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薩克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哈薩克民族的風俗是一個極富魅力的迷人世界,是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文化,它源自哈薩克民眾生活的需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根脈一直影響到當今哈薩克民族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隨著哈薩克民族的生活持續發展。
【關鍵詞】哈薩克民族;教育習俗;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4-119-03
【本文著錄格式】瑪爾孜古麗·哈別什.試論哈薩克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智慧[J].中國民族博覽,2021,02(04):119-121.
哈薩克民族是世界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居住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歐亞大陸的中心,從阿爾泰山、天山山脈向西直到里海的遼闊地域都是他們活動的范圍,是古代“絲綢之路”最早的開拓民族之一。主要從事畜牧業、狩獵業,兼營農業及民間手工業。尤其是在手工藝創造方面,對日、月、星辰各種自然現象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是對畜牧經濟和游牧生活方式的藝術再現,并且滲透著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長期生活在草原、高山、深林、大漠環境中的哈薩克民族,以其真摯豐富的情感,剽悍豁達的性格,在富饒美麗的大自然的養育中,涌現出無盡的聰明才智,創建了色彩繽紛的馬背民族文明,此文明成為哈薩克民族教育習俗的根基和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
何謂教育習俗?石中英教授曾經對教育習俗做過這樣的解釋,所謂的教育習俗即人們在長期的教育活動中所創設、承繼下來的并且運用于育人過程中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詩歌詩詞、儀式等的綜合。這一解釋卻讓我茅塞頓開很受啟發,這使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科學理解教育習俗的概念以及為區分教育習俗與民俗教育指明了方向。根據以上這一說法我們可以對哈薩克民族教育習俗做這樣的介紹,即哈薩克民族教育習俗指本民族在長期的教育活動中所創建、繼承并且應用在哈薩克民族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哈薩克民族教育原則、教育性質的成語、教育性質的童話故事、教育性質的詩歌、教育性質的儀式等的綜合,而這些連綿不絕的哈薩克民族民間教育的結晶,是哈薩克民族鮮活的教育文化遺產。以下本人對哈薩克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習俗某些方面做淺析,供同行們參考。
一、哈薩克民族傳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
教育方式即為了實現預定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方式方法,由此推理,那么家長教育方法就是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候所選擇和運用的具體的措施和手段。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能不能能不能正確地、合理地選擇而且科學地運用,會影響到家庭教育的順利進行,影響教育的效果并且決定著家庭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實現。以下本人與大家探討哈薩克民族傳承的教育方式與手段的表現
(一)哈薩克民族對幼兒品德的培養方式
17世紀英國著名的資產階級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畫”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句:“品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他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從這我們不難看出他在整個道德教育中把品德教育,特別是禮儀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教育家洛克認為尊敬或敬重與羞恥或恥辱的意義一旦被兒童真正的明白并內化之后,尊敬與羞恥是對于他的內心世界來說最有力量的一種動力。如果我們能使孩子愛戴榮譽,厭惡羞恥,那我們就能使他們具備了健康的做人的一個規則,這種規則就會對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永遠發生作用,使他們永遠遠離邪惡。正如所言,哈薩克族十分重視個人的品德禮貌行為的培養,這些都體現在我們的民間故事的內容和形式多樣的兒歌之中。如游戲歌、口訣歌、四畜歌、謎語歌、繞口令等,這些兒歌都各有適應兒童的年齡、性格、心理和行為的特點。這些兒歌表現了培養兒童的優良品德,體現了一定的美學思想,借助豐富的想象為孩子們的世界提供精神食糧,充分表達了大人與孩子之間的至親溫暖,有助于穩定孩子的心態和情緒。
如: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的詩人、智慧者的領頭羊阿合買提.玉格乃克的代表作《真理的入門》(也被稱為《勸誡詩》)就是一例①。全詩從內容上看,涉及面非常廣泛,反映了當時哈薩克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表現為勸誡、警示、引導教育等主要內容。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兩點:
一是對知識的高度尊重。《真理入門》對知識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表現出對知識的崇高與尊重。如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你對知識是否牢記啊!朋友,希望你,
進入知識搭建的殿堂里。
用知識開創嶄新的人生,
知識將使你更加睿智。
無知者將為黑暗吞噬,
他們站得總是比別人低,
智慧才是男人真正的標志。
男人如果無知,
遠比不上智慧的女子。
無知者猶如剔骨的肉,
機遇從不會向他們伸手。
二是對完美品德的追求。作者勸導人們做品德高尚的人,從具體的生活角度指導人們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如不造謠,不說謊,要善于保守機密,不說空話廢話等等。詩歌中有這樣的句子:
智者留下遺言,
文明者出言謹慎。
守口如瓶沒煩惱,
口無遮攔招著橫禍。
言多未必是智者
往往給人帶來傷害。
箭之傷可以療救,
言之傷難以愈合。
這些既是作者的人生經驗,也是充滿哲理道德的箴言。再如,詩人把大方和吝嗇之人相比較,批評那些只懂得索取不愿意奉獻的人,肯定了為人慷慨大度是一種美德:
“大方”是人的美德,
吝嗇者嘴無良言。
愛心總會得到回報,
怕就怕只索取不奉獻。
近代詩人、偉大的教育家阿拜在他的《阿克利亞》(箴言錄)中多處談及教育問題。阿拜充分認識到教育對一個愚昧落后的民族所起到的啟蒙作用。在《箴言錄》第38篇中②,阿拜明確指出,那些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得到進步教育而被“耽誤”的孩子,“終將成為一個胸無大志、無視科學、目無長者、乃至沒有信仰、沒有操守的人”,他們 “只能算作不健全的人”。
此外,在平時的讓路、打招呼等都被看成必須遵循的規則,對長輩們的尊重則體現著其有無教養。這些品行的具備就是個體立足于社會的標準。這種習俗體現了哈薩克民族對社會規則的重視,同樣也體現了形成優良品行的心愿。
2.哈薩克民族對新生命誕生系列教育習俗
孩子生下來后,還有一系列的禮俗,其目的都是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孩子出生當天,無論男孩女孩,都要舉行“西爾德哈納”的喜慶,即誕生禮,并且在這天開始連續三個晚上,按青年、中年和老年三個不同年齡段,分別在產婦氈房周圍的氈房內舉行“西爾德哈納”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上,人們通宵達旦地彈起冬不拉,歡歌對唱為嬰兒祝福。在這一天,還要為產婦宰殺“哈勒佳”(專為產婦宰殺的羊),一方面為產婦補身,另一方面為新生兒下更多的奶水,以使嬰兒有個健康的身體基礎。在割臍帶時,還邀請阿吾勒中子女多、品德好、有威望的婦女來割,因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好運。嬰兒誕生5-7天,要舉行“拜賽克托依”儀式。哈薩克人認為“拜賽克”使人穩重,因此在孩子的臍帶長好后,就讓嬰兒上搖床。嬰兒生活在搖床的這段時間,由母親唱給嬰兒的歌就叫“搖籃歌”。例如
噢,噢,我的小寶貝,
好好躺在搖床里,我的小寶貝,
我要去給馬備鞍墊,
你那年輕的媽媽到遠處去,
讓我把她給你找回來。
搖床歌詞句剪短,節奏明快,每一個哈薩克族兒童正是從搖床歌里,開始受到音樂與詩歌的熏陶,接受包括語言在內的啟蒙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是通過感官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觀念,感覺是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經驗是知識的主要來源,這些搖籃歌從不同的角度贊美善,而譏諷丑惡的事物,所以孩子在這個時候就開始了品德教育的接觸。
二、哈薩克民族女子教育
在傳統的哈薩克族部落里,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撫育過程中,哈薩克族民族根據自己地認識,形成了一整套別具特色的教育習俗與其傳統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緊密契合。在哈薩克家庭中,婦女被視為家中的明燈、中匱領袖、子女的搖籃、幸福的源泉、美德的工匠。因此,哈薩克民族格外注重女子教育,這一獨特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重女性是哈薩克民族人格模式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古老的哈薩克民族中,婦女的地位相當高,因為她們很勇敢而且也很智慧。古老的哈薩克族女性不僅和男子并肩一起參加社會勞動,同時還一起參加戰斗,并且非常勇敢。這些都反映在哈薩克民族的智女故事之中。
希臘作家克衣特在其著作中贊揚組成哈薩克族主要部落的塞種婦女說:“塞種婦女十分勇敢,當受到戰爭威脅時,就與男性一起投入戰斗”③。阿里麥特·亞歷山多爾也說:“我知道打仗不遜色于男人的馬薩蓋特婦女,還知道射箭同男人一樣的其他塞族婦女”④。在哈薩克民族的傳說中,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在日常生活中,哈薩克婦女不僅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還用自己的智慧解決難題。她們運用智慧解決家庭矛盾,處理鄰里關系,為丈夫排憂解難。無論是在游牧生產生活中,還是在撫育后代時,她們都用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深邃的哲理去處理問題,開展生產,相夫教子。在哈薩克民族書面文學作品中的女性經常是智慧的代表,她們思維敏捷,聰慧機警,能言善辯。如:哈薩克民間故事《阿格依夏》的主人公阿格依夏就是一個貧苦牧民的女兒。一次她的父親被奸商騙取了全部財產,她知道這件事后,用自己的智慧懲罰了奸商,拿到了1000個金幣。智慧的女人是支柱,有才的女人什么都可以解決。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它們表現出了女性那折射著哲理、邏輯光輝的智慧,使女性成為了智慧的代表。
2.哈薩克民族有明確的關于女子教育的條例
哈薩克婦女即使遵從了傳統道德觀念,潔身自好,自尊自愛,在其諺語中也常貶低那些經常被稱為懶、笨、潑婦和婆娘,而作用就是為了讓人們以此為戒。如“懶婆娘,從其床鋪亂看得出;無能人,從其賬目亂看得出” “懶人的家里積滿灰塵,潑婦的嘴上常有血痕” 等等。在行為形成方面,哈薩克民族有一種教育條例——“哈薩克姑娘禁戒的40項”,這一條例對女孩子的說話方式、座式、躺式、走路形式、飲食方式、穿著打扮、道德品德等方面都有明確規定。比如:女孩子不能搶頭言辭、單獨瞎逛、輕浮說笑、傳播流言蜚語、在他人面前欠身、叉腿落座、狼吞虎咽、睡到中午等等。這些條例體現了哈薩克族人民對女子在生活哲理、倫理觀念和社會態度上的基本要求。哈薩克民族把女性看成是民族的脊梁。
三、哈薩克民族傳承和享用的儀式
古老的哈薩克族看來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多余的生物,世界上生存的萬物都是為了平衡生態而組成的,在生物界也是有著相互配合并且彼此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不能傷害生物。如:哈薩克族對待對人和牲畜都有害的毒蛇出現在氈房時也不去傷害她們,而是先在它身上滴一點奶,然后從家里攆走。哈薩克族認為保護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如同保護自己的子孫后代,對萬物施以博愛,是人道主義象征。這些我們在以下的哈薩克傳統文化中的禁忌可以看到。
比如不讓拆散鳥窩,或者不讓孩子們隨便拿走或打碎鳥蛋,不能打死獵鷹、烏鴉,不能隨便拔青草、折斷樹枝等等。長輩們講,打碎鳥蛋會在臉上長斑點;打死鷹、烏鴉、麻雀等會被詛咒;不要拔青草,因為你的生命就像青草;不允許宰殺幼畜為食;不允許糟蹋莊稼;不允許當著主人面打狗,因為哈薩克人中有“打狗傷主”的說法;嚴禁在流水的小溪中大小便等等。這都體現著哈薩克族人們教育后代崇拜大自然,珍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反映了他們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和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諸多認識。
古今中外的教育習俗囊括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教學安排等,包含重視知識的教育和學習,也包括注重品德修養、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大量教育內容,培養出了一大批流芳百世的大師和可歌可泣的人物,為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優秀的教育習俗值得現代學校教育者的借鑒,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在思考,如果把少數民族民族傳統教育習俗與現代學校教育有機地融合起來培養人,將不同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融入主流文化教育和學習中去發展人,將學習者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起來造就身心健康的、人格完整的、德才兼備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從中發掘、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總之,哈薩克民族教育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影響著一代一代的哈薩克人,需要去傳承。哈薩克民族的文化既包含物質的標識、制度的規范,也包括具體社會行為、風尚習俗的內容,其撫育方式、民間的社會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本民族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社會適應、品格發展、未來規劃等,加深了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雖然民族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發揮著育人作用,但更需要結合科學的、現代化的教育模式,相信教育事業的未來會更加輝煌。
注釋:
①趙嘉麒主編.《哈薩克文學簡史》[M].第269頁.
②趙嘉麒主編.《哈薩克文學簡史》[M].第180頁.
③蘇北海著.《哈薩克族文化史》[M].第120頁.
④蘇北海著.《哈薩克族文化史》[M].第121頁.
參考文獻:
[1]趙忠心.中外家庭教育薈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蘇比海.哈薩克文化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9.
[3]張興.從哈薩克格言諺語看其文化特征[J].新疆大學學報,2002(S1).
[4]賈合甫·米爾扎汗.哈薩克族文化大觀[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5]樓望皓.新疆婚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烏太波衣達克.醫藥志[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4.
[7]趙嘉麒.哈薩克文學簡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瑪爾孜古麗·哈別什(1968-),女,哈薩克族,1992年畢業于華東師大教育系,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