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巖 劉貴省 鄭強
摘要 南陽是農業大市,素有“中州糧倉”之稱,每年需要各類優良農作物種子達2.2億kg左右。良種在南陽市農作物增產中的貢獻率已達到45%以上,而作為長期從事良種選育、生產、加工、銷售的種子企業,它的發展壯大和健康有序發展事關南陽市農業生產長期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通過回顧南陽市種業發展歷程,調研分析發展現狀,全面剖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發展建議,積極推動南陽種業現代化發展,全面提升種業綜合實力,確保南陽農業生產良種利用安全、供種數量安全、種子質量安全,為更好地服務“三農”提供助力。
關鍵詞 南陽種業;發展歷程;現狀;問題;建議
Abstract Nanyang is a big agricultural city, known as the “Granary of Zhongzhou”, and it needs about 220 million kg of various kinds of fine crop seeds every year.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mproved varieties in the increase of crop production in Nanyang City has reached more than 45%. As a seed company engaged in breeding,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sales of improved varieties for a long time, its growth and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ar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Nanyang City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seed industry,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feasi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ctively promoted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Nanyang seed industry,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seed industry, and ensured that the safe use of improved variet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safe quantity of seeds, and the safe quality of seed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etter serve the “three rural”.
Key words Nanyang seed industry;Development process;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uggestion
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市,素有“中州糧倉”之稱,2019年全市耕地面積84.442萬hm2,農作物復種面積192.915萬hm2,其中棉花種植面積0.167萬hm2,油料種植面積37.821萬hm2,蔬菜種植面積24.900萬hm2,糧食作物復種面積最大,達130.027萬hm2[1],全年糧食總產710.59萬t,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工程河南糧食生產核心產區” ,全市8個縣市區成為國家糧食產能重點縣(全國800個縣、全省89個縣),是全國21個糧食總產超百億斤(50億kg)的地市之一,常年承擔著全省11%、全國1%的糧食產能,生產出占全國1.2%的肉類產品。每年需要各類優良農作物種子達2.2億kg左右。良種在南陽市農作物增產中的貢獻率已達到45%以上,優質良種的選育、推廣及品種種植安全、供種數量安全、種子質量安全,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碗要裝中國糧”,并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3],種業強則良種安,種安則糧食安,糧安則國安。而作為國家略性戰、基礎性核心產業的種業一直承擔著農作物良種培育、生產、加工、銷售,它的發展壯大,健康發展事關國家和南陽市農業長期穩定發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因此,回顧種業發展歷程,總結種業發展成就,肯定種業發展貢獻,全面了解和掌握南陽市農作物種子企業的發展現狀,深刻分析南陽現代種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機遇與挑戰,理清思路、提高認識、多措并舉,積極推動南陽種業現代化發展,全面提高種業綜合實力,確保南陽農業用種安全,切實做好“三農”服務具有重大意義。
1 南陽種業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南陽市也種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變大、從弱到強和從專到優的歷史變遷,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承擔著農業發展的階段性歷史使命,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有目共睹,它的發展經歷可總結為了4個發展階段。
1.1 1949—1977年:傳統農業階段 該階段特點可以概括為“四自一輔”,即依靠農業生產合作社自繁、自選、自留、自用,輔之以必要調劑來開展農業生產,供種主體為當地現有的縣良種場、公社良種場、生產隊種子田,這一階段延續傳統農業的實踐,以常規種、自留種為主,真正從事商品交易的種業并未形成。
1.2 1978—2000年:初步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四化一供”,實行“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準化,以縣為單位有計劃統一供種”的方針[4],以大規模建設各類原(良)種場和種子繁育生產基地為核心。由新成立的各級國營種子公司負責統一供種,實行種子國家專營制度,體制上實行政企合一,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種業雖有一定的市場化地位,但沒有自主經營權,市場競爭缺乏。
1.3 2001—2011年:市場化改革階段 1997年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2000年《種子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種業開始了市場化改革,南陽市種業也進入了國營、民營、個人代銷多主體并存,種子、農藥、化肥多元化綜合經營的市場化競爭階段,種子經營權的放開,激發了市場活力,它打破了原有經營渠道單一、市場條塊分割、品種和服務滯后、市場競爭缺乏的不利局面,推動了人才、品種、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市場活力和市場規模空前發展。2007年隨著國辦發〔2006〕40號《關于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 加強市場監管的意見》及省豫改辦〔2007〕29號文件,市宛政辦〔2007〕38號文件的實施,開啟了南陽市國有種子公司的現代企業化體制改革,體制上要求政企分開,剝離經營職能,全市各地方國有種子公司轉換身份,就地轉身民營化,經營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南陽市2011年基本完成改革,種業全面進入民營化、市場化發展階段。
1.4 2011年至今:改革深化階段 2011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農作物種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2014年又被確定為種業改革年,2015年底《種子法》修訂實施,2016年新修訂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和《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開始實施,標志著南陽市種業同時進入了體制改革深化期。這些配套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修訂完善,有力推動了南陽市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商業化育種新體系的建立,鼓勵支持種業通過市場化手段兼并重組,努力打造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的全國性和區域性現代化農作物種業龍頭企業,以滿足南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2 種業發展現狀
從種業發展規模上看,到2020年上半年,南陽市登記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種子企業20家,其中注冊資金3 000萬元2家,注冊資金500萬元18家,(含鄧州市注冊資金500萬元企業2家,3 000萬元企業1家),全市經營不再分裝的小包裝種子、委托代理種子的備案經營種子門店4 600余個(含鄧州市600余家),從業人員1.02萬左右,2家企業具有“育繁推一體化”持續穩定經營能力。整體上看,南陽市種業經營主體有所減少,產業集中度在不斷加強,種業整體實力有所提升。
從市場規模上看,南陽市具有批發交易功能的市場達14個,種業資源全部分散在13個縣市內,市場容量小,沒有形成具有地方影響力的區域性市場;目前,在南陽市種子市場上流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有300余個,其中小麥品種100多個,玉米品種120個以上,水稻、花生、大豆等農作物品種100多個,品種多,時間跨度長,適宜當地的突破性品種不多;全市只有50%左右的小麥、花生等常規種可以實現本地良種自繁、加工、銷售,滿足南陽市農業生產需求,其余種子包括玉米、水稻雜交種均需外調。
從品種和技術創新能力來看,自我國種業深化體制改革以來,南陽市種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企業商業化育種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自2010年以來,以南陽市農科所、內鄉農科所、先天下、大方種業為代表的育種單位選育出省審新品種30個,3家科研單位、5家種業具有自主品種權,而其他的種業受企業設施、設備、技術人才、資金投入及創新能力所限,自身沒有品種權,只能靠品種代理經營或委托銷售,兼代銷批發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來賺取中間利潤,維持企業的經營活動,這些企業市場地位弱化,生產沒有品種權,代理沒有定價權,利潤微薄,企業競爭力不強,被邊緣化或淘汰的風險不斷加大。
3 種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南陽市種業現代化改革深入推進,企業的品牌意識,市場化競爭、多元化經營能力不斷提高,農作物種子科研和生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從整體上來看,南陽市種業自身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
3.1 種業的整體規模較小、實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第一,從企業規模上來看,自2000年我國《種子法》實施以來,全國統一的供種體系被打破,種業很快進入主體高度多元、分散時期,地方國有種子公司就地轉身民營化,大批外來人員和各類資本不斷涌入種子行業,使小型種子企業和個體種子備案經營戶猛增,到2012年,全市注冊資金500萬元的種子企業只有4家,注冊資金100萬元的46家[5-6],各縣經營不在分裝的包裝種子、委托代理種子的備案個體經銷戶都超過2 000家。 2016年新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修訂實施,提高了種業的入市門檻,對企業注冊資本生產、檢驗技術人員及種植加工機械、種子檢驗儀器設備等都有嚴格要求[7],致使一部分實力偏弱的種業逐步被淘汰,善經營、競爭力強的種業實力有所增加,種子經營主體數量不斷減少,目前,全市注冊資金3 000萬元的有2家,500萬元的有18家,以前注冊資金100萬元的較弱種業被整合或被撤銷資質淪為代理經營;這些企業中具有育種科研能力的種業5家,具有“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只有2家,其他弱小的4 000 多家經營主體,全部分散在全市各個區、縣、鄉鎮、村級市場,這些經營主體在技術投入、管理提升、承擔質量責任、市場和自然風險等方面能力弱,生產沒有品種權,銷售無市場定價權,資本小,競爭力弱,只能靠簡單的代理或委托代銷維持經營,盈利空間有限。南陽市種業“小、全、散”的發展特點嚴重制約了南陽市種業的現代化發展,同時這種現狀也給監管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
第二,在硬件設備上,50%的企業存在著加工設備、檢驗儀器老化、倉庫曬場面積不夠或破損,繁育基地標準低,面積小、分散、不固定等問題,許多企業尤其是沒有品種權、生產加工權的種業,還出現加工設備、檢驗器材長期閑置或丟失損壞的現象。
第三,從品牌經營上看,75%的種子企業沒有品種權,沒有自己的商標,品牌意識不強,只能與省內外的品牌廠家合作代理銷售,有品牌的種業,由于資金、人才、營銷等方面原因,自有品種的經營量也到公司經營總量的50%,南陽市推廣面積1.33萬hm2以上的十大玉米品種皆為外地品種[8],小麥也是如此。
第四,從科技創新能力上來看,南陽市種子企業普遍存在技術人員缺乏,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低,尤其缺乏在種子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雜交優勢育種、全基因組生物育種、種子檢驗等方面現代技術拔尖人才,大部分經營主體是夫妻店、家族店,沒有人才培養或引進計劃,更沒有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撐科企聯合育種和技術成果轉化交流。長期以來中國種子的科研、生產、推廣和銷售是相互分離的,全國有超過450家科研院所從事種子研發,85%以上的現有品種出自農業科研單位,研發和產銷脫節[9],南陽市農作物種子的培育、生產加工、銷售也是處于分離狀態的,科研院所技術力量雄厚,又有財政資金支持,在農作物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新品種選育方面處于優勢地位,以企業為主的商業化育種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開展科企、企企合作育種的只有先天下和大方種業2家,企業“無種”現象特別普遍。
總之,資金不足,技術落后,人才缺乏,品牌意識不強,缺少品種和市場定價權,長期重經營、輕研發問題是制約南陽市種業擴大規模、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強做精的主要因素。
3.2 市場秩序不規范,監督管理未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種子法》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執法措施,加大了處罰范圍和監管力度,多部門聯合執法,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效率,市、縣級市場制售假劣、套牌侵權、“盜種”等違法行為大幅減少,市場秩序明顯好轉,營商環境明顯改善。但在種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受利益驅動,仍有一些種子企業違規違法生產經營,并且違法手段隱蔽,受委托種子經營者不從委托方進種;用合法包裝裝不合法種子銷售;經營不再分裝種子的經營者私自購入大包裝散種在基層叫賣;甚至還有未審先推虛假宣傳等現象屢禁不止。為躲避打擊,大量套牌假冒、劣質、價格低廉、手續不全品種和限制推廣的老品種在部分邊遠鄉鎮和大部分的農村市場進行隱蔽分散銷售,嚴重擾亂了基層種子市場正常經營秩序。這需要管理部門加大監管范圍,增加基層執法力量,消除監管盲區,讓違規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無所遁形。
3.3 市場流通品種井噴式發展,品種利用安全風險加大
隨著新《種子法》和農業農村部《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業部令〔2016〕第 4 號)以及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開展同一適宜生態區品種引種備案工作的通知》(豫農種植〔2016〕49號)規定的實施,我國育種渠道逐步拓寬,品種審定標準放寬,河南省也在2016年逐步開通了聯合體育種、綠色通道育種、個人自主育種等輔助渠道,國家政策利好,極大地調動了種子企業的育種積極性,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利用手中的資本,與科研院校合作,組建科企育種聯合體。有名望的育種家利用手中的種質資源開展自主育種,個人報審,還有部分企業獨自與省外種業合作,開展同一適宜生態區域引種試驗。企業在商業化育種體系中的地位及優勢逐步凸顯,這也導致河南省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大量涌現,僅2016—2020年通過河南省審定的主要作物品種511個,同一生態區引種備案品種多達988個,這些新品種中80%均可在該生態區合法銷售。當前,在南陽市種子市場上流通的300余個主要農作物品種中,仍然存在時間跨度大,老、中、新品種并存,數量大,品種全,同質化嚴重,大品種、突破性品種不多的問題。品種數量的增加,給了農民更多的購種選擇余地,但是南陽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極端氣候多發,如果選種不當,就會無形中提高種植風險,同時,一些不法銷商家,受利益驅動,大量購進質量低于正品、價格便宜的種子進行分裝、假冒、套牌、貼牌,在基層隱蔽銷售,更是加劇了農業生產用種安全風險。從目前來看,南陽市種子市場品種“多、亂、雜”現象有不斷擴大蔓延的趨勢,加強品種監管和正確引導勢在必行。
4 對策建議
4.1 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兼并重組,助力種業做大做強
零星分散的弱小企業由于本身缺乏品種、技術、資金、設備,難以支撐從資源到品種,再到種子生產、加工和種子營銷的整個鏈條。更不能適應現代種業的發展。政府部門要在財政、金融、稅收、投資、體制改革等方面研究出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引導企業積極尋求合作伙伴,通過市場化運作,采用強強聯合、股份轉讓、兼并、重組等方式,組建大型種子企業集團或區域性種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嚴格執行《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大幅度提高種子生產經營許可準入門檻,淘汰一批實力弱、規模小、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種子企業,推動優質種業資源快速向有規模、有實力、有市場前景的企業集中、整合,在南陽市培育壯大一批具有“育繁推一體化”經營能力的種業龍頭企業,走集團化品牌經營道路。突出種業規模、品種、營銷等區位優勢,使其更好地服務南陽農業生產。
4.2 推動企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政府要重點圍繞農作物種種子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生物育種、綠色增產集成技術攻關、區域級良種繁育基地標準化建設、種子生產加工技術提升等領域,組織實施新一輪的種子工程項目和農業重大科技項目,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鼓勵支持南陽市有條件、有實力的種子企業積極承擔項目,帶動種子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種子企業也要在人才技術方面持續穩定地進行資金投入,主動與公共事業單位、科研院校、省內外大企業開展事企、科企、校企、企企技術交流合作,匯集融合資本、技術、人才等各方力量,聯合開展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成果轉化推廣,下大功夫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積極走商業化育種道路,加快培育出具有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取得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種業科研成果,不斷壯大南陽市種業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4.3 加快農作物新品種評價體系建設,強化品種管理
按區域,分作物建立健全市、縣、鄉3級新品種試驗示范展示基地,制定全市統一的品種試驗示范評價體系,建立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按照高產、穩產、優質、廣適、多抗、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品種利用導向,對南陽市種植的農作物新品種進行多區域、多年份試驗示范性品種評價,并積極組織開展夏秋主要農作物全市品種考察活動,結合示范展示和品種考察情況,選出更加適宜南陽市生態和生產條件的優良品種,及時制定發布市、縣級農作物品種利用和生產布局意見,引導優良品種的合理利用和大面積推廣。嚴格執行《農作物審定品種退出管理辦法》,對在生產使用中存在明顯不可克服重大缺陷以及推廣中出現種性退化,造成產量、抗性、品質、種植面積嚴重下降的品種,要及時發布風險提示,要求停止其推廣宣傳活動,縮減或淘汰該品種種植,強制其退出市場,降低品種種植風險,讓農民用上安全種、放心種,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解決品種“多、亂、雜”的問題。
4.4 加強市場監管
4.4.1 高度重視種子管理工作,強化管理設備和人員隊伍建設。
各級政府及財政部門要加強對轄區種子管理工作的支持,明確種子市場管理部門的性質、編制和經費,強化屬地管理,加大編制和經費支持力度,保障種子市場管理隊伍經費,改善管理部門的交通、辦公、辦案和檢測條件,尤其加大執法經費投入,以保障執法[10],重點加強管理部門的檢驗設備、倉儲、試驗基地、執法裝備等硬件建設,加大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監管手段的運用,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能培訓,規范執法程序,強化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和執法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政策強、業務精、作風硬、紀律嚴”的管理隊伍,以適應新時期種子管理工作的要求[11]。
4.4.2 加大市場執法力度。
深入開展冬季種子企業督查行動、春季種子市場專項治理整頓行動和夏季種子生產田巡查行動等 “三大行動”,針對種子市場走街串戶違法直銷等新問題,積極開展縣、鄉、村 “三位一體”網絡化監管[12]。對市場監管采取專項行動、重點檢查與日常監管相結合的形成,重點打擊種子假冒偽劣、套牌貼牌、未審先推、侵犯品種權、超范圍經營的行為;積極采取異地執法、與公安和其他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執法的多種手段,嚴厲打擊和查處種子生產經營違規違法行為;及時、合法、公正處理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種子糾紛案件,積極處理種子質量投訴,做好田間風險調查,及時化解矛盾,保障農民的合法利益,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規范種子市場秩序,確保南陽市用種安全、質量安全和數量安全;積極推動管理關口前移,加強對邊遠鄉鎮、全部農村市場的監管,重點檢查經營資質、種子質量、品種備案登記信息、銷售臺帳、包裝標簽,消除監管盲區,打通種子管理“最后一公里”,堅決維護市場正常經營秩序。
4.4.3 完善農作物品種退出機制,強化品種動態管理。
加強對審定(引種)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嚴格執行河南省《撤銷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公告內容,向種子經營主體做好公告內容宣傳,提醒企業及時停止生產、宣傳推廣已撤銷審定號的作物品種,以免造成經濟損失,在管理上要加強市場品種管理,堅決淘汰河南省已撤銷審定證號的品種。同時要結合南陽市的氣候特點和生產條件,積極對南陽市當前農業生產中使用的農作物品種進行全面評價,對那些種植時間過長,使用過程中發現有明顯缺陷不可克服、推廣中出現種性嚴重退化、推廣面積極小的品種,啟動品種退出淘汰機制,提出品種退出建議,停止發布推廣宣傳,對不聽建議又確實在生產中造成重大損失的,要強制其退出市場,限劣扶優,優化市場品種數量和結構,大大減少農民選擇品種的難度和風險,保障用種安全,規避農業生產風險。
參考文獻
[1]南陽市統計局.南陽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2]魏泳安.習近平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0,32(6):14-23.
[3]曹偉波.習近平關于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9.
[4]張延秋.中國種業發展回顧及展望[J].種子世界,2012(10):1-3.
[5]王富.南陽地區種子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2(11):5-6.
[6]田冰川.踐行科學發展觀 實現我國種業跨越發展[J].種子世界,2011(5):1-2.
[7]郝莉.勉縣種業發展現狀及改進建議[J].種子世界,2018(5):3-5.
[8]李明波.2019年南陽市秋作物品種考察報告[J].種子科技,2019,37(18):15,17.
[9]孟淑春,馬連平,宋順華.從國際種子研究現狀看中國種子科技與種業發展[J].世界農業,2015(8):182-185.
[10]楊雙龍.淺談河南省種子市場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2(9):34.
[11]李隴強.淺談如何抓好種子行政執法權分離后的縣級種子管理[J].種子科技,2011,29(3):9-10.
[12]趙國全.試論我省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種子世界,20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