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英
【摘要】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創設與之適應的、具有一定情感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場景,從而引起學生一定的感受,最終幫助學生收獲知識,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它符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綜合性和生活性的學科屬性。情境教學法走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植入生活化情境,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創設藝術情境,以藝術感悟靈魂;創設時事情境,與時俱進。讓學生化身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人翁,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彰顯學科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道德與法治;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即品德)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現實性和生活性,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尤為關鍵。經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道德與法治課的情境教學,是一種尊重學生、崇尚創新、核心在于激發學生情感的教學。 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興趣;能達成真正的師生情感交流,使道德意識、法律知識、正確的世界觀,悄然在學生心中萌芽生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于巧設情境,相機切換教學策略,靈活地實踐于教學活動之間。
一、植入生活化情境,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動態生成
課堂的主人翁是活生生的個體,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事物的看法千差萬別。葉瀾曾經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筆者認為,課本的理論聯系生活化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把生活化的情境植入課堂,更能激發思維火花的碰撞,一個嶄新并且回歸生活的教學目標便油然而生,這何嘗不是一次潤物細無聲的課堂動態生成呢?
在講授四年級下冊《電腦網絡——我的新伙伴》時,課前,我把“網絡神奇作用”的表格發給各小組合作探究。由于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接觸網絡,課前討論進行得如火如荼。課中,教師邀請各組派代表上臺發言,更鍛煉了孩子的勇氣。在面對我的提問: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上,你和家人利用網絡做些什么事情?學生們的回答根本就是生活的濃縮:
“爸爸把水果店的圖片和價目表在朋友圈實時分享,微信上的客戶看到感興趣的,網上支付購買,爸爸及時安排騎手送貨上門,小生意越來越紅火了!”
“網絡是我學習的小幫手。做作業時,我遇到不懂的難題,可以在網上“百度”一下,就能得到解答;我還可以利用網絡搜集資料。”
“我爸媽很喜歡用手機上網,比如購物,打游戲,微信聊天,瀏覽朋友圈,看劇等。因為網絡過度,爸爸媽媽老喊脖子疼!”那一刻,大家哈哈大笑。
其他學生紛紛表示深深的情感共鳴。理論回歸生活,我和學生一起來想辦法,幫助部分學生把爸媽從過度沉溺網絡中拉回來。學生們展開激烈的討論,紛紛獻言獻策,產生了許多好點子。如此,全班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展了自我教育。雖然,“怎樣讓爸媽不過度沉迷網絡”并不是我課前預設的目標,但由于植入生活化情境的契機,學生在課堂中自主生成了動態目標。這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正好幫助學生用道德與法治課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謂學以致用。
二、創設藝術情境,以藝術感悟靈魂
創設藝術情境,以藝術感悟靈魂。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道德與法治課具有理論性強、相對枯燥的特點,為了增添孩子們對這門課的興趣,更好地汲取知識,教師可以創設藝術情境,插入一些活潑生動的與教學目標相符的藝術元素,比如影視片段、音樂、掛圖等。如此,利用藝術的魅力,課堂氛圍活躍起來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知識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也順利達成了。用藝術去熏陶感染孩子,確是良策。
比如在《讓我們選擇堅強》一課的講授中,我就創設藝術情境導入新課,播放了“斷臂鋼琴師”劉偉在《中國達人秀》節目獲得總冠軍的演奏視頻。在座的學生對主人公身殘志堅的執著與意志震撼不已,初步品讀“堅強”。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同學們暢所欲言,生活中的自己有哪些堅強的表現和懦弱的行為,從而讓學生掌握意志堅強的表現。隨后,筆者進一步讓孩子們觀看CCTV-10《講述》欄目播放的《斷臂琴緣》視頻,劉偉憑借驚人的堅強意志克服殘疾走向成功的案例,讓學生真正理解意志堅強的作用。劉偉的名言“要不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更是掀起了學生心中的波瀾,立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自己將來的學業和事業做好準備。
由此可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創設藝術情境,其優勢在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藝術情境,小學生們是非常喜歡的,本來一潭死水的課堂氣氛被激發了,學生的思路也拓寬了,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被充分調動,學生變得愿意去思考問題。我想,這就是藝術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所帶來的魅力吧。
三、創設時事情境,與時俱進
創設時事情境,與時俱進。時事新聞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時事熱點,讓學生在時事熱點中升華,貫徹了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很有必要。一方面,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創設時事新聞情境,時效性和趣味性十足,彌補了教材更新相對滯后的局限,有效擴充了學生的眼界。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就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關注社會的變遷和國家的發展,體現了黨和國家現階段重大方針政策。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設置情境時有意識地向這方面傾斜,能有效鍛煉學生關注時事的思維習慣。有利于把我們的孩子塑造成“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現代公民。
情境教學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吸取了信息時代的精華,旨在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起來有其強烈的優勢。引入情境教學法,符合現代教學的發展趨勢和內在要求,能幫助稚嫩的孩童蛻變為一個優秀的中國公民。這也是我作為一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應有素質和期盼。只要我們為人師者有一顆愛生、創新的心,有一雙發現智慧的眼睛,始終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便能在課堂適時點撥,生成一個個精彩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教師角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給課堂注入充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