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鳳
摘 要:農業技術推廣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該文介紹了鳳臺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不斷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推動縣域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基層農技推廣;現狀;問題;對策建議;鳳臺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6-0012-02
發達而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對于解決好“三農”工作“最后一公里”問題、推進縣域農業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
1.1 體系建設情況 鳳臺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由縣、鄉鎮2級農技推廣機構構成。2006年,鳳臺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基層農技推廣機制創新試點縣。體系建設情況如下:(1)縣級推廣機構6個,屬鳳臺縣農業農村局農業委員會二級機構。在編人數79人,批準編制數為86人。年齡50歲以上18人,36~49歲51人,26~35歲10人,無25歲以下人員。具備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59人。(2)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28個,鄉鎮農技站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在編人數88人,批準編制數為117人。年齡50歲以上5人,36~49歲64人,26~35歲19人,無25歲以下人員。具有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的有62人。(3)基層站所建設。自2008年起,鳳臺縣進一步加強了鄉鎮基層農技站硬件建設,農技站有自己固定的辦公場所,配備了電腦、電動車、數碼相機、電冰箱等辦公設備。
1.2 取得成效 鳳臺縣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40個基層農技推廣星級服務創建試點縣之一,桂集鎮和大興鎮農技站被授予全國五星農技推廣機構稱號。鳳臺縣先后9次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先后2次被省政府評為全省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先進縣。
1.2.1 農業推廣體系制度健全 建立了競爭上崗制度、農技推廣責任制度、績效考評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資產管理制度、知識更新制度等管理制度,完善從農技人員到科技示范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快速通道,建立了縣、鄉2級農技推廣服務網格。
1.2.2 遴選培育示范戶效果明顯 圍繞小麥、水稻、蔬菜、生豬、水產五大主導產業,2019年推廣21項主推技術,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100%。認真遴選熟悉農技推廣方法和技巧、“一專多能”、責任心強的164名農技人員參加包村工作。培育820個農業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2萬戶,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1.2.3 農業產業化形成規模 全縣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8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超60億元,顧橋、桂集等鄉鎮大中型面粉加工企業發展到30多家,是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朱馬店全國1萬hm2糯稻生產基地續報獲得審批通過,糯米加工企業發展到20多家,是全省最大的糯米加工基地。
1.2.4 種養業扶貧突出特色 成立了縣產業扶貧領導小組,行業牽頭全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工作,鄉鎮農技站長為本鄉鎮特色種養業扶貧工作聯絡員,全縣38個貧困村建成了40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特色種養業貧困村完成達標38個;特色種養業貧困戶完成達標1385戶;通過產業扶貧項目、扶貧車間、整合社會化服務、小額金融貸款等帶動貧困戶4899戶,實施特色種養業項目的貧困戶覆蓋率達94%。
1.3 存在問題
1.3.1 參與鄉鎮中心工作過多 由于實行了“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農技推廣工作需要得到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主管部門在人員調配、考核和晉升等方面也要充分聽取所在鄉鎮政府的意見。鄉鎮政府常安排鄉鎮農技人員包村開展計生、創建等工作,從而擠占了農技人員的推廣工作時間,影響了農技推廣的成效。
1.3.2 農技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 中高級崗位職數少、職稱工資長期得不到兌現等問題,影響了基層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鄉鎮國土所、計生辦、司法所、學校等單位橫向相比,農技部門在工資、福利、經費等方面的劣勢更為明顯。
1.3.3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青黃不接 機構改革后,鄉鎮農技站進入新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較少,有的即使招入了,也因為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劣勢留不住人,導致農技推廣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平均每個鄉鎮有農技專業技術人員2人、水產專業技術人員1人、畜牧專業1人。
1.3.4 缺少穩定的工作經費來源 當前,鄉鎮農技站工作經費尚未納入財政預算,只是在與上級或其他單位業務合作時,才撥給農技站或相關農技員協作經費,致使部分試驗、示范、推廣等業務活動開展較為困難,自身職能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出來。
2 對策建議
2.1 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制創新
2.1.1 理順“條”“塊”關系 在現有體制下,要強化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條”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政策優勢,同時兼顧“塊”在落實農業政策、實施農業生產的主體地位。鄉鎮農技人員既要保質保量地完成農業部門交辦的各項工作,又要積極參與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爭取鄉鎮政府和鄉鎮、村對農業工作的支持。
2.1.2 完善延伸隊伍建設 2018年,中央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人才是關鍵。重點要加強科研、推廣、農村人才3支隊伍建設,并有機結合起來。由農技推廣服務專家組為核心,以164名縣鄉2級農業技術人員為依托,每個技術員聯系1個合作社(或農業企業),指導5個示范戶和2個貧困戶每個示范戶至少輻射帶動5戶,形成技術服務單位、專家組、技術指導員、合作社、示范戶、輻射戶層層延伸的農技推廣工作網絡。
2.1.3 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 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解決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及被鄉鎮中心性工作纏身的問題。公開招聘大專以上農業院校畢業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青黃不接、后續乏人的問題,滿足農技推廣的工作需要。
2.2 加強農業技術人才培育
2.2.1 加強對科研人員的扶持力度 建議將局屬幾家科研單位確立為一類公益性單位,鼓勵和支持現有基層農業科技人才扎根基層參與科研創新,結合院士工作站和孵化器工作,推進科研成果向企業、合作社等轉移。積極推進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市場激勵機制,使科技人員與農業生產者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長期有效合作,實現科研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雙贏”。
2.2.2 加強農村人才培育 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中招募有豐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和較高技術專長、服務意識和協調能力較強、在服務區域有較好群眾基礎的人員作為特聘農技員。將農業教育、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和農民技術培訓緊密結合起來,深化農村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機制,增加職業教育比重。
2.2.3 提高農技人員能力和水平 加強基層農機人員創新能力培養,制定應時基層農技人員培訓計劃,組織所有農技人員參加專項能力提升培訓。建議各級政府設立農業科技人才培訓、進修專項經費,保障基層農技人員有培訓、進修的機會,不斷更新知識,提升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2.3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
2.3.1 加強物化平臺與虛擬平臺建設 以農業示范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物化平臺和農業信息網、農業物聯網等虛擬平臺為載體,積極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縣建設,落實配套資金,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設施蔬菜栽培、生豬養殖監控等物聯網示范點。按照“六個一”標準,即:一處場所、一套信息服務設備、一條寬帶、一名信息員、一套管理制度、一處宣傳欄,積極推進美麗鄉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區建設。結合國家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推進鄉鎮農技站視頻會議系統建設。
2.3.2 加強農技推廣App等應用普及 積極推進中國農技推廣App等應用普及,提高農技人員和示范戶運用互聯網學習和傳播農業科技、生產經營等知識能力,并不斷開發其他現代化推廣服務方式方法,推進農技推廣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肖曉美.永嘉縣農業技術推廣村莊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14):69-7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