作就面臨弊端和問題[5]。面臨新高考的模式,高校招生宣傳應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高校招生宣傳內容應適應新的形勢。改革前高校招生宣傳一般都會凝練自身特色和優勢吸引考生,一般來說有學校介紹、特色優勢、招生簡章和計劃、就業前景、名師名人等;招生宣傳老師也基本上掌握了平行志愿的填報技巧。新高考改革下,招生宣傳的內容還需要突出對專業組和專業的解讀。尤其新方案政策比較復雜,這就要求招生宣傳老師必須將新高考方案、志愿填報方法等政策精讀、內化、外顯。
其次,高校招生宣傳時間相對固定,一般來說在高考分數公布后,志愿填報前,這種集中宣傳的方法雖有效,但在新高考形勢下,不能滿足考生和家長需求。高考填報志愿單元數由8至40,數量擴充5倍,考生和家長很難在短時間內對自己心儀的學校的專業組、分數段所對應學校的專業組做到全面了解;而且集中宣傳期間,考生和家長將會面臨招生咨詢會中各個學校海量信息的“狂轟濫炸”,針對性不強,效果不明顯。所以,高校的招生宣傳工作的時間一定要前置。前置到高二選科時、高三心理調適講座、優秀學子回母校等日常時間。
再次,宣傳的方式要適應新的形勢。
總之,新高考改革給高校招生工作帶來很多的挑戰和機遇。高校如何適應新形勢,加強自身建設,采取多樣化的舉措提升生源質量,是避不開的話題。本文更多從實踐層面進行研究分析,新高考模式下招生工作生源競爭行為公平性等理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趙良君,申靜.高校生源質量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9(7).
[2]王新鳳.新高考模式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隱憂及應對[J].高教研究,2021(6).
[3]劉玉君.從“碎片化”到“整體性”:新高考改革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重慶高教研究,2020(1).
[4]劉志軍,王宏偉.高校招生需要“精準選拔”[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39):99-103.
[5]王新鳳,鐘秉林.新高考公平性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基于浙滬經驗[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4):38-46.
作者簡介:
賈成俊(1982年-),男,江蘇鹽城人,主要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招生與就業、創業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