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勁
摘要:新世紀以來,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農村教育出現了一些不同于過去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有必要進一步探究以尋求問題解決的路徑和策略。農村學校文化傳統建設目前仍存在未能貫徹樹人及以人為本理念、活動跟風、不能進行自我清晰定位等問題,需要從農村學校特色文化傳統發展規劃制定、鄉土文化資源的發掘與利用、學科教育中的滲透等方面,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及方法,以推進農村學校形成特色文化傳統,為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關鍵詞:農村教育;學校特色文化傳統;路徑與策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是中國農村教育由‘數量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70年,也是農村教育事業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政策杠桿作用充分發揮的70年?!笨梢钥闯?,我國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關懷和重視。農村教育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培養人才、服務當地、提升農村教育水平的重要使命。其發展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能否實現全面振興?!皩嵤┼l村振興戰略”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關懷和重視。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進程中,農村教育出現了一些不同于過去的新問題和新現象,值得進一步探究,以尋求問題解決的科學路徑。
一、農村學校特色文化傳統建設現狀
就當前農村地區而言,能夠辦出特色、走出獨特發展之路的學校非常之少。文化傳統形塑與繼承對于任何一個需要長期賡續的組織、團體乃至民族、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以育人為核心、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的學校教育更為重要。大的方面而言,文化傳統是指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就學校文化傳統而言,是指一所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與自然認知,是由歷史沿傳而來的學校辦學思想、道德風尚、校園文化風俗、學校制度等精神文化的概括。它以自然而然的、約定俗成的潛移默化方式影響和約束全體師生的思想和言行。一所學校形成的優秀文化不會因為管理者的更換而輕易變更。而有了好的文化傳統,一所學校也就有了核心靈魂與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皩W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通過高品位的學校文化建設帶動教育現代化,從而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奠定基礎”。
就農村學校文化建設現狀來看,一方面,“百年樹人”的理念仍有待深入推進與實現。不少學校雖然也熱熱鬧鬧搞校園文化建設,如文藝節、文化節、各類演藝活動等,以“情感審美型”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但多停留在活動表面,形式雖豐富多樣,卻缺乏內涵注入和一致性,缺乏持之以恒的傳承、總結、提煉、改進,最終無法形成學校獨特的文化傳統,一時煙消云散。另一方面,在文化傳統建設中,由于系統性認知與管理水平缺失,學校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學生文化活動卻忽視教職工文化傳統的培育。學校文化培育是一個整體性工程,需要圍繞核心指向整合各方面資源,師生共同進步、互相影響,教與學制度相互約束,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讓師生共同成長,使學校教育形成優良的教風、學風、管理認知,最終促進良好學校文化傳統的構建。
由于缺乏對學校文化傳統建設的重視和認知,當前農村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著諸多“跟風”行為。如一股腦地舉辦歌詠比賽、詩歌朗誦、書法繪畫等活動,每逢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都如法炮制,千篇一律,真正從中收到的教育效用甚微。同時,農村學校對文化活動中出現的有特別天賦的學生常是“利用”之,而非關注其特長發展加以促進,目的是為了完成“文化活動指標”或者落實某項要求,真正立足于學校實際情況,通過利用當地文化資源融合學校教育活動的很少。
二、農村學校文化傳統建構路徑與策略
(一)制定有效可行的學校文化傳統發展規劃
學校發展規劃是學校堅持依法治校、規范辦學、加強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基礎。學校發展規劃不僅體現學校自身發展的需求和利益,而且反映了國家對教育的根本要求,體現當下社會的主體價值觀。在聯動國家和學校,依法辦學和自主辦學兩者之間,學校發展規劃起著維系統一的基礎作用。而制定發展規劃,對學校依法自主辦學能力是一種釋放,同時,也是對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意識的一種提煉和考察。
就學校文化傳統建設規劃而言,首先,學校應當將學校文化傳統建設作為學校整體規劃的重要一環,設立合理的短期目標與長期藍圖;其次,主動開發校本資源,結合學校所在地歷史文化發展特征與學校辦學理念,整合多樣性文化資源,選擇適切的操作路徑,促進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再次,在規劃的實施進程中,應當持之以恒通過系統的、連貫的、有節奏的工作,向著預定目標推進,直至實現,如構建學校文化“品牌”,打造學校特色文化標識等。同時,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評估監督機制,使得學校文化傳統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二)因地制宜開展好、落實好多樣化文化活動
當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現象,就是學生的鄉土意識淡漠,傳統教育中農村的“落后”“偏僻”已成為社會刻板印象,也讓農村學生“離農”愿望更為強烈,甚至引發未來就業選擇與國家意愿的對立。這與農村教育中鄉土知識和文化教育的缺位密切相關?!班l村才是文化發展的起源地,鄉村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歷史重任”。為此,積極開發鄉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發現家鄉之美、關心家鄉的建設與發展,了解家鄉的優勢與短板所在,既可以深化學生的鄉土歸屬感,也可以為學生未來的擇業選擇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推動人才回鄉,強化鄉村教育自信。為此,有的學者提出應當重視學校特色文化建設與農村文化傳統的對接,應當“重新發現”。所謂“重新”是指改變現在對農村社區的無視態度;所謂“發現”則是指從特色學校建設的角度對農村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和選擇。學校特色并不是憑空誕生,重新發現農村正是為了尋求學校特色的生態來源”。怛僅僅發現還不行,還應當真正將鄉土文化傳統融入到學校文化建設中去。例如,某校在進行學校文化傳統培育活動時,聘請當地的民間藝人為學校授課顧問;邀請德高望重的當地老人為學生進行鄉土歷史講解。如皖北某地有數個村莊皆以“湖”為名,有“十八湖”之稱,而姓氏各不相同,蘊含了不少動人的故事和傳說。該地區學校的學生通過走訪、文化采風活動,了解先民的移民歷史、經濟開發歷史,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通過此類活動,促進了學生的社會實踐參與能力,使得學生對自己的族群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既培育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也對家鄉的未來發展有了進一步認知,有利于鄉土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深而言之,對于學生未來的求學方向和就業規劃都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三)在學科教育中滲透文化傳統意識建構
學校文化傳統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僅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更要強化學科教育中文化傳統的建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近年來,美好鄉村建設良性效果日趨凸顯,越來越多的農村修建了寬闊平坦的道路,路燈、公廁等公共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就縱向比較而言,農村的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觀。但通過橫向觀察可知,對于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議題,囿于知識水平和傳統觀念限制,在農村并未引起農民的足夠重視。如果充分利用“科學”課堂教學,抓好對農村小學生的生態教育,既是關注國家未來長遠發展的大事,也將對農村家庭乃至社會形成良性的輻射效果,既促進了課堂教學目標達成,也體現了學習與實踐的充分結合。
一是注重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人類社會與它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構成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它們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保持著一個“偉大的平衡”。有了這個平衡,才會有生機勃勃的世界,才會有人類文明的昌盛和繁榮。所謂的生態教育,除了上層建筑層面的制度設計之外,最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文明的生態觀念,自覺主動以這一理念作為行動的指導。要和賴以生存的自然和諧共生,就必須以尊重、敬畏之心對待自然,尊重自然界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僅是我們日常理解中的對于人類生命的珍視,還應包含對自然界無論動物、植物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中華文化傳統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這種“合一”既如陶淵明筆下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也如李白詩中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要利用科學課堂,教會學生充分理解生命的萌發、形成過程,如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材里的“尋訪小動物”,讓學生分別觀察蝸牛、金魚等生活習性特點;如“植物新生命的開始”“動物生命周期”等主題的設計,教師就可以此為施教載體,向學生滲透尊重動植物生命的教育,使學生通過耐心的觀察、想象,理解每一顆種子、每一個生命成長的艱辛與不易,它們共同對生態環境的平衡與和諧發展發揮了效應。同時,要教會學生欣賞與尊重物種的多樣性,理解其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生命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廣博的人文情懷。
二是多渠道推進生態教育活動。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教材資源以外,還應當盡可能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來拓展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課堂上能夠給學生提供的非常有限,基本上屬于一些理念的灌輸與方法指導,真正要取得可靠有效的教學效果必須要走出課堂,走進科學情境。首先,可以利用學校多種媒介的宣傳功能,將課堂學習效應進一步拓展強化。如組織學生觀看相應的生態保護視頻、圖片展;舉辦各種動植物知識競賽、生態文明知識競賽等,將科學課堂上的生態教育充分納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其次,要走向家庭,加強家校協同作用。針對農村家長環保意識淡薄、生態文明知識欠缺的情況,學??梢杂幸庾R地組織相應的家校溝通活動,讓學生登臺為家長宣講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結合本地生態污染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并且利用科學課堂,為學生布置客觀可行的課外實踐調查作業,督促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活動參與中達到共識。再次,走向社區,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生態教育不應當只是課堂上的觀念教育,其終極目的是落實到具體的行動層面。學校和任課教師應主動聯系當地社區環境管理部門,了解當地的人文居住環境現狀,掌握當地的環境管理部門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將科學教學計劃與當地的具體環境情況盡可能聯結,特別是在農村小學,就讀學生往往都是當地農民子弟。他們對于本土有著天然的熟稔,引導他們參與到當地的環?;顒樱环矫?,可以獲取書本上所欠缺的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如對當地礦產、地形、土壤等進行考察;另一方面,必將會增進學生對于家鄉人文環境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本土自尊意識和熱愛家鄉的情感。如六年級即設計了“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主題,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內容,不僅對家鄉現在的水域進行考察,也要追溯其發展變化,考察其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思考如何保護水資源。再如“垃圾的處理”一課,要讓學生了解本地垃圾的去向、處理方法、有何隱患等等,引導他們縱橫比較其他地區的垃圾處理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向當地環保主管建言獻策,使學生在腳踏實地的實踐活動中取得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農村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愛鄉土、愛民族、愛國家的價值觀念。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蔽磥矶晔寝r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緊緊把握“優質教育”的生命線,推動農村教育走向現代化。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有特色的文化傳統是校園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保障。當前農村校園文化建設不能盲目學習城鎮學校,而必須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利用和價值發掘,結合學校發展規劃,這樣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