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慧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促進下,國家教育部門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除了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引導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問題外,還應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但在教學中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要想實現教學目標,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結合教學實踐,在改變傳統教學思維的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對策進行運用與實施。因此,本文對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 道德與法治?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2-0039-03
引言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成長階段應具備的適應自身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也就是說,學生除了要具備文化素養外,還應具備健全的品格、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而道德與法治課在初中課程教學中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促進他們的道德修養與綜合品質的提升。從人才的培養目標上,核心素養和道德與法治不謀而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兩者的重要作用,不僅要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視為教學重點,還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
1.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施原則
1.1理論性及生活性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積極作用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革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的同時,教材內容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健康、道德、法律、國家、民族等知識均滲透并融于教材中。但在教學中發現,雖然這些知識具有新穎性、時代性的特點,但較為抽象,僅靠初中生現有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是難以進行深入理解、實現有效學習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守理論性與生活性統一的原則,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列舉生活案例、模擬生活場景等方式簡化復雜、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簡化他們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習質量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1.2思想性及參與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治信仰,還能端正學生的思想,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一手遮天”,使用“灌輸式”“填鴨式”“一言堂”等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被動學習有關知識,嚴重阻礙學生智力與思維的發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若是教師遵循思想性及參與性的原則,將課堂的主體由自身轉移到學生,賦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權利。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產生學習欲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未來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2.核心素養下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
2.1有助于提升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價值
在新時期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日漸提高,要求學生除了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外,還要擁有良好的品質與道德素養。在核心素養下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一方面可以推動教學改革,提升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價值,實現在初中教育領域的長久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在未來的發展中逐漸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
2.2有助于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不再是衡量學生的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如能力、品格、個人修養等。初中作為小學的拓展與高中的延伸,是學生學習,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階段。若是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并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除了強化學生對道德、法律相關知識的認知外,還能防止學生誤入歧途,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其綜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因道德與法治不屬于考試升學的重要范疇,多數家長和學校不會將此課程看得太重,從而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不能得到有效的開展。無法讓其更深層次地發揮價值。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使用“填鴨式”教學方式,過度關注教學進度問題,對學生強行灌輸理論性知識點,學生因理解性較差,對深層面意思掌握不透徹,從而導致學生對該學科的認識不透徹,對此學科產生排斥心理,進而對教師在此學科的教學上產生困難。
4.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策研究
4.1對教材進行全面研究,實現其靈活運用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均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也不例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就要立足于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唯有此,才能夠熟練掌握教學內容,輕松應對課堂教學中的各種情況。例如,在“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制定教學計劃,還要仔細研究本節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并體現在制作的課件中,即:學生要學會自治、自我管理、自主建設;美好集體的建設是每一個成員的義務等。教師在講解有關知識時,還應改變一成不變的方式,使用情境創設、視頻播放以及問題探究等新穎的方法進行授課,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升。
4.2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的氛圍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習慣使用灌輸式、填鴨式等方法進行授課,讓他們被動接受教學內容,死記硬背重點概念。在這種學習環境中,不但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泯滅他們的天性,影響智力水平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核心素養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在改正之余,還要根據他們的思維特點、興趣愛好與認知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探究、回答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如: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或聽說過違法行為?什么樣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對于法律的了解,你知道哪些?如果沒有法律會怎樣?等等。另外,為避免問題的枯燥,教師在提問時,還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圖片,在圖片的基礎上進行提問。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的提升,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4.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并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每一名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促進教學質量與有效性的提升。此外,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還利于合作學習的開展,在合作學習中,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責任意識,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學生在學習“服務社會”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合作學習應用其中,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同時,還應積極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討論提出的問題等,讓他們在共同努力下樹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
4.4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德育教育成為目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因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化差異,從而在認知上都會有少許的變化,因此在德育教學時要著重對學生的生活教育。為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感悟到服務社會的真諦,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加當地養老院,給老人送去溫暖、義務植樹、當志愿者講解員、為孤兒院中的孩子們捐贈衣物等,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其肩負的社會責任,從而實現他們的個性化及全面發展。
4.5改善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營造德育氛圍,對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潛移默化的提升,學校需在圍墻、走廊、教師的黑板報等多個環境進行布置,運用現有的資源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進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素質。
4.6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
在現階段對學生的培育過程中,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讓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和社會的認知關系。因初中生年齡較小,接觸的社會層面較為狹隘,通常沒有較多的社會經驗,從而導致對政治的認同感不強烈。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帶學生一起觀看三觀較為端正的影片,如《紅海行動》,其內容有較多的愛國正義感,將較為死板的理論知識轉換成生動的畫面,學生的接受程度會隨之提升,從而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再如《流浪地球》,該電影的故事背景是2075年的太陽即將毀滅,已經無法適合人類生存,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將啟動“流浪地球”計劃。雖然《流浪地球》屬于科幻電影,卻蘊含著諸多的道理,如環境保護、合作、信任等,學生在觀看此電影時,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將會收獲頗豐,其政治認同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4.7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對外界的諸多事物都產生抵抗和逆反心理,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在學習上的管束,施加的學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會對學習產生厭惡感和抵觸心理,通過擾亂課堂紀律、逃課等方式宣泄著自己的不滿。因此,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提供相對寬泛的學習環境,不要對他們施加學習上的壓力,同時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準,將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產生喜愛之情。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民主與法治”課程內容時,要改變以往的板書式、口頭式教學,使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封建社會和民主社會同一時期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感悟視頻中的含義。通過視頻的觀看學生會發現,封建社會中人性壓迫、欺壓等情況比比皆是,這些場景與如今的民主社會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民主價值及其重要性,其核心素養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與發展的大背景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儼然成為一種潮流和必然趨勢。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要充分認識到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除了要將其視為教學重點外,還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水平與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崔雯青.核心素養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教學研究[J].高考, 2017(24):167-168.
[2]郭靜.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04):106.
[3]丁祁芳.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科學資訊,2019(36):137.
[4]代盼盼,譚啟金.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7(36):260-261.
[5]周佳青.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35):132-133.