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福
【摘要】農村的教學工作在新課改政策實施之后也進行了全面的調整,但是由于硬件設施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在講解語文不同內容時,學生接收到的知識和文學相關內容比較匱乏,阻礙學生能力開發和思維轉換。要想有效強化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效率,首先教師要因地制宜,結合農村的自然條件進行分析和指導,結合生活元素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這樣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創作力,促進教學工作創新發展。
【關鍵詞】生活元素;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前言:初中階段是學生能力提升和基礎培養的重要時期,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時情緒和課堂狀態容易受課堂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講解作文知識時,要遵循新課改影響,課堂上要結合農村語文教學現狀,充分探究語文知識蘊含的生活元素,結合學生自身的想象力去制定教學情境。從不同角度去啟發學生表達,在講解不同閱讀內容時,也要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為學生構建積極、民主的語文課堂,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
一、農村語文作文教學利用生活元素教學的意義
(一)豐富語文作文教學創作思路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主要體現幫助學生積累生字、強化閱讀分析能力、培養創作力等作用,但是由于農村教學條件比較落后,教師不能創新的教學科技去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進度會變慢,綜合學習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學習內容,運用生活元素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改善原有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方向,拓展寫作范圍,改變學生語文學習的原有印象。另一方面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入,能輔助教師更好的指導學生分析閱讀素材,接力寫作經驗,即使教學條件存在差異,也能為學生開發更多的創作途徑,提升作文質量。
(二)培養學生對生活元素的想象
運用生活元素進行語文作文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和語文教學有效性。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策略制定之前,先對生活元素教學進行有效的分析,這樣再進行施教才能系統、全面。在寫作教學指導時,教師可以融入生活場景,讓學生的思路有更大范圍的跳轉,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多的感悟。通過師生互動,一方面能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另一也能讓語文作文教學工作變得更簡介、目標更明確,教學成果更高效。
二、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的現狀
(一)學生作文脫離生活元素
很多農村學生在上學初期就被灌輸,一定要走出去,才能有更好的未來,這樣的指導思想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但是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對農村的生活有一定低級的聯想,在學習上心態會比較消極,這并不利于學生觀念培養和生活元素在教學中的運用。農村教學工作在新課改實施之后并沒有完全進行整改,很多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流程還是比較傳統,學生對于語文創作沒有改變原有的思想,針對其中的素材還是運用傳統硬性記憶的方式,這樣就會導致創作的內容比較匱乏,不能合理化融入生活元素,長時間學習就會限制學生創作思路發展。
(二)教師對生活元素缺乏重視
大部分農村教師的教學思想還是比較傳統,并不重視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課堂上過多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結果,并不能有效結合學生的角度去進行指導,新課改形式下,學生接受的仍然是比較單一的學習模式。在學習閱讀理解方面,教師并沒有對學生寫作思維進行合理化開發,導致學生的寫作水平停滯不前。還有的教師對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寫作內容,不能利用多角度、多模式進行創作鍛煉,講課時也只是利用較少的時間進行教學,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同時還會影響學生在創作中的生活元素視角的應用。
(三)語文教學中缺乏生活觀察
農村的語文教學工作條件雖然比較匱乏,但是生活元素比較突出,用其引導創作思路還是比較便捷的,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習慣等因素影響,語文課堂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導致生活元素在語文課堂上并沒有進行深度的融入,導致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也比較缺乏。語文中的作文教學需要學生積累各種素材,才能提升作文質量和表現力,但是缺乏生活元素,就會讓作文的內容顯得比較空曠,不具體,影響學生的思想表達,建立作文飽滿度。
三、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融入生活元素的實施策略
(一)善于結合生活啟發學生對作文的思考
農村語文教學工作在新課改的影響下需要進行全面的改革,針對初中生的成長特點,教師要全面整合教學資源,結合現有的教學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不斷的指導和引領學生體會生活元素,改變學生學習思路,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多樣化,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度思考,結合作文的要求逐步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改變構思方式,讓作文創作變得更高效。初中階段學生的思想比較敏感,心態上會容易出現消極的情況,學習思想比較單調,不能及時靈活的從生活元素中提煉文學知識。作為語文教師,既要讓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又要結合學生的心態和課堂表現進行教育,讓學生正視語文知識的學習,了解作文學習的重要性,這樣才能逐步提升學生在作文學習上的積極性[1]。初中生自身對生活沒有太多的觀察分析,需要教師進行系統性引導,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思維能逐步強化,豐富教學內容,開辟更多的寫作途徑,這樣才能對學生的作文質量起到提升的作用。
例如,講解寫作“學會記事”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去啟發學生,首先教師讓學生回憶最近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然后讓學生用最簡潔的文字記錄,然后在逐步拓展思考的范圍,結合學生的感想,把生活元素與感悟相結合,這樣就能形成一篇內容豐富的作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可以有效脫離教材,這樣沒有的固定的范圍束縛,創作思維就會更靈活。
(二)師生互動尋找生活中體現的作文主題
初中生自身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由于很多學生學習經驗都是教師直接傳授的,自身的想象思維并沒有運用,這樣傳統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會造成一定的局限,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新課改階段教師一方面要進行教學內容的整改,運用更多文學知識去圍繞教材進行講解。另一方面要從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融入生活元素挑中教學角度的空缺。這樣才能為學生創建開放化的教學途徑,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新形勢下教師要順應教學改革發展趨勢,運用互動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先對學生的作文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這樣能在講課中不斷的鼓勵學生表達,同時也要隨時沿著學生的思路進行輔助創作和引導,讓學生學生的思維更完善,充分提升寫作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在師生互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原本不重視的生活元素,進行知識的互動講解,與學生共同尋找創作的元素,與作為主題進行融入,促進創作能力的強化。
例如,講解“名著的讀后感”時,教師可以利用《西游記》中的人物進行想象拓展,這時初中生的構思基本停留在對小說人物特點上,但是要充分表達讀后感悟,教師還要讓學生聯系到自身,這樣表達出來的感悟才會更全面。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四個人物的性格,與學生交流探討生活的原型。例如孫悟空的勇敢、迎難而上、脾氣急躁;豬八戒貪吃、懶惰、隨遇而安;沙僧執行力強、缺乏主動思考;唐僧為人善良、容易受騙。通過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兩面性,進行創作引導。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問題,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探討自身的解決思路,或者遇到問題首先學生的想法,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晰,在創作中會有更多的靈感,把教師和自身的想法進行結合表達,提升學生的作文質量。
(三)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分析語文生活應用
很多農村的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沒有足夠的重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學科上,導致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但是又不知道差在哪里。身為語文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學會利用生活元素進行思維開發,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都能得到有效的強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促進教學改革思想的全面落實。新形勢的教學工作,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并不能快速改善教學形式,學生的主動性也很重要,師生有效互動才有利于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2]。合作學習形式時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模式,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視角去融入生活元素進行教學,營造積極的創作氛圍,先讓學生的想想力得到開發,然后再運用生活元素鼓勵學生自主分析,最后創作出滿意的作品。課堂引導學生創作時,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其次善于留白給學生發揮的空間。這樣學生在內容創作時才會更直接,提升創作效率,樹立作文寫作的自信心,為以后自主創作奠定基礎。
例如,講解“描寫景物”景物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事物選中主題,然后結合教材中學習到的修辭方法為學生陳列,便于學生造句,最后結合景物描寫的大眾特點,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者以景帶情等方式去敘述。通過明確的寫作方向,讓學生在合作化學習模式下,能集思廣益去思考,通過多名學生的思路碰撞,會讓創作出的文章更新穎,學生的積極性也變高,有效改變學生對作文寫作的原有印象,提升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四、制定生活情境充分鍛煉學生想象力
由于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村地區的家長都傾向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學習,造成農村生源的流失,留下來的學生很多都是留守兒童,這樣的教學氛圍,會讓很多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自身也會產生自卑感。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和文學素養去幫助學生改變思想,為學生創建積極的學習氛圍,改變原有單一講解思路,讓學生的自卑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農村的優勢,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這樣也能讓學生的作文內容更積極,更有生命力。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教師要想讓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生活,就要善于結合生活元素去制定情景,讓學生的思維深度沉浸在生活情景中,挖掘農村生活的美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促進語文教學工作的有效創新[3]。在講解不同的語文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模式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這樣在教學氛圍的影響下,學生的思維和思考方向也會更偏向生活角度,促進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觀察,豐富作文寫作的方向和思路,促進作文質量的提升。
例如,講解“傳統文化和非遺傳承”時,教師首先可以結合城市與農村的教學條件進行更對比,讓學生客觀的了解學習上存在的差異。然后結合不同的差異現象進行心態疏導,讓學生感受身子農村與傳統文化項目距離更近。雖然城市教學條件更好,但是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更趨向于電子科技,對文化遺產的理解和傳承并沒有充分的了解。這時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讓學生結合目前農村的生活環境與所媒體上呈現的傳統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有效的聯想,利用剪紙工藝、造紙術、手工絲綢、古法飾品等,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有效的拓展,思想上得到富足,客觀的認知到農村生活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提升優越感,這樣在創作中也能更好的練習生活,充分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結論:總而言之,農村的教學工作,在教學模式創建上有自身獨有的特點和優勢,教師不能因為地域限制,就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對學生創作思維的開發,要學會利用天然的條件,充分利用生活給予的教學空間,讓學生不僅能學會語文知識還能充分開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提升學生創作積極性。每一項教學改革工作的高效落實,都需要教師不斷的構思,全面整合課利用資源,與生活相連接,為學生創建積極的實踐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不斷的強化知識和運用知識,拓展知識范圍,同時還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通過師生良好互動和學生自主探究,有效促進教學改革工作的有效推進,改善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讓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綜合素質都能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榮妃.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1(27):145-146.
[2]王昊.生活元素在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智力,2021(27):81-82.
[3]侯志海,施萬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活元素的應用實踐[J].新課程,2021(1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