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芬
【摘要】在學校語文課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正確讀書的方式,是提高學生讀書能力,形成讀書技巧的重要途徑。據此,本章將重點探討教師在學校的語文課閱讀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學法與引導的可行對策,期望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質,并優化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學法指導;探究分析。
引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開展閱讀教學,不僅要深入的研究閱讀的對象,還要深入的研究閱讀教學這一個具體的活動過程,要把教師在讀書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讀書方式,以及閱讀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們做到真正學會讀書的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向學生們滲透學法與引導,以訓練學生形成自己的讀書能力,并學會恰當的讀書方式,同時形成好的讀書習慣。但通過對實際的教育經驗研究表明,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一般都是先直接指導學生讀書,然后再介紹材料中的思想,情感和重要內涵,卻忽略了老師對學生讀書方式的正確引導。在這個形勢下,很易影響學生思想的活躍性,同時又使學生更被動的接觸知識,也不利于學生讀書才能的發揮。考慮到這些現象,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學法的滲透,幫助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品鑒閱讀詞句,深化閱讀理解
在學校語文課閱讀教學中,有效的讀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認知、分析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知識積淀,幫助著學生更為深刻的認識語言世界,從而達到更良好的語言行為與情感體驗。所以老師們一定要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傳統讀書方式滲透于語文閱讀教學的始終,才有助于學生養成較好的讀書習慣,以便于為學習者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一個更加牢固的基石。其中,在朗讀素材的過程中,老師還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的品鑒朗讀材料中優秀的詞匯,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于閱讀材料的認識與掌握。以教育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鄉下人家》課文為例,通過指導學生品味和鑒賞課文中的詞句,促使學生主動感知其中心,從而深化自身對于材料的理解與印象。
比如,在課文中就有這么幾句話:"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從土里探出頭來。"這句話就表示了在春雨過后,竹筍的長勢十分熱烈。正是通過作者對這句話的描寫,才比較全面的展示了雨后春筍這四個詞的深刻含義,而在這句話中的最后一個"探"字,作者則利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描述人類的方式描述竹筍的生長發育形態,不但能夠讓大家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鮮嫩竹筍的長勢,同時也像一個個調皮的小娃娃,像藏貓兒一樣的,從泥土中探出了頭來。正是通過作者這樣的描寫,也就更加全面的展示了作者在春天時,給大家所表現的一種生氣勃勃的景象,而這樣同學們也就能夠更加容易的感受到作者作品中所表現的一種愉悅的心情。除此以外,教師們還可以讓學生們更仔細地分析這篇課文的句話,"在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迷人的風景。”這一句話發揮總結全篇的意義。通過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幫助學生體會出鄉下人家的美好,幫助學生感受到作家傳達的激動,喜悅的心情,從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內容。由此可見,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把握閱讀材料中的重點詞句,通過品鑒和欣賞加深學生對于課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深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除此以外,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進行課外閱讀,學生根據自身的掌握狀況,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每天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量,然后對閱讀的內容進行一個整理,可以將閱讀內容中優美的詞句記錄下來,然后加以分析和內化,以便自己在日后寫作時應用。還可以在班級中與同學們交流與分享,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小學語文閱讀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二、構建思維導圖,提升閱讀效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雖然思維導圖比較適用于整個閱讀教學流程中,但是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還并不能形成架構全文的基本能力,雖然剛剛形成了讀寫的基本意識,但讀寫水平卻還處在相對落后的狀況。這時,老師們就需要借助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深入的讀書,不但可以發散學生的語文思路,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讀書的過程當中,通過梳理在讀書材料中描述各個事件之間的聯系,進而提高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總體掌握與認知能力,從而達到一種更有效的讀書。幫助學生通過構建思維導圖進行閱讀,能夠簡化閱讀的框架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學生日后在閱讀時,也可以自主構建思維導圖的方式,提高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把握。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海的女兒》這課內容時,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題材,所以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很容易忘記文章主線,對于整篇文章的感知和把握并不是很強。盡管這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閱讀題目類型,不過老師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還必須幫助學生們能夠先在整體上梳理文中的脈絡結構,之后再對本文內容進行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研究,如此才可以使學生清楚的感受到美人魚的特點與王子的特點,并且最后體會到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時候老師就可以通過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指導學生梳理本文的脈絡和架構。首先,教師可以將“海的女兒”作為關鍵詞,也就是中心詞,然后積極開發學生的思維,完成思維導圖的分支,促進思維導圖的發散,劃分具體的分支,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等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將相對應的知識內容話補充在這些分支下面。
比如,序幕是小人魚在水底憧憬著人類的生存;開始發展則是小人魚被王子救起,然后又愛上了他;最后發展則是小人魚忍著疼痛,化為了人;開始就是小人魚的戀愛雖然失敗了,可是并不能傷害王子;結局是小人魚變成了泡沫;而尾聲則是小人魚選擇犧牲自我。而通過思維導圖的建構,就可以使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當中,建立一種整體上的思維框架,進而幫助學生深入感受文中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并且認識到了小人魚對人類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良好的體會和把握。通過建立思維導圖的方法,學生今后在獨立讀書中也能夠參考這個模型,對課文內容做一些整合,進一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教學閱讀技巧,提升閱讀效率
(一)滲透精讀閱讀技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們必須注意傳授給學生讀書的訣竅,并教導給學生精讀與略讀的方式,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學生讀書的效果,同時發展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而精讀則是指一種細致,具體,經過逐字逐句的鉆研與品味,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在閱讀材料當中截取重要信息的一種讀書方式,因此老師們在引導學生完成認真讀書的過程時,也可從這樣一些方面著手。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列出提綱,然后指導著學生結合設置的問題開展閱讀,這樣能夠增強學生進行閱讀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其次,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輔助學生通過運用工具書去尋找相關的參考資料,這樣也能夠為學生深入閱讀文章掃清盲點障礙,同時提供一些知識借鑒。隨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有效閱讀的步驟和方法,重點是幫助學生體會語言描寫的技巧。在讓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當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勇敢的質疑,問難,當學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與討論,及時的化解學生心中的困惑。最后,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引導和鍛煉學生掌握基本的讀書技能。例如,老師要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根據重要的內容做出批注、圈點等,老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書寫摘要,或者寫讀書筆記的方法,對讀書材料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標注,有助于學生形成好的讀書習慣,在問題時,也能夠更迅速的找到正確答案,提高閱讀的效率。
(二)滲透略讀閱讀技巧
另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就是略讀。略讀是一種快速閱讀的方式,通過省略文章當中一些次要的知識內容迅速的掌握全文的大意,抓住主旨,所以被稱之為略讀。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訓練學生的跳讀能力,訓練學生能夠快速的把握住文章當中的精要內容,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出文章當中能夠表現出中心語的句子,或者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快速的在閱讀材料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些都是訓練學生閱讀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略讀的方法,常見的形式就是讓學生閱讀課文的自讀提示,然后了解閱讀材料的性質和內容,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瀏覽全文,掌握文章的大意。最后是有選擇性的積累,結合自己的意見,提出針對性的意見,然后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當中,解決心中的困惑。通過精讀與略讀的有效滲透,幫助學生體驗不同的閱讀風格,感知和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一方面有效的拓寬學生自身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積累與應用,另一方面還可以促使學生對文字進行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與鑒賞,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讀寫能力,訓練學生的讀寫技能,從而推動了小學生語文核心素質的完善,實現了學校語文課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對學生讀寫技能的滲透,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對學生的學法習慣加以引導,有助于學生養成讀寫的基本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質,從而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從而實現對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的學法引導。
參考文獻:
[1]王思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J].課程探討,2017,12(033):415-417.
[2]周露露.淺論從課外閱讀入手培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J].教學創新,2017,04(12):276-277.
[3]張小琴,王素雅.優化閱讀指導策略,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程教學,2018,12(04):258-259.
[4]張麗然,劉云.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學海探索,2017,(111):124-125.
[5]高素芳.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學法指導[J].素質教育,2012,10(92):66-68.
[6]潘麗茹.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J].教學園地,2017,(0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