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董
【摘 要】音樂是小學的一門學科,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音樂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教師通過體態律動來進行音樂教學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的感受和體驗音樂,在學習過程中自發地產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要不斷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促進其音樂素養的穩步提升。首先,教師要充分重視音樂節奏韻律基本功的培養,使體態韻律的學習不作“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次,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采用更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充分地發揮自身特長,展開音樂理解和感受;最后,要將音樂和表演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將內化的知識轉化為外在的表現,形成有規律的互動和學習。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音樂能力,教師要從小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出發,不斷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感知和體驗的方式來挖掘學生內在的音樂潛能,致力于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其中,就離不開體態律動的作用,通過動作能夠使學生增強節奏感,感受音樂的韻律,體驗音樂的氛圍,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一個歡快的音樂課堂。
一、重視音樂節奏韻律基本功的培養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很容易走進兩個誤區。一方面是過分注重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對基本功的教學和研究,使得小學音樂課堂淪為學生玩鬧、放松的空間,基本喪失了理論性的教學過程,也實現不了階段性的目標和培養方案,長此以往還可能給學生不好的影響,進而產生厭學等情緒;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師急于求成,在樂理和樂法的教學中不能從基礎做起,一步步地引導學生,使之逐漸消化體態律動等相關音樂知識。本質上講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都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養成優秀的音樂學習習慣、不能為體態律動的展開打好基礎、更不利于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革。因此,如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開展體態律動的學習是我們所有小學音樂教師要共同努力和研究的方向,而有關音樂節奏和韻律的基本功在這一方面尤為重要。為了開展體態韻律的音樂教學,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夯實有關音樂學習的基礎,其中包括音樂基本理論、音樂基本體系的學習等等。通過夯實有關音樂基本功的學習,能夠從整體上加強學生對音樂整體知識的認識,通過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實現對音樂節奏韻律的把握。例如在學習歌曲《駝鈴》時,學生們能夠欣賞到其中悠揚的曲調和優美的旋律,但是想要通過打節奏來體會其中的美感,進而提升自身的音樂能力就顯得比較吃力。這時候我們就要重視音樂基本功的學習,首先教給學生幾分之幾為一拍,如何數拍子等基本的做法,這樣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結合樂理知識進行體態律動的運用。
二、豐富體態律動的形式,幫助學生體驗音樂要素
要想真正讓學生學會通過運用體態律動進行音樂學習,就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整合。教學的內容可以是單一的,但是教學的形式一定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可以總結更適合體態律動的教學形式。首先,我們可以采用自主式的律動,教師通過動作、表情、演奏等互動,刺激學生的身體反應,訓練他們對于音樂的聽辨能力,使之能夠自然地投入到體態律動之中。學生對音樂是有感知的,即使這樣的感知是無規律的,但是都能體現出學生對音樂的最初感受,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這樣的感受。例如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示范感受到音樂演奏中的快慢、強弱等等,由此身體做出不同的反映。這樣的過程有助于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感知轉化為具體的體驗,充分地感知到音樂要素。教師還可以將音樂與故事或圖片相結合,給出農夫鋤地、小偷來了、走獨木橋、趕火車等具有聲音意向的圖片,然后演奏不同的音樂,讓學生自發地聯系音樂和圖片,充分感知音樂中包含的節奏律動。其次,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游戲,將音樂律動賦予游戲中,小學生天性愛玩,好奇心強,游戲中的韻律能夠更加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教師如果能將游戲有機地融入到音樂課堂中,學生感覺更加親切、輕松和有趣,就更加能夠激發學生對韻律的感知和對音樂的熱愛。例如學生在學習切分節奏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喜歡的樂器,將抽象的音樂律動與學生建立起聯系。教師自主地選擇切分節奏、長音、短音,讓學生感受。還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來開展合作游戲,其中一人拿著一種樂器來敲擊、切分節奏,另一個同學敲擊另一種樂器來迎合這樣的節奏,最后對整體協奏比較好的小組進行表揚,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對表現稍差的同學指出共性問題,共同解決。
三、將音樂和表演有機結合起來,表達音樂的動人情趣
對小學生而言,相較于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更能引起他們共鳴的是觸手可及的、眼睛可視的外在一些表現形式。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因為人物的情緒、感覺都通過具體的圖像表現出來了。因此,我們在進行律動音樂教學時,要將音樂和表演有機地結合起來。音樂之所以迷人并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就是因為它能夠給人帶來一種輕松、自由、愉悅的心理體驗。所以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學不僅僅應該讓學生融入到音樂和環境和氛圍之中,更應該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思想和音樂想要傳達的內在精神。表演的形式能夠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一種輸出式的過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來表達音樂,給音樂律動的學習提供廣闊、無限的空間,進一步激發出他們內在的對音樂的理解。表演的過程是學生按照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的“二次創作”,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展現音樂中的故事情節和情景,使之變得更加耐人尋味、動人有趣。例如在學習《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時候,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音樂中的歡快、熱烈,但是真正將感受到的說出來,轉化為語言卻有些困難。這時候就可以充分借用表演的形式將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外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體態律動”的形式來展示音樂,表達自己的理解。在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用拍手的形式來展示,有的用跺腳的形式來展示,還有的積極調動多項感官,不斷點頭或者打節奏來展示對音樂的理解。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將歌曲的律動融入自己的感受,通過對歌曲的理解,加上恰當的情緒和肢體動作。歌曲的展示和韻律的展現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進行教學活動的創新,利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小學音樂課堂的實操性和針對性,構建現代音樂教學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和創新,推動小學音樂課堂的不斷前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那那.探討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43):103.
[2]姚柯亦.讓小學課堂動起來的音樂體態律動教學分析[J].家長,2020(25):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