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愛聯
【摘要】深刻解讀文本,領會教材的本質內涵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本文從單元主題解讀和文本解讀兩大方面,探尋文本真意,劃清邊界,解讀文本的外延,并結合教學實踐加以分析,論證深入解讀教材文本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前提與基礎。
【關鍵詞】教材文本;文本解讀;語文教學
作為一線語文老師,要上好一節語文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文本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文本是教學的憑借。文本作為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對其價值與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文本解讀是發現文本潛在密碼和意義的過程,文本解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準確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要從普通讀者欣賞式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下面,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為例談談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一、作者解讀
魯冰,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中國當代童話作家。2000年開始童話創作,曾在《中國兒童報》《中外童話故事》等刊物上發表童話近百篇。2009年12月,長篇小說《小鳥快飛》獲山東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文藝精品工程”獎。
二、課文主題解讀
《蜘蛛開店》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只蜘蛛因為寂寞、無聊決定開一家商店,可他害怕困難,盡挑“看上去很簡單”的口罩、圍巾、襪子來編織,結果每次都遇到讓他頭疼的顧客。
三、教材內容解讀
這個童話故事情節簡單,內涵豐富。蜘蛛從“賣口罩”改成“賣圍巾”,再改成“賣襪子”,想的都是“織起來很簡單”;他賣東西的價格,總是“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蜘蛛思維方式簡單、處事方式簡單,偏偏迎來了三個特殊的顧客:嘴巴最大的河馬、脖子最長的長頸鹿、腳最多的蜈蚣,導致口罩、圍巾、襪子織起來不簡單,最后他“嚇得匆忙跑回網上”。
童話故事具有結構反復的特點?!百u口罩”“賣圍巾”“賣襪子”三個部分,故事情節類似,寫法相似,都是按照蜘蛛想賣什么、寫招牌、顧客是誰,結局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在“賣什么”“寫招牌”“顧客來了”段落中,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很相似,如“就賣口罩吧,因為口罩織起來很簡單”“還是賣圍巾吧,因為圍巾織起來很簡單”“還是賣襪子吧,因為襪子織起來很簡單”三個句子內容相似,句式結構都是因果倒置,先出示結果,后說明原因。又如,三次寫招牌,內容都是“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商品變了,付費卻一成不變,表明了蜘蛛思維簡單,辦事不夠靈活的特點。河馬、長頸鹿、蜈蚣的出場,采用了相同的句式“顧客來了,是……”,先說顧客來了,后說來的是誰,暗示蜘蛛由高興、失望、驚嚇的情緒變化。
故事里的矛盾沖突,造成了一種詼諧的張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每次蜘蛛覺得織起來簡單的東西,最后卻是“好難織”“累壞了”?原因僅僅是來購買東西的顧客特殊嗎?在討論交流中讓學生領悟到,除了顧客的原因,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蜘蛛害怕困難,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當然,對故事內涵的理解不必挖掘過度,不需要讓學生非說出所以然不可。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交流討論中思辨,修正觀點,促進精神的成長。而并非使用說教的方式,給出一個定論,讓學生朗讀和背誦。
四、字詞教學解讀
這篇課文要求會認“店、蹲、寂、寞”等15個生字,會寫“店、決、定”等9個生字。全部生字都是根據故事的發展而隨機出現的。從字形和字義來看,較難進行歸類學習。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字詞的意思,再進行識記字形。例如,導入課題時,可以結合生活經驗,識記“店”,結合第一段的朗讀,回應“蜘蛛為什么開店”,根據“蜘蛛開了哪些店”,分類呈現詞組:口罩編織店、圍巾編織店、襪子編織店,再用字形溯源比較認識“罩”,看圖理解識記“編”,利用形聲字規律識記“襪”等。
五、語文要素解讀
教材課后的語文要素是“根據示意圖講故事”和“展開想象,續編故事”。這兩個語文要素的確定,是極其符合這一文本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多次運用示意圖:一是在整體感知故事時,借助示意圖講述故事內容;二是借助示意圖,抓住重點詞語,講好故事片段;三是回歸整體,借助示意圖,結合重點詞語,把整個故事講得較為具體、生動。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留有分享的空間,讓學生能在分享中發揮自己最大的想象空間,以畫示意圖或積累重點詞句的形式進行續編故事,令學生在想象中創造,在創造中進步。
每篇課文都有獨特的內涵,課文隱藏著作者生命意識的律動,燃燒著作者愛與恨的情感,交織著作者悲與喜的感受,訴說著作者對人生的悲歡離合的傾訴,表現著作者追求正義與真理的吶喊。所以,教師必須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充分發掘文本的潛在價值,解讀其承載的文化思想內涵,善于把握作者語言特點和運用語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提取文本的養分,與教材拉近距離,產生共振共鳴,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深度語文培植的是學生的思想。作為語文老師,不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顯價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內隱價值?,F在的教材絕大多數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滑”過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樣“犁”過去。“滑”過去和“犁”過去是兩種功夫、兩種境界,最后的收獲肯定是不一樣的。的確,有些文本粗看似乎奶為淺顯易懂,似乎沒有什么語言特色或深刻內涵,很多教師會覺得沒什么好教的。但實際上,不是沒什么好教,也不是沒什么好學,而是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挖掘。如果教師把文本提升到文學層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層次,就能將簡單的文本變得不簡單了。
參考文獻:
[1]蔣濟永.文本解讀與意義生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李安全.文本細讀與經典闡釋[J].名作欣賞,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