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對旅游事業有著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也為旅游事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在這一背景下,旅游院校亟需加強對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以適應旅游事業對相關人才提出的新標準。鑒于此,本文立足旅游院校教學現狀,首先分析旅游院校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基本特點以及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其次總結了當前旅游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探究了旅游院校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有效機制,以期為國內旅游院校人才培養提供良好借鑒。
關鍵詞:旅游院校;綜合能力;創新意識;培養機制
引言: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文化旅游已經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種旅游資源相繼被開發,旅游業不斷產業化、集聚化。因此,旅游行業繼續具備良好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的人才作為保障,為旅游事業發展提供有效推動力。旅游院校作為旅游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近年來的辦學規模和招生人數逐漸擴大,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處。在這一背景下,探尋旅游院校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有效機制,推動國內旅游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旅游院校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基本特征
國內旅游院校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向學生講解旅游產業的相關理論知識,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為國內旅游事業深入推進持續提供高素質人才作為保障。隨著旅游院校的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具體來說旅游院校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具有以三個基本特征:
(一)兼顧良好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
近年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相關教育部門也以政策和制度等形式引導旅游教育事業向更深層次推進,確保旅游專業人才既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和又兼顧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從而使人才能夠盡快適應旅游企業的人才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有關部門的指示,旅游院校在對旅游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建立完備的理論知識體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實踐平臺,使學生學會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同時,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提出,旅游院校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職業道德素養,明確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以飽滿的熱情和額嚴謹的態度投身于旅游事業之中。首先,雖然近年來旅游行業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行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要求學生對基本的旅游行業知識和動向有充分了解,且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而且隨著旅游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涉及到的相關產業越來越多,需要旅游人才兼具較強的管理能力。其次,旅游院校要注重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在旅投產業的社會實踐中,需要同工作人員和游客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因此,要完成相應的社會實踐必須能充分理解上下級人員的工作要求,及時了解游客的基本需求。最后,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指導,旅游專業的知識不僅涉及到旅游管理、旅游資源開發等內容,還涉及到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備的理論知識體系。而任課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在社會實踐中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幫助學生提升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要以市場為導向
就旅游院校的辦學宗旨來說,一方面是為國內旅游事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使旅游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在就業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因此,就業率和對人才的社會認可度是評價旅游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在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旅游學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掌握旅游行業的最新發展動向以及對人才提出的需求,并以此為準則制定教學制度,將其貫徹于人才培養實踐,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素養,以更好地適應旅游企業的人才聘用標準。從供求關系的角度來講,旅游企業是需求者,旅游院校學生是供應者,只有在就業市場得到認可才意味著旅游院校的人才培養的價值得到了實現。就當前旅游行業的發展現狀來說,市場學在旅游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何對多樣化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使其市場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成為當前旅游行業向更深的層次和更廣泛的領域拓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而,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遵循市場的發展動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具體方案,持續提升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
(三)以學生訴求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
旅游院校要意識到學生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在實踐教學中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結構特點。通過對相關文獻及旅游院校的教學實際進行考察,旅游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已經逐漸摒棄傳統的以任課教師為主導,以“填鴨式”理論知識教學為方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重視結合學生的基本訴求,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幫助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核心能力進行培養。同時,在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向學生傳授旅游行業的就業前景,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確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對未來的就業確立明確的方向,并據此確定自身的能力要求。任課教師在對學生訴求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調整具體的教學安排,指導學生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繼而為國內旅游事業提供綜合性旅游專業人才。
二、旅游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意義
(一)滿足旅游行業的人才標準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旅游行業的行情和行業需求也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特別是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對旅游消費產生了更多的需求,仍然按照傳統模式推進已經難以適應廣大居民的基本需求。在這種形勢下,旅游企業也紛紛開始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式和市場運營模式,在人才聘用過程中也越來越重視人才是否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通過創新型人才的聘用和培養來挖掘企業的經營潛力,以更加多樣化的渠道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以此適應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近年來,旅游行業的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旅游收入在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成為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旅游管理及周邊產業開發上,仍然暴露出一些問題,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旅游行業需要做出新的調整,所以必須加快創新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
(二)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
隨著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變化調整,旅游業的形式也逐漸趨于多樣化,特別是海外旅游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旅游業的發展模式,但也為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如何將國內旅游資源或相關產業與海外旅游相配合,更好地滿足居民的旅游需求。所以,旅游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向學生全面傳授旅游行業的基礎知識,并指導其在社會實踐中應用,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方式,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良好創新意識的旅游類人才。
三、旅游院校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課程安排缺乏專業特色
通常來說,旅游類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內容較多,且與其他專業的知識具有很大關聯性,例如旅游管理、旅游市場營銷等涵蓋了大量的管理學和經濟學知識,所以在課程安排上涉及到的科目較多,且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過度集中于對該科目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將其與旅游行業結合起來,導致課程安排缺乏旅游專業特色,甚至偏離了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向。
(二)缺少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旅游類專業通常都是偏向于實踐性的課程,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知識講解后,應該指導學生鍛煉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學會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很多旅游院校都認識到這一點,并不斷推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校內開設社會實踐平臺,與當地旅游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建造協同育人機制。然而,通過對當前旅游院校的教學實際進行觀察發現,不管是校內實踐平臺,還是實習崗位,涉及到的實踐環節過于淺顯,且與行業實踐相脫節,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力度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學生自身對旅游行業缺乏客觀認識
近年來,隨著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旅游業崗位的飽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旅游業造成的沖擊,加劇了就業難度,也為旅游業的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為響應國家疫情防控的要求,及時控制疫情傳播,居民們都選擇居家隔離,減少了外出次數,旅游行業也因此受到重創,旅游景點的人數和相關行業的營業額都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在這一形勢下,很多旅游院校的大學生都對旅游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過度擔憂,難以對這一變化形成全面認知,導致對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過于消極,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旅游院校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有效機制
(一)提升實踐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所占的比重
為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旅游院校在課程安排上應增加實踐應用課程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自身的團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理論應用能力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從以下三點入手:第一,旅游學校要加強同校外旅游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實習崗位,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鍛煉自主解決能力。第二,任課教師要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指導,在上述分析中曾指出,實踐內容與行業發展需要不匹配已經成為遏制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因此,任課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全過程參與,合理安排實習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旅游學校設置專業的實踐指導機構,致力于解決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有效指導,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邀請該領域專家學者、行業權威人士進行宣傳演講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旅游業的最新動向和對人才的技能要求。
(二)打造具有高水平的師資團隊
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是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的重要因素,為此,旅游院校必須結合本校教學實際和旅游類專業的職業技能要求,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首先,旅游院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引進更加專業的教學設備和器材,創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教學環境,同時建立健全的獎勵激勵機制和晉升機制,為教職員工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吸引高素質人才來本校就職。其次,旅游院校要為任課教師組織全面的技能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教學技能、專業理論知識等,鼓勵任課教師主動了解旅游專業的前沿研究成果,自覺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最后,旅游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空余時間,派遣任課教師去旅游企業參與社會實踐,或去友誼院校交流訪問等方式,不斷促進任課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鍛煉任課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從而為幫助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導。
(三)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與社會實踐或進入旅游企業參加崗位實習是旅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路徑之一,然而就現階段的實習教學來看,學生在社會實習過程中主要是對既有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應用,是一個重復、熟悉的過程,雖然能夠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但是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應實施輪崗制,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在任課教師或企業負責人的指導下,讓學生能夠參與企業的旅游產品開發、旅游項目規劃以及市場營銷等環節,加深學生對于旅游行業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不僅為企業發展建言獻策,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同時,在參與社會實習時,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自身存在的錯誤,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自身的實踐技能。
(四)創新意識的培養要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
隨著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旅游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應從理論基礎方面上升到思想層面,鼓勵學生全面認識該行業的發展全貌,自覺發現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在旅游產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旅游產業對當地周邊產業的帶動性小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創新能力不足,阻礙了旅游業的深入發展。因此,旅游院校要結合社會需求,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例如在課堂授課過程中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針對課本上的專業知識搜尋相關案例,然后讓學生提出相關解決方案,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應重視在社會實踐中加入創新意識培養的內容,幫助學生在理論應用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創新是建立在對原有理論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五)建立健全的人才考核機制
人才培養目標是隨著社會進步和行業變革而不斷調整的,對于旅游行業也是如此,旅游行業與經濟形勢、生態環境狀況、國家政策等有著較大的關聯性,相應地,對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也要圍繞著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現階段,雖然絕大部分旅游院校已經結合社會、經濟、人文等因素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但取得的效果不明顯,很多政策和計劃都未能得到落實。因此,旅游院校應根據本校教學實際建立健全的人才考核機制,讓師生認識到當前實踐教學的質量,學生的理解情況,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實現這一點,旅游院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考核制度,將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涉及較多的實踐環節的考察納入其中,并以有效的指標將實踐能力進行量化,使人才考核機制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
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旅游產業是為了帶動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門類。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旅游院校應著眼于行業發展實際,結合本校教學情況,全面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本文對旅游院校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特點,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生如思考后,分別從提升實踐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所占的比重、打造具有高水平的師資團隊、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要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和建立健全的人才考核機制五個方面提出了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實現機制。
參考文獻:
[1]陸理輝.新時代旅游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24):180-181.
[2]胡衛衛,田富俊,鄭逸芳.基于就業與成長需要的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模式[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18(01):87-91.
作者簡介:張素梅(1977.5-),女,漢,廣西興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旅游旅游發展,旅游企業標準化。
基金項目: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旅游類本科生創新意識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6JGA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