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法條是我國首次以法律明文規定形式對文體活動確立自甘風險規則。自甘風險規則的確立,有利于進一步明確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責任劃分,有利于進一步有效地指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依法體育教學和體育教學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法典 自甘風險 體育教學 學生傷害事故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我國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對體育與體育教學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將青年的健康發展目標確定為:持續提升青年營養健康水平和體質健康水平,青年體質達標率不低于90%;國務院于2014年9月3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則明確要求“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體育及體育教學便得到更大關注。但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頻繁發生,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給學校、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對社會造成了不利影響。而學校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的司法裁決中,通常承擔法律責任較重。受制于學生傷害事故影響,體育教學在組織上和教學目標實現上出現了困難。如何更好地預防和處理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便可能成為一個制約體育教學、學校體育健康發展甚至是健康中國戰略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確立自甘風險規則,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 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
1.1 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現狀
我國歷年來一直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工作。但是,體育課堂教學是最易發生學生安全事故占64.29%,且學生運動安全事故呈上升態勢。同時,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呈現出以下特點:在有直接身體對抗性的鍛煉和比賽中發生比例是最高的;男生體育傷害事故發生概率遠大于女生且隨著學段上升學生發生體育傷害事故的人數呈下降趨勢。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在秋季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是運動客觀規律及其運動風險的合理存在;其次則是男女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在運動的參與性體現,運動風險比例不變情況下參與人次增多,產生的學生傷害事故的數量會提高;最后就是隨著學生年紀增長對身體的控制性增強,學習到的科學運動知識增多,以及目前應試教育對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的擠壓,學生有效參與學校體育的人次數有所降低的結果。
1.2 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現狀
客觀上講,要對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和處理的現狀進行普遍性統計研究是非常困難的,需要進行增加條件限制。我們這里講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主要指的是經由人民法院裁判并在“中國裁判文書網”進行裁判文書公布的學生傷害事故案件部分。筆者曾對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基于184份民事裁判文書展開研究,學校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案件中承擔的法律責任過重,達到62.6%;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通過司法渠道解決的耗時非常長,一審平均耗時13.1個月、經過二審程序則達到平均近20個月;存在司法裁判標準不一致即“同案不同判”和法律適用錯誤的情況。筆者通過調研四川部分中學和高校發現,現實中存在較大一部分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當事人及其親屬更加愿意通過私下渠道協商解決學生傷害事故糾紛,甚至是通過一些非常規手段與學校反復磋商斡旋以便獲得更多超出法律許可范圍之外的賠償。這些情況的存在,讓很大一部分學校對體育和體育教學產生一些“觀望情緒”,于是在一段時間內一些地方為了確保不發生任何學生傷害事故,體育課甚至變成了“散步課”,這便對依法體育教學、學校體育、個人健康權利甚至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造成了嚴重傷害。而究其原因,除了學校和體育教師在學生傷害事故中承擔了過重的法律責任的司法評價導向外,與“安全事故一票否決”評價機制、社會中較為普遍存在的“重文輕武”應試教育思想和缺乏運動風險意識(包容),以及法律意識較為淡薄等有重要關系。
2 確立自甘風險規則對體育教學的意義
2.1 確立自甘風險規則對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的意義
法律對人們具有的社會評價和教育指導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司法裁判中,也體現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和行為后果預判中。我國《民法典》對文體活動確立自甘風險規則后,對體育教學參與者及相關社會關聯群體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首先,有利于進一步清晰界定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當事人之間的法律責任劃分,杜絕“同案不同判”情況發生,減少糾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我國《民法典》規定了文體活動的其他參加者即包括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活動的其他參與者,原則上對體育活動中造成的損害是不承擔責任,除非是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根據我國《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再結合《民法典》的法律條文規定,文體活動(包含體育教學中的鍛煉和比賽等)出現學生傷害事故,其他參與者如果要對自甘風險者(受到損害的學生)承擔責任,實際上是由自甘風險者一方承擔舉證責任的,并且舉證證明事由也僅僅局限于故意與重大過失兩種。這便與《民法典》實施以前,用于裁判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的主要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九條單純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有所不同,要求自甘風險者承擔更多的運動參與風險注意義務。如此看似增加了運動參與者的風險,實則因為清晰界定了運動風險注意義務與責任承擔,從而減少糾紛產生可能性,更加有利于體育教學(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其次,有利于通過法律的教育引導作用,促進體育教學參與者以及涉及到的相關群體,更加重視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提升運動風險防控能力,從而實現有效減少體育教學出現學生傷害事故的概率。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學生傷害事故后,學校成為責任主體的概率是比較大的,所以,學校應當嚴格開展學生傷害事故預防工作、依法體育教學,并要做好證據收集和保存工作。
2.2 確立自甘風險規則對體育教學的意義
體育教學中直接參與的“人”的要素有兩個,即體育教師和學生。而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與處理中,處理好“人”這個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甚至是最為重要意義。我國《民法典》確立文體活動“自甘風險規則”,可以直接在最大程度上將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的學生要素糾紛予以化解,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的熱情,有利于促進體育教學有序開展,順利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同時,《民法典》確立“自甘風險規則”也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自甘風險規則”確立后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糾紛可能會減少,但是肯定不會是消亡。所以,一旦因為學生傷害事故產生糾紛,而又無法向其他參與者主張權利,那么學校將成為受到損害當事人確定的最合理的甚至是唯一被告,學校責任承擔風險并沒有降低。要想有效降低承擔風險的可能性和承擔比例,必然就要加強對體育教學中涉及到的八個基本要素加強監督管理,降低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可能性。譬如,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體育教師之技能標準、體育教學管理制度等。同時,自甘風險規則確立后,也會有效倒逼促進我國《體育法》《教師法》等相關法律在“文體活動”、“學校保險制度”、“體育教師職業技能標準”等等有關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方面的法律完善進程,從而更進一步促進體育教學的科學健康發展。
3 小結
依法體育教學是體育教學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體育教學的健康發展和依法體育教學也必然要求依法科學預防和處理好體育教學中的學生傷害事故。我國《民法典》確立文體活動中自甘風險規則,對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和處理都具有積極意義,也給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民法典》確立自甘風險規則也為我國《體育法》《教師法》等相關法律就“文體活動”、“體育教師職業技能標準”等要求的修訂指明了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項目“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研究”(項目編號:NC2020C18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黃曉靈等.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現狀及成因——以重慶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2011(4):14-15.
[2] 張云波.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特征分析與預防措施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0.
[3] 楊天.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研究—基于184份民事裁判文書[D].四川:西華師范大學,2018.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