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安娜 金智歡
【摘要】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自古以來便具備了解政治、促進和諧、修身養德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馬克思主義視覺下運用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具備充足的理論基礎。我國當前民族音樂教育存在面臨重技輕論、保障不全等自身困境,同時又面臨市場經濟沖擊、外來音樂滲透等外部環境挑戰。因而亟需探索中國民族音樂課程的改革目標,實現民族音樂教育和思想政治的有機統一,為中國民族音樂課程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找尋實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中國民族音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48-04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音樂課程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有效實踐,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行動式回答。當今,黨迫切需要專業知識人才和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迫切需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中國民族音樂天然具備滋潤心靈、陶冶情操的思想教育作用,其以藝術感染力不斷充實、豐富乃至改造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高校中的中國民族音樂課程不但是專業技能知識的薪火相傳,更應成為價值引領的實效載體。
1.民族音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演進的歷史溯源
1.1古代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早在原始社會后期便已萌芽。《尚書·舜典》中言及:“夔,命汝典樂,教胃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可見遠古先民對音樂教育在人格塑造和思想洗滌方面作用的認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思想學說的繁榮,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進一步被明確和重視,形成了以下方面的功能:
以樂知政,以樂治國。周代制訂了禮樂合一的禮樂制度,深入挖掘了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使音樂成為古代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的文化工具。《呂氏春秋·適音》曰“觀其音而知其俗矣,觀其俗而知其政矣”,意指音樂與政治相通,通過音樂即可了解政治。荀子強調音樂的政治教化作用,其在《樂論》中說,“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裝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流僈則亂,鄙賤則爭,亂爭則兵弱城犯,敵國危之”“樂姚冶以險,則民流僈鄙賤矣”。荀子從正反兩面分別指出中正平和、嚴肅莊重的音樂與萎靡放縱的音樂對人民的巨大影響作用,并最終影響到國家穩定,敵國相侵。
引導風氣,促進和諧。古代認為一地之風氣反映在一地之音樂上,而一地之音樂又反過來能影響一地之風氣。孔子排斥鄭聲,認為“鄭聲淫”是為例證。另外,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可見孔子把音樂視為引導健康風氣的首要利器。荀子認為,音樂具備促進和諧作用,“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 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即君臣、父子、兄弟、長少同聽音樂,皆和敬、和親、和順。
陶冶性情,修身養德。樂為君子六藝之一,其之所以被如此推崇,不僅在于音樂知識本身,更在于音樂的思想道德教養作用。孔子認為人的教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漢書·禮樂志》指出音樂“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性情、節萬事,治內修外”;《晉書·樂志》認為音樂教育使人“溫良而寬大”“方廉而好義”“傾隱而仁愛”“樂養而好使”“恭儉而好禮”。
1.2近代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中“學堂樂歌”是體現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標志。學堂樂歌之父沈心功曾言:“樂歌之作用,最足以激揚思想、奮發精神”。可見“學堂樂歌”起到振奮精神的思想教育作用。隨著開眼看世界、西學東漸等風潮的盛行,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對音樂教育、音樂功用等進行了相關論述;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主張以美育代替宗教,以音樂教育陶冶國民情操、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禮教,認為音樂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凈化風氣。“五四”運動后,現代意義的中國民族音樂開始登上舞臺,國內音樂家們普遍認識到過于依賴外國音樂的弊端,時代亟需具備中華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此后涌現出如冼星海、蕭友梅、劉天華、聶耳等的一批優秀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音樂不但是一種斗爭的武器,它還能給人們一種高尚的娛樂,它不單能鼓勵沖鋒殺敵,還能慰籍許多長年戰斗在抗戰中的英勇戰士”,此時的民族音樂起到鼓舞士氣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1.3新中國成立后民族音樂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民族音樂教育有了長足發展。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課程開始引入中國民族音樂教學,各專業院校先后開始成立民族器樂系,部分民間音樂家受邀到專業院校教學。除技藝教學以外,民族音樂的史、論和作曲理論也得到了重視。不同時期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陸續出臺,對音樂教育進行了有益探索,對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予以了肯定。進入信息時代后,信息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使音樂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同時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也更為突出。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 號)》,提出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進一步強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布重要講話后,課程思政概念開始在包括民族音樂教育課程在內的各大教學課程中扎根,民族音樂教育課程進一步邁向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改革進程。
2.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論分析
2.1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和理想追求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即促進人德、智、體的統一。這是包括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在內的素質教育的強大理論基礎和思想武器,昭示了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奠定了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促進人德、智、體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有利于挖掘和深化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潛能和成效。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我國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應然且必然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與精神對立統一,“行動的所有動力,都必須由他的頭腦實現向他的愿望的動機轉變才能夠使得其付諸于行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引導人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引導人付諸于正確的行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正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思想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實現對人行為的正確規范。
2.2中國民族音樂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現
自身價值。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自身具備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價值。傳統觀念中,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更多地注重其藝術價值,事實上,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內容自身承載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黃河大合唱》為例,其以最具中華民族人文地理特征的黃河為背景,傾情謳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古國文化,描繪了祖國大動脈的洶涌澎湃,痛斥了外來侵略者的殘暴罪行,振奮了萬千愛國者的革命熱情,如音樂史詩般記載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教育、人文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以藝術魅力引導民族精神的前進方向。
個體價值。對于個體而言,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具有心理優化價值和審美提升價值。心理優化價值是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貢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系統是一個由心理、思想和行為三個子系統及其多種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聯結起來、具有穩定傾向性的三維立體結構。”音樂作為一種聲音和心靈的藝術,其對心理因素的強大干預作用已得到普遍認可,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華各民族的藝術抽象化和民族精神的音符具象化,氣質優雅、曲調真情,能積極地調適心理。同時,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對個體還具備審美提升價值,中國民族音樂的審美追求“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其通過展現美的意境、韻味和內涵熏陶個體,提高其審美創造力和鑒別力,引導其追求真善美。
社會價值。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對個體具備巨大價值,而社會作為所有個體的總和,自然而然地能從更多方面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的價值功能。總的來說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具備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四方面價值,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主要集中在政治價值和文化價值,即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能增強受教育者的對祖國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如謳歌民族團結的《愛我中華》,其制曲廣泛采取了云、桂等地的少數民族音調,歌詞亦蘊含著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的處理原則,有效增強了民族政策的認同感和民族文化的親切感,有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3.高校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現實挑戰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青年獲得了進入高校學習的機會,高校成為了青年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最后一段集中教育歷程。并且,高校青年學生一般具備較高的知識技能水平,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現實中,高校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困境:
重技術、輕文化的教學思想。民族音樂教育應與民族音樂文化相互依存。這點在國外早有共識,如內特爾早于1992年就提出“把音樂當作文化來教授”的觀點,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也把音樂教育從“藝術作品”教育定位為“文化教育”。但在應試教育觀念、功利主義教育觀念的影響下,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一般注重技藝的訓練與學習,而對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作用不甚重視。因此,沒有針對性地、主觀能動地發掘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沒有把中國民族音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途徑,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課也就停留于技術訓練的層次上。
外來、流行音樂的侵襲和沖擊。建國初期,在“全面學習蘇聯”“一邊倒”的政策背景下,中國音樂教育也全面向蘇聯學習,使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收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歐洲音樂中心論”的盛行導致音樂教育過度依賴歐洲音樂理論體系,使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建設和普及遭到忽視。另外,“重金屬”“搖滾”“爵士”等流行音樂類型因其激烈的情感宣泄和刺激的感官感受而迅速在年青一代中流行起來,中國民族音樂反被束之高閣,成為小眾。
市場經濟中音樂價值的商品化。市場經濟浪潮之下,音樂以商品形式被市場重新定義,在市場利潤追求中,音樂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教育價值被淡化,音樂帶來的流量、利益成為評判音樂價值的標準。因此,音樂的演唱者、演奏者、創造者不可避免地在市場和大眾需求中或主動或被動地委身迎合,各類音樂選秀、演唱會、唱片等音樂產品不再把目光放在小眾的民族音樂上,使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式微。
高校缺乏民族音樂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面保障。很多高校對民族音樂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重視不足,資金投入不足,民族音樂教育所需的樂器、多媒體設備、專用教室配備不全,物質保障不到位;課程設置不完善,僅將民族音樂教育作為藝術院系的專業教育,沒有以公共選修課、文藝展演等形式廣泛、全面地利用好民族音樂教育對在校學生進行普適性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健全,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缺乏民族音樂教育技能,而音樂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欠缺,并且音樂教師的專攻方向也以西方音樂為主。
4.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目標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備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成熟科學的理論基礎和寶貴的客觀價值,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應用為對應前文的現實挑戰、進一步提升中國民族音樂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良好的契機。故此,應當結合課程思政背景,以目的為導向,明確改革目標,充分發揮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功能。
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課程思政解決傳統思政教育的單一重心問題。政治教育有聲有色,思想教育成效不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見的不足。強化政治引領是黨的各條戰線開展工作的正確路線,但高校以此為根據在各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容易走向重視政治教育忽視思想教育的岔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是引導形成正確的政治信念信仰,基礎是完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道德建設,最終目標是實現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應充分運用中國民族音樂內容和內涵的豐富性的特點,在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課程思政中既重視政治教育又重視思想教育。
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課程思政解決傳統音樂教育刻板化問題。當下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課程仍被傳統的音樂教育觀念主導,把成功的民族音樂教學課程定義為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授,學生作為灌輸對象陷入機械化程序化的技巧學習中,忽略了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傳承、歷史興衰和人文情懷。課程思政觀念主導的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課程除知識學習外,注重民族音樂中蘊藏的民族故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教育,讓學生在此中產生情感共鳴和求知熱情,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教育雙重目標。
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課程思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有機統一。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典型事跡、先鋒模范、科學理論等為教育內容,本身具備內容美的特點,但過往教學或是單純灌輸,形式單一枯燥;或是空喊口號,徒顯“假大空”。做思想教育工作本質是人的工作,要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嚴肅性的前提下,結合人的思維特性,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性格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美的教育,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熏陶、感染,這種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豐富和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實現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有機統一。
5.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改革路徑
5.1教學內容:精準選擇中國民族音樂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交融點
中國民族音樂內容和思想十分豐富,以民族音樂學角度究其原因,可發現中國民族音樂內容和思想的形成與某地理區域于某一時間段內的民族精神、方言語種、經濟生產、人文歷史、風俗習慣有關。上述因素相互交錯,產生了當地獨特的音樂審美、音樂文化和音樂創作。在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國民族音樂應對教學內容予以甄別篩選,通盤考慮其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現象,對其產生和發展進行溯源歸納,由此向學生折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偉大精神,增進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例如《唱支山歌給黨聽》愛國愛黨音樂激發愛國熱情;《多彩貴州風》《云南印象》等充滿祖國大地色彩和生態文化的民族音樂促進生態文明意識,從音樂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每一民族選擇一首代表歌曲,如蒙古族馬頭琴《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維吾爾族歌舞曲《維族姑娘》等等,使音樂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促進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
5.2 教學過程:系統構建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教學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一重要講話精神為課程思政化的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提供了基本遵循。
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民族音樂教師以課程思想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養,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認同、思想認同,自覺把思想政治育人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教學思路向思想政治教育轉變。傳統民族音樂教學思路以音樂技能音樂知識的傳授為重點,課程思政視域下民族音樂教育思路重心要適當思想政治教育,重視民族音樂蘊含的文化傳遞,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
形成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教育有機結合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從包括但不限于中國民族音樂基礎理論、中國民族音樂賞析、中國民族音樂模唱技巧、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前景探析等四個方面展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觀點,增進民族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把個人音樂發展夢想融入民族夢、國家夢。
革新教學手段,實行預發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教學前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基礎了解,在此前提下介紹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文化內涵、思想內容,讓學生帶著講解知識去欣賞、模唱、模奏,通過預發式教學,提高學生情感理解。組織學生合作演唱演奏,或以小組形式共同討論,活躍課題氛圍,既提升學生的交際溝通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革新考核手段,實行技藝知識與思想政治雙重考核。將課程考試分為理論考試及舞臺展示,卷面理論類考試在問題導向,分值設置等問題上要既考核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知識,也充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和鞏固課程的意義。
5.3 互動實踐:有效開展民族音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實踐活動
教學向第二課堂延展,開展服務社會,升華自我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民族音樂課程學生到群眾中去,到舞臺上去,利用學校周邊社工站、敬老院、中小學等資源,開展中國民族音樂公益演出、講解,在互助奉獻中檢驗學習成果,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經典民族音樂作品新編詮釋,在自我解讀中加深知識理解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力。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存在一定聯系,這一前提為開展跨專業合作新編、自我解讀活動提供了可能。如表演專業與文學專業的學生共同設計音樂劇,如語言學專業的學生從自身專業出發解讀詮釋經典民族音樂作品。所有新編、詮釋都必須以圍繞經典民族音樂作品的文化、歷史進行,以此引導學生讀懂弄通悟透其深刻的思想政治價值。
將民族音樂教育與高雅藝術進校園、田野采風等活動有機結合。高雅藝術進校園、田野采風等活動是高校民族音樂“請進來、走出去”的重要機會,通過與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中的專業民族音樂表演家、鄉村一線田野深處的民間藝術家溝通交流,引導學生與具備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昂揚的民族音樂精神的傳承人進行零距離交流對話,使民族音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引入“源頭活水”,使學生從中提升技藝,陶冶情操,提高綜合素質。
6.結語
中國民族音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載體,能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養、鞏固政治信仰和增進文化認同,因此自古以來國家和教育家對中國民族音樂推崇至極。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客觀上受到了西方音樂、流行音樂、市場經濟趨勢等因素的沖擊,且自身也存在須改善之處。因此,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圍繞課程思政理念開展教學改革,形成民族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育局面很有必要,其實現路徑值得一再探索。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全集(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廖家驊.音樂的民族情感與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研究,1996(1):13-18.
[5]李愛麗.論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