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強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結合職業院校體育教育現狀,分析職業院校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探求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培養途徑和方法。力求創造一個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體育教學條件和環境,特別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結合青年學生身心狀況,提出啟發和引導學生體育健身興趣和愛好的對策與建議,為提升大學生整體素質發揮體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職業院校體育;獨立精神;創新意識;途徑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1)02-0073-05
Abstract: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ways and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rive to create a conduc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spirit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 especiall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combine the youth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put forward the inspiration and guide the student to sports fitnes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interests and hobbi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the sports teaching function and role.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dependent spirit;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我國職業院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職業技能課教學中,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習場地的現場教學、學生的動手能力等較為出色。與之相比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則顯得略有遜色,其主要表現:體育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屬”,多數院校只是開設一些球類等技戰術簡要課程,至于將其上升到體育文化層面,如培養學生獨立精神與創新意識等則幾乎消失殆盡,尚未得到學校和體育教師應有的重視,說是“水課”也不為過。體育課雖然有成績考核,但在學生看來怎么能“過關”,哪個項目好“過關”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體育課與其他課程相比既有相同點,也有異同點。對一堂優質課的認定,二者的相同點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豐富的信息量和思維含量,二是思考難度和思維的挑戰性。二者不同點一個是“靜”、一個是“動”,體育課主要是通過“動”的過程,培養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以此達到行為文化和人文素質的提升,這無疑就要挖掘體育課的潛能,創出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途徑、原則和方法。
1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中的存在問題
1.1 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上進心不足
教師缺乏對所從事專業的獨立思考,表現出對教學改革的缺失,近年來部分體育教師缺少對教學改革研究,對管理應用人才培養認識不夠深入,不了解教學對象心理需求,對體育應用知識和實際操作缺少專業性提供,無法適應現代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更談不上對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專業性培養。部分教師專業素質不強,缺乏敬業精神。表現不認真鉆研業務,心無大志,上課往往是應付了事,只求課上別出事故,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全然不顧[1]。有些教師考慮個人利益較多,他們所謂的研究業務都要與評級晉職掛鉤,甚者不擇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1.2 學生缺乏刻苦學習、努力鉆研的學習品質
學生對學習目的和未來的去向不十分明確,表現對所學專業興趣不濃,缺乏刻苦學習和鉆研精神。部分學生對體育課不感興趣,積極性不高。上體育課是出工不出力,既不能增長體育知識和才干,也沒有達到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由于少部分學生惰性強,不愛動,往往影響上課的氣氛,也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由于不能主動地引導、動員和激發學生的活動熱情,使課堂冷清缺少活力,這樣就更難通過體育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2]。這是體育課堂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1.3 體育課堂教學靈活性不足
學生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氣氛對于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至關重要。在建國初期,我國體育教育引進了前蘇聯以掌握運動技能為主的體育教育思想,以競技體育為中心,在教學上以傳授技術為主要目的。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體育教學單純地將學生看成是生物人,將其作為社會性的人與自然性的物等同起來。這種尊重自然規律卻違背教學規律的體育教學,存在著教學目標單一,組織形式僵化,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始終處于學習過程的被動狀態。體育教學課堂基本呈現出:統得過多、定得太僵,存在格式化、軍事化,缺乏個性化、生動化和多樣化。這種僵化現象既違背了體育教學規律,更忽視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教育思想[3]。職業院校體育教學如果不走出這種困境和束縛,就很難實現現代化管理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2 制約職業院校體育課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瓶頸
2.1 制約培養大學生獨立精神的主要瓶頸
所謂的精神獨立就是自己可以理性的處理一些事物,不再左右與他人。
部分職業院校缺乏對學生獨立精神的培養,體育教學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其主要原因是教學統籌過死,學生思想僵化,自由發展和活動的空間太窄。雖然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受到極大的沖刷和洗滌,但仍殘留著一些舊痕跡:諸如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通過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提高身體素質,卻忽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體育學科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受到壓抑,這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缺乏鉆研精神,墨守成規,不能發揮其主導作用,有些教師甚至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些學校的主管領導不重視體育,存在較嚴重的偏科思想,甚者很少過問體育教學;有些院校體育實踐缺少相應的組織機構和措施,如課外活動指導、建立高水平運動隊、體育俱樂部等;體育課的選課方式及考核方法缺乏激勵機制。這些都制約著學生自由活動和個性發展,學生不可能有體現和展示其獨立精神的平臺。這些業成為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獨立精神的瓶頸重要原因。
2.2 制約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主要瓶頸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包括創造動機、創造興趣、創造情感和創造意志。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創新精神多次強調,大學生要樹立創新創業精神,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核心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4]。
職業院校的學生創新意識相對薄弱,這和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分不開的。職業學院應更加注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多參加活動,增強自身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創新意識的培養,然而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是整體積極性不足,職業學院的教學課程設置以及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相對機械,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更有甚者部分老師甚至認為學生是異想天開,不務正業,這種做法嚴重打壓了學生的積極性,而這種觀念也會阻礙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2.3 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制約關系
獨立精神是創新意識的前提,沒有獨立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實現的。同理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獨立精神的瓶頸也就是培養創新意識的瓶頸,徹底消除這些制約因素,才能在人才培養方面有所作為。
諸如課堂上帶有勝負性質的游戲活動,教師允許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充分協商討論,在游戲規則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可提出戰勝對手的創意性對策,這種實踐過程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又可發揮了集體的智慧,最終取得勝利。大學體育實踐,是通過學生參加俱樂部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在運動實踐中,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對運動技術、訓練方法,可以發表自己不同見解,甚至堅持已見,與戰友、教師、教練員通過民主討論取得共識,這樣就更能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體現了運動塑造人格魅力個性得到發展[5]。
3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融入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目標要求
3.1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要服務于培養目標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目標必須服務于學校的總目標,必須符合職業院校培養現代綜合性人才的需要,而現代綜合性人才素質的主要標志是教育對象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品格。當他們走向社會,才能擔負起現代管理、現代設計和現代化科研的重要責任。體育課教學與實踐對于實現學校現代化培養目標,可以發揮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首先,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掌握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運動技能和方法,提高健身運動的興趣和練習的積極性,通過運動實踐提高身體素質和增進健康水平,這樣才能承擔重要的攻堅任務。第二,教師要善于運用體育課教學內容,采用有效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提高其神經靈活性和反應能力,使他們對新生事物的能夠即時認知并快速應變。如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體育課既可做到服務于培養目標,又可為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發揮重要作用。
3.2 職業院校體育課要促使學生樹立認真求實的態度
認真求實是現代化管理人才和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和道德修養。體育課很多教學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認真求實的態度是大有裨益的。如球類課的比賽活動,帶有競賽性質的游戲活動,都可通過競技活動培養學生認真對待勝負問題,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制定規則,做到公平競爭;誘導學生要遵守規則、尊重裁判、采取正當手段,不搞投機取巧;在游戲活動中,強調勝不驕敗不餒,做到互尊互讓、互幫互學;當對裁判判決有爭議時,要做到尊重裁判、冷靜處理;當發生身體接觸碰撞時,要做到禮讓、主動道賺、增進團結。通過體育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端正品德,當走向社會就可把握業務操守。
3.3 培養規格要體現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體育精神價值
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體育的精神價值涵義應這樣理解:是導引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文化即身體文化,這種文化沉淀為大學生的集體人格。
大學生通過體育課和參加體育實踐,使他們發自內心對某些運動項目產生興趣和愛好,自覺地參加練習并在與運動伙伴們交往過程,逐漸形成了獨立思考、交流運動感受,運動為他們所帶來心理愉悅,使他們頭腦睿智,思維敏捷,對周圍所發生的事物反應敏感、有好奇心等。這些就是體育課和運動實踐所培養的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成果,也體現出體育的精神價值。
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優秀體育人(運動員、教練員、教師、科研人員、管理人員)都是聰明人、是具有獨立精神的創新者,否則不可能稱其為優秀者。著名的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年青時代酷愛體育運動,曾是我國田徑跨欄項目國家紀錄保持者,堅持終身體育。可以說體育運動實踐造就了他的強健體魄,強大意志和聰明智慧,使他更具有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體育使他終身受益,他可稱其為體育實踐和科技攻堅的典范。趙洪博和他的教練姚彬都曾是我國著名的花樣滑冰運動員,后來又都成為教練員,他們能在運動技術水平、藝術水平頂尖,高手如林的世界比賽和奧林匹克花樣滑冰比賽脫穎而出成為冠軍,靠的是獨立思考和技術創新,如果他們沒有廣博技術資源,沒有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就不可能成為世界頂尖的運動員和教練員,他們一生都拼博在運動場上,是運動實踐造就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并將技術創新發揮到極致。他們的成就更體現體育的精神價值。
3.4 在運動實踐中讓學生感悟體育的真諦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大學生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標,正處于蓬勃向上的年青時代,更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和鞏固階段,接受體育教育,受到良好的體育熏陶,對于有遠大抱負的青年人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有了強健體魄,才能在登攀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為此,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是非常必要的。所謂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接受體育鍛煉和接受終身體育教育,使其終身受益。一生保持身體健康和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自崗位所擔負的重任。職業院校青年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在練習中找到自己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養成系統鍛煉習慣。從中感悟到體育鍛煉給自己帶來快樂,進而做到終身體育。一個科學工作者只有堅持終身體育,才能不斷進取,實現各個階段的科研目標和任務。才能做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因為“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的小路上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先生,對體育情有獨鐘,他一生鐘愛體育,一個身高僅1.49米青年,就被選入當時的清華大學足球隊。當事業有成時,做名校校長時仍重視體育,他所在學校學生體育課不達標,是不可畢業不可去國外留學。以此來鼓勵學生重視體育鍛煉。他對體育的熱愛并堅持終身,也為我們樹立光輝的榜樣。
4 職業院校體育課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途徑
4.1 改革課程內容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體育課程內容大都來源于生活,與學生現實生活及未來生活有著緊密聯系。體育教學必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地對各自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整合,自覺地同化新知識和新技能,從而建立起更完善的新的知識結構。這一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下的“身體練習的體驗性過程”,通過實踐和獨立思考,使他們的體育知識、技能和個性得以完善。然而,職業院校傳統體育教學,學生只能對完全理性化的教材進行消極機械性的模仿,被動地接受與自己生活遠離的一些體育課程內容[6],這些課程的實施方式又與學生個性發展相悖逆,這就壓抑學生積極性。因此,體育課程內容要新穎、貼近學生實際,更具吸引力,使學生主動適應,這就需要對課程重新設置和創新,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緊密聯系起來,實現體育課程的生活回歸,從而激發學習熱情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與此同時,要增加學生練習的內容和時間,縮減傳授技能的內容和時間,讓學生更多地去實踐去體會。有條件的職業院校,也可借鑒國外學生參加運動訓練的經驗,開設專項運動訓練、組建高水平運動隊或成立健身俱樂部,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提高運動水平。學生主動參與運動實踐,既滿足個人需求,也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
4.2 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個性發展指對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結合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挖掘體育教材培養個性的功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運用練習手段方法、游戲活動等,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想象,學生正確理解回答問題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和辦法,亦可讓學生參加課程執行和操作,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個性得到發展,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得以展示。
4.3 創建師生良性互動教學氛圍
師生良性互動是處理好主體和主導關系重點要素,關鍵在于教師轉變觀念[7]。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體育教學的核心問題,即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這是實現教學民主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一環。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使教學從教師的主講、主導地位向“學生主體地位”轉變,創建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教師以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不做權威的代表,而是做學生在體育課內外活動的引導者和支持者,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討論,提出質疑、大膽發表意見和見解。體育教師與學生是“主導與主體”關系,即“我與你”的關系。而不應該是“主體與客體”即“我與他”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體育教學過程,應具有民主精神并要貫徹“民主原則”“無錯原則”“激勵原則”等,要樹立在體育課堂“師生平等”的思想,創造一種輕松活潑師生關系[8]。使體育課堂呈現民主、和諧、互尊、互助的“教與學”活動。
4.4 挖掘教材自身潛能
體育課程內容豐富、多樣適合不同人群的需求,按對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影響,包括發展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內容,可通過運動實踐,來誘發人的心理素質,使其達到最佳程度和狀態。例如,速度練習可使人思維敏捷提高人的反應能力,具備這種素質的人就善于發現和接受新生事物,并能做出快速應答。力量可以使人對新生事物迅速做出反應并當機立斷地做出決斷。耐力可以培養人耐心、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品質。各種靈敏性練習,可以激發人的興趣、增強興奮度、提高神經靈活性。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當這些素質得以開發、激活,人的智能水平達到最佳狀態時,其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必然也達到相應程度,就激起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挖掘教材自身潛能,就是教師在深入研究分析教材基礎上,根據培養目標、專業特點和教學對象需求,選擇培養獨立精神和創造意識的最佳教材,并選擇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諸如趣味游戲、比賽法、辯論法、練習法等,使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實踐活動,達到發展學生個性的最佳效果。
5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
5.1 比賽法
游戲比賽法是帶有競技性和對抗性游戲活動,通常是將學生分成兩組或兩組以上進行分組比賽,一般采取三局兩勝的方法決定勝負。在活動前要制定比賽和游戲規則,進行公平競賽。比賽內容和方法應結合授課教材,內容是學生比較熟練掌握的技術和技能,這樣操作起來更加通暢、更具吸引力。
5.2 練習法
練習法是指學生掌握所學技能的基礎上積極進行體育實踐的過程。經過反復練習實踐才能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并在練習過程提高運動興趣。感悟到運動后給身心帶來的愉悅和快感。例如球類活動,那種快速轉換、疾速變向、跳起投射、默契配合、集體協作,這些技巧是在長期練習中達到熟練的,才會使學生體會到運動價值和美感。只有當學生親身感受到運動在自己生命中是必不可缺的,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并做到終身體育。
5.3 實踐法
所謂實踐法,就是讓大學生在課堂或課外體育活動中,以教師身份去組織、帶領同學進行體育實踐活動,亦可稱實習法。以此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組織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需要實習者具有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和組織能力,并需要和教師一同備課,以便熟悉教材內容和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從帶準備活動開始,也可從體育課練習小組指導同學練習做起。總之是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體驗授課的實踐感受。
6 結 語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應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培養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這對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與實踐,以及畢業后成為現代管理型創新人才具有劃時代戰略意義。對此,提出職業院校體育課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改革建議:職業院校體育課要融入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內容;要創立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新途徑;創立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為此應充分挖掘體育教材自身潛能,利用體育培養形式和特殊教育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學生主動參加運動實踐,使學生個性得到積極、充分、自由的發展,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使職業院校體育課成為培養良好身心素質、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人格專業人才的教學陣地。
參考文獻:
[1]劉玲.試論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幾個問題[J].體育科學,2002(3):55.
[2]騰子敬.學校體育改革中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學校體育,2001(3):32.
[3]彭鋼.課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1版):108-109.
[4]鄒本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5(5):106-108.
[5]Summerfield D .Liane M.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J].ERIC Digest,1995(10):255.
[6]江波,周學榮,李慧萌.視角下的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困惑與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2014(3):38.
[7]劉蚸.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目標改革與重構—兼論《體育與健康標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1):28.
[8]許晶,許濱.對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教學評價方法的改革[J].遼寧師范大學(自然科學版),2005(4):508-509.
[9]馬寶國.遼寧省藝術類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0,38(3):88-91.
[10]韓冰.建國70年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5):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