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計
摘 要:該文介紹了肥東縣農機化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機化發展;發展現狀;對策建議;肥東縣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6-0122-02
1 肥東縣農機化發展現狀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近年來,肥東縣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總體目標,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加強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力度,全縣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1.1 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 截至2019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的總動力提升到77.69萬KW,比2018年增長2%,擁有農用拖拉機3.85萬臺,下降0.6%。大動力機械增長明顯,小動力機械逐步淘汰,農機裝備結構逐年優化。
1.2 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 2019年,全縣實現機耕作業面積15.2萬hm2;機械播種面積7.4萬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6.7%,提高13.1個百分點;機械收割的面積達11.37萬hm2,增長0.1%,主要農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達81.4%,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1.3 農機經營效益平穩增加 截至2019年底,全縣擁有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67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64個、農機專業協會1個,固定資產在50萬元以上的服務組織67個、擁有農機原值100萬元以上的服務組織16個;全縣農機戶總數達到62280個,擁有農機原值20萬元以上的農機戶523個;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戶8700個,農機維修廠及維修點89個。農機經營化總收入達10.7億元,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
1.4 農機安全形勢穩定向好 成功創建成為國家級的“平安農機”示范縣,著力構建“政府負責、農機主抓、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農機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全縣已驗收命名“平安農機”示范村(社區)118個,“平安農機”示范戶(服務組織)388個,成功創建并命名示范戶(農機服務組織)976個、“平安農機”示范村(社區)228個,平安農機”示范村(社區)的占比達到68%,基本上實現了“平安農機”示范鄉鎮全覆蓋。
2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兌付逐年降低 受市場及生產因素的影響,中央財政農機補貼資金的使用量自2017年以來逐年下降,補貼資金兌付甚至出現了用不完的狀況,且下撥資金也逐年減少。主要由于:一是現在愿意投身作職業農民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村出現大量農田被拋荒現象[[1]];二是隨著市場環境影響農作物的種植成本越來越高,種子、肥料、機械費用成本逐年增高,且受自然天氣因素影響的風險較大;三是農業機械總量趨于飽和。
2.2 農機合作組織的服務能力明顯不足 一是建設用地受限。由于大多數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都缺少建設用地的指標,要想擴大建設規模就比較難,導致發展壯大受到了嚴重制約。二是發展資金受限。農機合作社的發展需購買新機具、獲取建設用地及流轉土地的費用高,資金需求比較大,但農業生產所能獲得的貸款或融資比較困難。三是專業人才受限。當地種糧大戶一般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大多為憑經驗種植農作物、駕駛農機具,懂得機構財務管理、科學種植技術、新型高端農機具操作技術及維修技術的專業型人才較少,懂得這些技能的綜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2]]。
2.3 農機安全監管薄弱 根據現在機構改革情況及相關的單位職能,對一些在縣鄉道路上行駛的存在違法行為的農機駕駛人,如駕駛無牌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及無證駕駛的,因農機部門無上路執法權,從而無權監管。而交通部門又因法律存在的障礙及警力不足等原因而無力監管,從而導致農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漏管問題。
3 對策建議
3.1 根據生產實際情況,擴大農機購置補貼的范圍 建議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項目里面增加農機作業補貼內容,以進一步提高農機化綜合利用水平。具體由上級農業農村部門宏觀把控,制定可以納入的作業補貼范圍,并由縣級農業農村部門根據當地實際,選擇可以惠民便民同時進一步提高本地農機化水平的可操作性強的作業補貼項目。
3.2 根據農機合作組織發展實際,提供切實可行的幫扶指導 一是有針對性的加大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幫扶。對一些大型及資歷較久的農機合作社,加強規范發展及提供進一步發展機會的幫扶,對一些新型合作社及規模較小的合作社,通過以大帶小、技術指導、積極爭取庫房建設用地及建設資金等方面的幫扶[[3]]。二是利用社會化服務、土地深翻等發展項目,促使農民與合作社成為利益共同體,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實現規模化種植,進一步建設成為全程機械化示范區。三是加大農機技術培訓與指導,培育和扶持一批先進、穩固的農機專業戶、農機合作社等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從而不斷壯大農機作業服務隊伍。
3.3 根據農機生產時節,加強農機安全監管 加強農機及其駕駛人的源頭管理。嚴格把關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注冊登記和安全檢驗關,嚴把駕駛人考試和發證關。深入開展農機安全“鑄安”“打非治違”等行動,結合重要農時,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排查整改安全隱患。進一步加強變型拖拉機的安全監管,聯合縣交警、安監等相關部門采取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聯合執法、舉辦違章駕駛人安全教育培訓班、加快變型拖拉機報廢淘汰等多項措施,多方位開展變型拖拉機安全監管工作。
3.4 加強指導,保障農機基礎服務 在重要時節安排農機部門的技術人員深入農戶及大戶家中,加強農機技術服務和維修保養指導。通過集中辦班、上門服務等方式宣傳、培訓農機化新技術。不斷加強農機作業的市場服務,及時發布農機作業的信息,幫助開拓跨區作業市場。積極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為小農戶和農機服務組織搭建合作橋梁,全面推進農業生產全程農機化,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發展。
3.5 示范引領,推動農機創新發展 以解決農業生產薄弱環節中存在的機械化技術難題,抓住“三夏”“三秋”等農忙關鍵時節,積極舉辦各類機械化作業的現場會,進行小麥油菜收獲、水稻機收秸稈還田及土地深翻技術等作業演示,組織開展農機化主推技術田間日活動。特別是對種田大戶急需的重點環節和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具要積極引導,幫助其實現農機化創新生產,以達到綠色增產、高質高效,從而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李昱,周建鋒.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貢獻率的區別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6(5):63-65.
[2](英)弗蘭克艾利思.農民經濟學——農民家庭農業和農業發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沈國舫,汪懋華.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綜合卷綜合報告及課題、分課題報告提要匯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